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 第164章 遵化城抄底捡便宜 东江兵永平遭算计

第164章 遵化城抄底捡便宜 东江兵永平遭算计(1/2)

目录

就在宋玉成忙着在遵化抄家,忙着收集各种交通工具,准备在解决掉兴城后,往迁安运送物资。

滦州城那边也传来消息,种花红玉已成功光复滦州,正准备进攻迁安,目前战船已经行驶到了迁安城下,马上就可以对迁安发起攻进攻,遵化往迁安运送物资的行动也可以开始了。

到此,程风制定的“破晓行动”计划第一步,取得了圆满成功。

自从新建奴占了遵化城,城外被抓来的百姓忽然发现他们的伙食变了,原来一天两顿,一顿半碗清粥的苦日子没了。

现在虽说还是一天两顿,但是每顿的粥变粘稠了,那大碗也装满了,而且粥里有盐味了,这让难民们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那一顿一满碗稠粥的日子也才过了一天,第二天就允许排队添加第二碗。

这伙食忽然变得好了起来,难民们更懵了,都不知道这些该死的建奴到底想要做什么?

二月十六日,景正荣,杨胜江,王德昭,王力昭带领陆战一团四个营,尹路正带一万民兵协助,堵住了迁安东南北三门。商船队的四条平底沙船堵住了西门,迁安守军逃无可逃。

正午时分,二十四门107步兵火箭炮只对迁安三城门打了一轮齐射,迁安便举起白旗,三百建奴骑兵,三千汉军投降,迁安光复。

解决了迁安,景正荣带着一营快马支援遵化,尹路正带着一万民兵直奔遵化,协助运输物资。

然而,滦州和迁安的行动却忽略了一个节点,那就是两县之间的永平镇。

镇守永平镇的阿敏,在得到滦州和迁安迅速丢失的消息之后,担心自己的后路被断。

这家伙惊慌失措之下,竟然丧心病狂的下了屠城令,把永平镇的守军,百姓,不管是投降了的,还是没投降的,包括当初给他们开城门的商人,全部杀了一个干净。

把人杀光了还不算,还一把火烧光了永平镇,只带了抢到的金银财宝和粮食沿青龙河北上,跨过桃林口长城,逃进了蒙古。

当从遵化逃出去的那十几人,逃到兴城把遵化城的事情作了汇报,阿济格心里就毛毛的,总觉得再不出关就要坏事。

阿济格想直接跑路,可他又舍不得遵化的那些金银财宝,总是瞻前顾后,有些犹豫不决。

奴才鲁力心里知道,遵化城里的一千镶白旗勇士,二千镶蓝旗勇士,一瞬间灰飞烟灭,这里到底有多大的坑没办法去估算。

鲁力很担心阿济格去遵化后会呜呼哀哉,还有可能连累自己也小命不保,便极力的蹿掇阿济格弃城出关。

阿济格不甘心,又派出斥候去侦查遵化的情况,结果斥候回来说遵化城平安无事,旗还是大金的旗,兵还是大金的兵,守城门的依然是镶白旗的人,看旗帜,人数不少于三千。

就是只见人进,没见着人出,混进去的好几个兄弟都没有出来,不知道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阿济格听了斥候的汇报,明白了,自己的镶白旗,经过几次大战之后,兵力损失严重,跟随自己镇守兴城的就有五千,三屯营有一千,就算遵化的那一千五百人还在,总兵力也不到八千。

那现在多出来的兵力是从哪来的? 毫无疑问,那些都是假冒的,之所以还打着大金的旗子,无非就是想引自己上当。如今遵化情况已经非常的明了,若贸然前往,必中埋伏。

阿济格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很危险,如果行动慢了,怕是要走不掉,为了自身安全,也顾不得遵化的财宝,更顾不得丢失了退路黄台吉是否安全。

当即下令:“所有人收拾好所有能带走的东西,立刻出关,咱们先撤回盛京!马上派人通知三屯营守将,最快的速度收拾好能带走的一切,马上撤退。”

