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地仙演义 > 分节阅读 185

分节阅读 185(1/2)

目录

叩拜”

镇元子便道:“唤赤松子来”

片刻,赤松子至,镇元子问道:“赤松子,山下那少年转世,今是第几次”

赤松子掐指一算,回道:“老师,乃是八次叩拜土地碑”

镇元子道:“如此,十世相约之期不远矣我且问你,前二次他来,你是与他如何交代的”

赤松子道:“弟子第一次见他,带他遍游三界十方,嘱他在人间立些功业,勿要可惜了六世宿慧之身第二次他转世又来拜时,因正逢诸圣临凡,广传教化,因此弟子便嘱他多参诸子百家。”

镇元子闻言颔首道:“如此指点其大略,导而不引。甚好甚好”便向赤松子说道:“如今封神已近,可早做布置。你去见他,可嘱他如此如此”

赤松子领命去了。

到了山下土地碑前,果见一个少年,叩首已毕,因与赤松子有约,故在碑前相候。

赤松子问道:“少年。你今世何名”

那少年答道:“小子今世乃是姬姓,公孙氏,名鞅。”

赤松子道:“如此便是公孙鞅了。贫道且问你,上一世你参诸子百家。体验如何”

公孙鞅答道:“诸子百家,无所不通”

赤松子笑道:“口气倒大得很。若要你治一国。何如”

公孙鞅道:“少则五载,多则十载,必使之霸于诸侯”

赤松子道:“好。此去山下,往东,乃有一国曰秦,国力尚弱。不足以媲东方六国。但其主尚算贤明。你试辅之,可观后效”

公孙鞅顿首道:“多谢仙长指点”便欲下山,赤松子又道:“且慢走,你此去,贫道尚有一偈送你”

公孙鞅道:“既如此,请仙长指点,小子洗耳恭听”

赤松子乃口占道:

三说秦君趋席来,

河西方显是雄才。

纷纷内外干戈后,

五马分身事可哀

公孙鞅听了。说道:“前面三句,皆不知所云。独最后一句,似乎乃是不祥之意。仙长可能为小子解释一番”

赤松子笑道:“此乃天机,不可泄露日后自然应验。”

公孙鞅乃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若能名传千古,死且不朽又何惧哉”说罢,拜别赤松子去了。

其实赤松子此偈,乃是提前推算,道尽了公孙鞅生平之事,当时不明,日后尽皆应验。其中第一句乃是说公孙鞅以王道、帝道、霸道三说秦君,前二者都说得秦君不耐,待说道霸道时,秦君膝盖不知不觉向公孙鞅移动,故曰“趋席”。第二句乃是说公孙鞅河西一战,收复失地,立功获封商十五邑,号商君。第三四句说他此去行事,内外俱不太平,干戈四起,最后大功虽成,有五马分尸之祸。

这是要坚其心意,故而如此。

却说秦国,地处万寿山东,在周孝王时方得分封,乃是因秦祖非子善养马之故,封的乃是附庸之国。是时,万寿山中有二雉精、一猬精,相互语曰:“万寿山乃是圣人大派,其地亦当有大国。夫不封则罢,封之而为附庸,名实为耻,岂非轻视此山此派乎”因彼此心怀不平,遂下山,至秦国,故作灵异。有陈仓人获猬,见其似猪而多刺,击之不死,不知其名,欲献于秦君。道逢二童子,即雉精所化,指而言曰:“此兽名“猬”,捶其首即死” 猬亦作人言曰:“二童子乃雉精,名曰陈宝,得雄者王,得雌者霸。”二童子化野鸡飞去,雌者止于陈苍山,化为石鸡。于是乡人以其灵异,无不信猬之言。

秦君闻其事,乃立陈宝祠而祭之,遂有争霸诸侯之念,代代国君,皆发奋图强,不敢懈怠。传六世至襄公时,犬戎犯镐京,襄公因平乱有功,封秦伯,得岐、丰之地,西周隆兴之基,秦遂为大国。

公孙鞅仕秦,乃是秦孝公在位。孝公用公孙鞅变法,改秦户籍、爵位、土地、区划、税收、度量衡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并颁严法以治民。虽有阻力重重,赖孝公信赖,鞅之法令,仍得推行无碍。

后孝公卒,其子惠文王立,鞅被诬谋反,受五马分尸之刑。然鞅之法令推行已久,秦国上下皆受其惠,是以其人虽死,其法尤存,乃强秦国。此是后话,就此不提。

却说西方灵山之中,准提道人对接引道人言道:“今有公孙鞅仕秦变法,有强秦之意。此岂非地仙封神之兆乎”

接引道人摇头道:“不然昔日管仲仕齐,其意未必在齐;今商鞅仕秦,其意亦未必在秦。况秦者,本是附庸,虽屡有明主,国力尚比不得东方六国,又如何灭得六国,一统江山是以当今之要,只宜坐观其变,不宜轻举妄动,免得落了下手。”

准提道人然其言,未曾发动,其他诸教圣人也都做此想法。是以终商鞅之世,未起封神之劫。

商鞅功而被裂,未得善终。然他乃八世宿慧之身,于生死早已看淡,下山之时,又有赤松子偈语为警,故也无怨悔。至第九世,又来叩拜时,乃苏秦是也

赤松子谓苏秦曰:“十世之约,已至第九世。子欲修道,富贵贫贱、人情冷暖,却是不可不尝”

苏秦道:“还请仙长指点”

赤松子乃道:“今有高士,隐居鬼谷授徒,来者不拒,去者不迫,有教无类。你何不先往师之”

苏秦应下,赤松子又嘱他如此如此。

苏秦下山,果投鬼谷,拜于鬼谷子门下。

准提道人闻讯,暗思:“通天道人向来与地仙交好,今苏秦又投鬼谷,莫非是欲两相联合,并力封神”忍耐不住,遂与接引道人计议道:“镇元子心中丘壑,急未可知。然若坐观天下,容其从容布子,不免错失良机,悔之何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