第四百零二章 八镇铁骑,大秦东征战力再升级(2/2)
果不其然,李骁紧接着补充:“任命吴重担任第七万户。”
第七万户乃是李东山原本的直属万户军,而吴重的来历可不简单。
他是李骁当年组建神机营时的第一任千户,精通火器战术,无论是东征金国还是西征西域,神机营的几次关键胜利都离不开他的指挥,战功赫赫。
让他去第三镇接掌核心万户,等于直接将第三镇的核心兵权,纳入了嫡系掌控。
即便陈二强是李东山推荐的都统,也难以完全掌控全镇,李东山对第三镇的影响力,实则已逐渐下降。
而此次人事调整中,类似吴重这样的安排还有不少。
新组建的四个万户府、罗猛留下的万户位置,甚至其他镇的部分中层将领任命,很多都是第一镇出身。
第一镇是大秦唯一一支“打满全场”的军队,从最初的河西堡起兵,到平定大漠、东征夏国、征讨金国,再到西征西域。
每一场战争都有第一镇的身影,从未缺席。
战功摆在明面上,将领晋升名正言顺,无人能反驳。
更重要的是,这些出身第一镇的将领,几乎都是李骁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林大壮、王铁头、瘦猴、莫军、张胜(张大娃)、苏大强……
一个个皆是能独当一面的将才,且对李骁效忠。
经此一调整,第一镇派系的势力大幅上涨,虽仍不及宗室派系那般根基深厚,却已完全能与其他派系分庭抗礼。
至此,大秦第八镇正式建立,军中派系格局也随之清晰起来。
宗室派系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派,代表人物包括大虎(第八镇都统)、二虎(第五镇都统)、李东河(第三镇都统)、李东水(第一镇万户)及其他李家宗室子弟。
都统之位中宗室占了近半数,势力遍布各军,根基最为稳固。
第一镇派系(又称皇道系)是李骁的核心嫡系,以林大壮(第七镇副都统)、王铁头(第四镇副都统)、莫军(第四镇万户)、张胜(第三镇万户)、苏大强(第八镇副都统)为代表。
掌控着第一镇、第四镇两支禁卫军的绝大部分兵力,同时在其他各镇中都有万户级别的将领任职。
虽职位不及宗室,却因掌控核心战力,且对李骁绝对忠诚,成为最受信任的派系。
外戚力量以第二镇都统罗猛为核心,成员包括李骁的表哥秦雄(第二镇万户)、赵大宝(第七镇万户)、大舅哥卫轩(接任大虎成为第六镇副都统)等。
秦赵罗卫等外戚力量,在秦国军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整体力量虽然强大,但力量比较分散,依附于李家甚至是李骁而存在,无法拧成一股绳。
王后系(又称契丹系)则是相对独立的强大派系,代表人物是第七镇都统拔里阿剌,第五镇副都统萧赤鲁、第一镇万户安猛等。
都是当年萧思摩的旧部,被打散编入各镇,但却依萧燕燕的存在而联系起来,依旧在秦军之中属于强大派系。
除此之外,军中还有按地域划分的派系,如漠北派系,由原克烈部、蔑尔乞部归顺将领及哲别等漠北出身的将领组成。
人数不少,却缺乏统揽全局的核心将领,难以形成合力。
回鹘、党项等派系则规模更,多是基层军官,仅能在局部发挥作用,远不足以与四大派系并列。
李骁此次的安排,看似处处顾念亲情、安抚老臣,实则每一步都在强化王权对兵权的控制。
宗室派系虽仍最强,却被嫡系、外戚、契丹派相互制衡。
第一镇嫡系渗透各军,成为王权的“定心石”;各派系既相互牵制,又能因共同的目标凝聚战力,如此布局,远比单纯依赖宗室或嫡系更为稳固。
人事安排全部宣布完毕后,李骁目光扫过众将,语气郑重:“今日之调整,既是为嘉奖有功之臣,更是为整合军力,以备东征金国。”
“诸位皆是大秦柱石,当以大局为重,摒弃前见,同心协力,助大秦一统天下。”
“末将等尊领,定不负大王所托。”众将齐声应和,声音震彻议事大厅。
随后,开始商议第八镇组建的具体事宜,各部将领调令的准备等等。
……
陇西的秦军大营内,风沙正卷着枯草掠过营寨,第四镇的士兵们正忙着擦拭兵器、操练阵型,营中处处透着备战的紧张气息。
第四镇虽主要驻守河西走廊,可上一次东征期间,为配合关中战场的进攻,大军已将战线推进至陇右。