顿时,兴城乱作一团,金兵们匆忙收拾行囊,能带走的全部都带上,不能带走的,一把火烧了。

兴城的百姓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一座大好的城市毁于大火,满城的百姓却在建奴刀枪的威胁下逃往喜峰口。

也是二月十六日傍晚凌晨,占领遵化城的宋玉成收到阿济格已经逃跑,兴城已经是座空城的消息。

兴城不用打了,宋玉成马上派出吕俊豪带着一千人马前往兴城,去守住这个撤退的关键军镇。

当尹路正带着一万民兵到达兴城的时候,吕俊豪还在忙着救火,兴城里的大火都还没有熄灭。

二月十七日,尹路正的民兵队伍才到达遵化城,遵化搬迁行动正式开始。

经过三天的分类,把收集到的古玩字画,书籍等重点装箱保护。然后才是金银细软。

十八日,遵化城里,各种马车牛车骡车把大小街道装填了个满满当当,从各地抢劫汇集到遵化的金银珠宝,布匹,瓷器,古玩字画等等,整整装了四千多车。装粮食的车也有五千多辆,一次就运走近六万石。

只留下了上千口铁锅,数千斤的粗盐,和几百匹棉布,还有那堆积如山的陶锅陶碗不知该如何处理。

难民中会赶车的把式们也被征集起来,一家人一起,赶着一辆马车或者一辆牛车,前往迁安。

而那些从各地强制捆绑过来的百姓,在吃了几天饱饭之后,也开始被强制性的携带粮食迁徙。

宋玉成把粮食分散打包,十六~四十岁以下的男人,每人携带四十斤粮食,女人携带三十斤。四十岁以上的,男人携带三十斤,女人携带二十斤。

十~十五岁的小孩,无论男女,每人携带十五斤。十岁以下的小孩,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用携带。

而实际上,这些难民里,根本就没有五十岁以上的,建奴抓苦力,可不会抓干不动活的老人,五十岁以上的,要么就被杀了,要么就被丢弃掉了。

开始的时候,那些难民并不愿意去帮建奴背什么粮食,可是当新建奴告诉他们,他们背着粮食就是他们自己路上的口粮,背少了或者不愿背的,路上饿肚子可没人管。

难民们顿时都觉得新建奴规定的数量太少,他们还是愿意多背一些的。

新建奴还规定了每二十口人里,必须有一人要多背口铁锅,要不然路上就会没锅做饭吃的时候,很多难民们还是愿意多出这份力的。

除了人力背粮,还有近四万头牛,一万多头驴全部加入运粮队,一次也能运走十万石。

就这样,遵化城里的五十万石粮食,被难民们直接就背走了近十万石,加上车运,一次就运走粮食十六万石。

只十八日一天就运走粮食三十六万石,建奴抢到遵化的粮食,一天就运走了六成。从遵化到迁安,沿途全是背着粮食走路的百姓。

而拉着一车车物资的马车骡车沿着黎河走赵家沟过景忠山与大峪山中间的平地到白庙,好几年前,大少就在这里弄了块地,搞了一家木工作坊。

当地的村民总共也就二十来户,五六十号人,加上这地方穷乡僻壤的,也没什么人,大少就顺带把这些村民里有些体力的老人,都请到这木工作坊里来打了下手,工钱虽然不多,却能混个饭饱。

就算是那些没在木工作坊做工的老人,要到木工作坊混顿饭吃,木工厂的管事也不干涉,依然是笑呵呵的,笑脸相迎。

村里的小孩想到木工作坊去混饭吃,那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管事也是笑呵呵的从不沉脸。

