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三角迷局(2/2)
整个上午,他们徒步走遍了“三角地”的大部分区域,拍摄了大量照片,与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居民、滞留的经营者进行了简短交流,初步摸清了几个关键矛盾点:历史权属混乱、大量低效闲置土地与建筑、现存业态与规划定位严重冲突、涉及部分群众安置问题。而天湖区和经开区之所以多年来对此地“敬而远之”,正是因为清楚这里的“烂摊子”不好收拾,投入大、见效慢、矛盾多。
中午,他们在附近找了个小餐馆简单吃饭。小孙一边整理笔记一边感叹:“江主任,这里的问题真是盘根错节,比想象中还难。感觉比您在清江街道处理的事情还要复杂。”
江辰喝了口水,看着窗外那片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的“三角地”,缓缓说道:“难点在于,这里不是单一街道或单一区的问题,是跨行政区域的系统性难题。解决起来,需要更高层面的统筹和更创新的思路。简单的行政命令或者单一的补偿政策,恐怕都难以奏效。”
饭后,江辰让司机把车开到天湖区和经开区与该地块接壤的边界处。他站在路边,仔细观察着两边不同的城市面貌和管理痕迹,思考着未来如何将这片断裂带缝合起来。
下午,他们分别拜访了天湖区和经开区负责对接示范区工作的相关部门。与清江街道时的待遇不同,指挥部的牌子显然更有分量,两个区的对接干部态度都很客气。
但一谈到具体的“三角地”问题,双方都开始“踢皮球”。
天湖区方面的干部强调:“根据早期的区划调整意向,那片区域的管理责任应该更多地划归经开区。我们区主要是承担了周边社会管理的溢出成本,比如治安、卫生等。”
经开区方面的负责人则反驳:“规划意向不等于法律文件。那块地历史上归属就很模糊,很多土地和建筑的手续都不全。我们经开区产业升级任务重,暂时没有余力去啃这块硬骨头。而且,一些废弃厂房还涉及到市属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市里统筹。”
双方都将问题归咎于历史、对方或者上级,谁也不愿意主动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结束了一天的调研和走访,回到指挥部临时办公室时,已是傍晚。江辰顾不得休息,立刻打开电脑,将今天了解到的情况、拍摄的照片、记录的矛盾点,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开始撰写关于“三角地”区块的初步调研报告。
罗成走过来,看了看他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片,拍了拍他的肩膀:“怎么样,感受到‘示范区’这三个字的分量了吧?”
江辰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笑了笑:“分量不轻。但也正因为难,才有挑战的价值。”
他的报告没有停留在描述问题的层面,而是在最后提出了初步建议:建议指挥部尽快牵头,成立“三角地”问题专项工作小组,吸纳天湖区、经开区以及市自然资源、住建、生态环保、国资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参加,启动确权、评估、规划、安置等一揽子解决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打破区划壁垒,实行“一地一策”。
这份报告递上去,意味着指挥部将正式直面示范区建设的第一块,也可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而他,作为报告的起草者和问题的发现者,必将被推向协调解决这场复杂迷局的第一线。
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江辰保存好文档,准备第二天一早向周明光指挥长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