如今更是磨刀霍霍,只待对金国正式宣战,便可直接拿下秦州,进而兵临长安城,打通东征的关键通道。
中军大帐内,罗猛身着甲胄,正俯身站在巨大的地形图前,手指沿着陇右至秦州的路线缓缓移动。
就在这时,一名亲兵掀帘而入,躬身禀报:“将军,龙城来人了,是有重要命令。”
罗猛心中一动,直起身来:“快请进来。”
片刻后,两名身穿黄底红边布面甲的壮汉大步走进帐中。
两人脸上满是风尘,走在前面的是武卫军千户张雄,他曾是李骁身边的亲卫百户,深得信任。
紧随其后的,是一名面容刚毅的将领,正是王大贵。
“末将张雄、王大贵,见过罗将军。”两人对着罗猛抚胸行礼,声音洪亮。
罗猛连忙摆手:“不必多礼,一路辛苦,快坐。”
他心中暗自猜测,龙城此时派人前来,定是有重大军务,或许与东征金国的部署有关。
张雄却没有座,而是正色道:“罗将军,此次前来,是奉大王之命,传达军令。”
“还请将军召集第四镇千户以上将领,一同听令。”
罗猛心中一凛,不敢耽搁,当即让人去传召各万户、千户将领。
不多时,第四镇的核心将领们便齐聚中军大帐,张雄手持军令,站在大帐中央,目光扫过众将,沉声道。
“大王令:免去罗猛第四镇副都统之职,免去其第十万户之职;任命罗猛为第二镇都统,兼任第四万户,担任咸阳将军,掌管关中防务。”
话音下,大帐内瞬间安静下来,众将皆面露惊讶,罗猛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忍不住开口问道:“张千户,第二镇都统兼第四万户,那不是李二叔之前的职位吗?李二叔他……”
张雄早已料到众人会有此问,从容回应:“大王已下旨建立五军都督府,李东江将军留在龙城担任左军都督,统筹东线战事,地位在都统之上。”
“此次调任,是大王为东征大局做出的安排。”
罗猛这才了然,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在第四镇副都统的位置上待了多年,突然要调任第二镇,难免有些不舍。
可转念一想,第二镇都统是独掌一镇的主将,还兼任万户、掌管关中防务,这是实打实的升官,这让他心中的不舍很快被喜悦取代。
“末将罗猛,谢大王恩典。”
“定不负大王所托,守好关中,为东征铺路。”罗猛重重抚胸,声音铿锵。
张雄继续宣读军令:“任命王铁头为第四镇副都统;任命王大贵为第十万户。”
一直站在一旁的王铁头听到任命,脸上瞬间绽放出笑容。
他在第四镇多年,一直被罗猛压在
虽是“副”,可第四镇都统向来由大王亲领,副都统便是实际掌权者,权力与都统相差无几。
王铁头连忙跪地领命:“末将王铁头,谢大王信任!定管好第四镇,不负大王期望。”
王大贵也上前领命,正式从第一镇调来了第四镇。
人事任免宣读完毕,众将纷纷向罗猛、王铁头、王大贵道贺,大帐内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中午,第四镇举办了一场宴会,既是为罗猛送行,也是为新上任的王铁头、王大贵接风。
没过多久,帐外忽然传来亲兵的禀报:“将军,边境传来消息,宋国使臣已抵达陇右边境,是要为老王爷祭奠,还有重要事情要亲自面见大王。”
众将闻言,皆面露疑惑。
罗猛放下酒碗,眉头紧锁:“老王爷早已下葬多日,宋国人此时前来祭奠,未免太过迟缓。”
众人纷纷点头认同,却也拿不定主意该如何处置。
毕竟宋国是大秦潜在的盟友,若是怠慢了使臣,恐影响两国关系;可使臣要见大王,他们又无权擅自做主。
最终,所有目光都在了罗猛身上,他目前仍是第四镇在场最高将领。
即便即将调任第二镇,也是名义上关中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一旦战争爆发,王铁头都要听从他的调度。
罗猛沉思片刻,沉声道:“如今我军正准备与金国开战,宋国是潜在盟友,加强联络对咱们有利。”
“这样,将宋国使臣迎来,好生安置。”
“张雄千户返程时,将此事禀报大王,由大王定夺是否接见使臣。”
“遵命。”众将齐声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