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史前部落生存记 > 第767章 部落的粮食消耗

第767章 部落的粮食消耗(2/2)

目录

尤其是家禽,对粟籽的消耗堪称巨大。

比如本部一处散养家禽的养殖场,虽然只有500只鸡,散养在山林里,平时靠捕捉小虫子和吃点野菜为生,但每天最后一餐,还是需要投喂至少50斤粟籽,才能保证这些鸡正常的生长和下蛋。

当然熊部落现在为了节省粮食,负责养殖的族人,经常将这些鸡给赶到旁边清理过灌木的小树林里,让它们自己觅食。

但即便如此,每天40斤的粟籽,几乎也是不能减少的。

幸好部落喂养的鸭子和鹅,本身并不需要多少谷物的喂养,消耗的数量也不算太多。

但部落喂养的鸡鸭鹅,又岂止是500只。根据养殖部门的统计和计算,本部现有的3万只家禽,就算是给它们足够多的场地去觅食,每晚回笼前也至少要补充2000多斤的粟籽,或者是其他的食物,比如豆渣、烂菜叶等。

这样算下来,一年投喂牲口所消耗的粟籽,就是75万斤以上。

还有大型牲口,比如猪、驴子这些,还有马牛羊这些,虽然熊部落已经尽量增加它们的青储饲料和豆饼,但也是需要消耗一些粟籽的,一年下来,按部落现在的近万头牲口来算,也是需要近300万斤的粟籽才能喂养的。

加上族人所消耗的,光是这些要被吃掉的粟籽,就能让部落今年的收成给减掉一大半。

如果提前把这些要消耗掉的粮食给算上的话,实际上一年下来,部落能够结余的粮食,也就只有300万斤左右。

当然,这些数据只是养殖部门和农业部门提供的计算理论,并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尤其是这两年人口规模的急剧增加,牲口数量的不断变化,导致根本无法有效地统计粮食的实际消耗,只能从每个月粮仓支出粮食的记录中寻找一些数据。

虽然有些不准确,但这并不影响,部落的人口口粮和牲口饲料占据了近乎六成的粟籽收入。

除了吃之外,粟籽还有第三个特点,它还能作为稳定周边部落物资交换的“基石”。

别的部落跟熊部落交换物资,现在都是有一个“一般等价物”,这个一般等价物,就是粟籽。

它在部落与部落的交易中,起到了一个衡量作用。虽然在实际交易中,并不需要甲部落先把物品换成粟籽,再运到乙部落换成物品,乙部落再去熊部落换成自己所需的物资,但粟籽这种公认的衡量作用,还是非常好用的。

而在这个基础上,以能够兑换多少斤粟籽为标准,铜币的概念也越来越得到完善和信任。

虽然熊部落在努力地推行熊部落铜币,很多部落也开始接受铜币,但毕竟铜币今年才开始推行,影响范围并不算大。况且,铜币的使用,必须要能保证所发行的铜币,随时可以到熊部落的各处营地兑换成粟籽,这样才不会让众人觉得自己手上的这些铜片失去作用。

只有当这些铜币被众人认可了,熊部落才不用准备这么多的粟籽,作为铜币背后的支撑物。

但现在还不行,现在时日尚短,熊部落本部不算,临近东边诸部的白骨洞营地、灰村营地甚至是朝阳营地、临海营地,每向外发行1枚铜币,就要保证仓库里真的有2斤的粟籽,所以对这几个营地来说,粟籽还不能轻动。

当然,有些部落现在还沿用着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尤其是涉及到大量物资的交换,比如桐油籽、煤矿或者青铜矿石的交换,就需要用粟籽作为衡量物了。

正是因为如此,部落拥有的粟籽越多,各类物资之间的交换比例,就更加稳定。

最后一点,很多人其实都没有意识到,但熊洪始终在关注的,就是天灾。

从原始的狩猎和采集进入农耕文明,自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它让人类的生存逐渐摆脱那种随机和不确定性,让文明有了发展的可能。

但农业种植同时也让部落的食物来源,更加依赖自然环境的稳定。换句话说,就是农业种植的抗风险能力还是很脆弱的。

熊洪很清楚,即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各种技术层出不穷的后世,面对洪涝、干旱、台风、霜冻等这些自然灾害,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对应方法,一不小心就是粮食产量大面积减产。

对熊部落现在所处的原始社会来说,应对这些灾害的发生,自然就更加脆弱,甚至随便来一个天灾,都能让熊部落一夜间回到之前朝不保夕的状态。

这几年算熊洪运气好,熊部落所在的山林区域,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自然灾害,虽然前两年的确发生过春季霜冻、夏季暴雨以及今年的干旱、缺水,但对熊部落来说,影响其实并不算大,所以很多族人,就忽略了这个问题,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可怕。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