村民们高兴了,这相当于有人帮养老还帮养小,他们的儿女自然也是乐意的,因此这家小作坊在白庙村人缘很好。

这个作坊专门打造那种又长又宽的灌斗,这种农具,主要出现在南方水稻收割的时候,在水田里打稻谷脱粒用的,这么一个灌斗,可以轻松装下二十石以上的粮食。

这几年来,这个木工作坊在这里打造了三千个这样的灌斗,可这东西在北方不实用,根本就卖不出去。

几年下来也没卖出去过几个,大量的灌斗就这样积压在白庙这个地方。

这几年来,这个小木工作坊算是亏得一塌糊涂,当地的村民都不知道这卖都卖不出去的东西,每天还在做到底为什么?都觉得是有钱人吃饱了撑的。

好在这木工作坊,虽然东西卖不出去,但工钱从来不拖欠,饭也是顿顿管饱,这村里的老头子们这些年来也吃的红光满面的。

反正也是混口饭吃,赚不赚钱的东家都不在乎,他们又何必多管闲事,自然也是乐享其成。

就这样,这个小小的偏僻的不能再偏僻的小村子白庙,别的东西不多,就是那满地没用的灌斗多的不行。

自打去年,建奴入了关,白庙村赵家沟的村民全都钻了景忠山,大峪山的老林子,这个白庙村突然就没了人,那倒扣于地,堆的一摞一摞的灌斗也没人管了。

崇祯三年二月十八日的傍晚,好几个月没有人走动的白庙官道上,突然来了无数的马车骡车。

他们到了白庙这个地方就停了下来,开始把那倒扣的灌斗翻正,抬到了白庙码头,每四个灌斗拼在一起,把灌斗上的耳朵用四根圆木穿了,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四方组合的简易平底船。

把骡车马车上的大箱子全装上了平底船,又一组一组的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组五十节的长龙船,就如同大江大河放木排一样。

.就这样忙了一个晚上,四千多辆马车骡车上的箱子全部被装上了八条这样的长龙船。

一千多骡车马车运送的粮食又装了四条长船。空闲出来的马车牛车重新返回遵化,继续运送粮食。

至于那些粮食用牛车运输的,并没有走这条线,而是沿着官道与步行的难民们一起,直接奔迁安下游滦河青龙河交汇处去了。

二月十九日,横河白庙村码头的长龙船开始放排,十二条排船顺流而下,不到一个小时就过了兴城,四小时过迁安,直奔出海口。

当天下午过滦州,在滦州下游十里的王腰庄停了下来。这里是大少三年前花钱建的一处海船码头,这里是大型海船最远可以停靠的地方,东海,南海两舰队的战舰全部停放在这里。

简易平底船在这里被打散。连船带货全部被吊上了船。

当上千车的贵重物品已经登船的时候,步行的百姓和牛,驴车队伍才走到迁安。

能到达迁安的平底沙船在这里开始上人,只是这些船的装载能力实在是弱,一条船最多也就装到三百人,而且能到达这里的平底沙船也就几十条,数量有限得很。

再大的船还需要百姓继续往下走,到达青龙河交汇处才有广船和福船。

十九日,返回遵化的马车装好最后一批粮食离开了遵化,宋玉成这才派人去寻找程风,汇报遵化城的情况。

二月二十日,宋玉成安排人员把地下没用上的炸药,电线收了,又把该堵的洞口,坑道全部都堵了。

上上下下检查一遍,万无一失,这才在遵化城里留下粮食五万石,白银十万两,还有那监狱里关着的晋商家属。

只把遵化城里所有的普通老百姓,还有那几千投降了的明军,连带他们的家属全部由民兵带走。

就连大户人家的丫鬟婆子小厮都没留下,只留下满城的主子们在风中凌乱。

看着清空的遵化城,宋玉成这才派人去卧龙山通知赵率教,说是建奴跑了,速到遵化收复失地。

二十一日,宋玉成带着自己的人马出遵化城后换回了自己的衣服,这才跑到半道上去等赵率教。

得到消息的赵率教和秦世英不敢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便去找了掌柜赵闻达。

“赵掌柜,宋队长让人带话过来,说是建奴已经撤退,让我们带人去收复遵化,赵掌柜以为如何?”

赵闻达一听,拍掌笑道:“既然是宋队长让人传过来的消息,肯定不会有假,两位大人,咱们还是赶快点起人马到遵化去。”

得了赵闻达的肯定,赵率教那是一分钟也不敢停用,马上点齐人马,秦世英把桃花山的村民留在了矿区,自己带着遵化县的众衙役先回遵化。

赵闻达也把矿工们召集在一起,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看守矿山,绝大部分的人都跟着秦县令赶往遵化城。

三人在半道上遇见了宋玉成的人马,赵率教,秦世英大喜,两军合为一处,赶往遵化。

远远的看见遵化城城门大开,城墙上一个守军都没有。赵率教怀疑有诈,宋玉成大笑:“赵将军放心吧,我的人已经进去看过了,一个建奴都没有,全都跑掉了,正儿八经的一座空城。”

为了证明遵化城确实是安全的,宋玉成派出了先头部队,快速地控制了遵化县衙和仓库。

等赵率教带着队伍进了城,秦县令安排衙役接管了府库粮仓之后,发现粮仓里还有几万石粮食,府库里竟然还有近十万两银子。

这可把秦县令很高兴坏了,大手一挥,补发了赵率教手下两千士兵这五个月的军饷,一下子就发出去了两万两。

但是秦县令不在乎,从自己手里丢掉的遵化城,又从自己手里收回来,这是可以将功补过的大功。

遵化城现在除了人口少了点,总人口不到五千外,其它的损失并不严重。

除了几处兵营和北门大道,不知被什么东西掀翻了一遍外,其他的损失并不大,清点了一下县衙里的文书,所有的文书基本还在。

赵率教找到那些幸存的大户询问情况,而那些大户也说不清楚情况,什么新建奴打老建奴,反正乱糟糟的搞不清楚怎么回事?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就是兵营爆炸的那一天,兵营里有不少的建奴被炸死是肯定的。

为此赵率教还专门安排了人手去把兵营的土地翻了一遍,确实挖出来了不少的尸体,因为天气还很寒冷,大多数尸体还没有腐坏,这就让赵率教又得到了不少的军功。

遵化城终于光复了,秦世英开始写报捷文书往京城里送,宋玉成也准备与赵率教联手收复三屯营。

……

香河县境内,程风远远的跟着建奴的队伍向北行走,很有些明目张胆,毫无顾忌的跟随,早早的就被建奴的斥候发现了。

程风也不在乎,依然是我行我素,明目张胆的跟在后面走走停停,搞得建奴是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二月十八日,建奴驱赶着难民走到宝坁镇。侦察兵来报,建奴忽然分兵了,有一支三千人的队伍突然改个道,奔兴州前屯卫的驻地丰润镇去了。

“院长,这些建奴想搞什么?是想在他们已经抢过一遍的地方在抢一遍吗?”

程风笑笑:“不用管他们,我知道他们要去干什么,区区三千骑兵,小爷我就不相信他们能在永平镇翻了天。”

“永平镇?”刚说完永平镇的程风突然想起来刘兴祚的事,他不就是在永平镇出的事嘛?

“曹金虎,马上派队通讯兵去王腰庄,告诉那里的负责人,让他们严密关注东江镇的船队。

如果发现有东江镇的军队在沿海登陆,就安排一支陆战队跟随防备,如有必要,可以帮一把。”

十八日,黄台吉走到宝抵镇后忽然分兵,派出济尔哈朗带着三千精骑奔丰润,榛子镇,过沙河直扑永平镇,借着月光,黄台吉是日夜兼程,一路上还算顺利,终于在二十日赶到滦河边。

远远的看到滦河上的景象,济尔哈朗直接傻眼,这满河面都是海船是怎么回事?

直觉告诉济尔哈朗,这些海船是马蜂窝,捅不得。可大汗交代的任务又不能不完成,为安全起见,济尔哈朗没敢靠近滦河,只派出斥候寻找过河的地方。

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斥候们经过仔细的查找,发现青龙河与滦河交汇处向上十里处没有船只,也没有军队,至于上游的迁安是不是安全,济尔哈朗没有考虑。

也许这就是天意,济尔哈朗发现这个空档的时候,东海舰队主力队伍正在迁安清理财务。

能通过这段河道的沙船全部都在迁安城外,而大量的广船福船又到不了这个河段,都停泊在下游的滦河青龙河交汇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