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实体智能第一步:岗位智能(1/2)
张伟看着具体要如何做了?!”。
立马再次带上VR,回到座舱中。
VR主脑座舱内的星光依旧璀璨,但那四行刚刚敲下的“组织宪法”金字,仿佛还在虚空中微微震颤,散发着某种不可言说的法则之力。
张伟躺在零重力座椅上,身体虽然疲惫,但精神却极度亢奋,大脑皮层像通了高压电一样,噼啪作响。
昨晚,定义了“分身管理体系(oS)”的宏伟蓝图。
但蓝图画完了,怎么盖楼?就像园丁修剪园林是一株一株修建的。
“如果不解决‘落地’的问题,这四行字就是挂在墙上的标语。”张伟盯着虚空,眼神从狂热逐渐冷却为码农的冷静与理性。
张伟回想起无数企业推行数字化失败的案例。
为什么上了ERp、上了cR、上了oA,最后还是人治?还是混乱?
因为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
系统里的流程是理想化的直线,而现实中的工作是充满各种弯弯绕的曲线。
“想要分身融入公司管理,它必须‘懂’工作。”张伟喃喃自语。
但分身怎么懂?
直接把公司的文档扔给AI?
那肯定是垃圾进,垃圾出。
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大忌,保证失败。
直接让AI监控员工聊天?那是侵犯隐私,而且学不到成体系化的真东西。
张伟的手指在扶手上无意识地敲击着,大脑飞速推演。
“组织……组织是由什么构成的?”
“是人吗?”
“不。”张伟猛地摇了摇头,否定了这个常识,
“人是流动的。小王走了,小李来了。如果组织是由人构成的,那小王一走,组织就缺了一块。公司和部队一样,实际上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组织是由‘岗位(Job)’构成的。”
岗位,才是组织架构中最稳定的、最小的原子单位。
人,只是填充进这个原子里的能量。
一道闪电再次击穿了张伟此刻思维的迷雾。
“我之前想错了!我不应该上来就训练一个‘我’张伟的cEo分身去管全公司,那太宏大、太虚无了。”
“我要做的,是给每一个‘岗位’训练一个岗位分身,而不是‘人’。”
“只有当‘售前’这个岗位有了分身,‘交付经理’这个岗位有了分身,‘财务会计’这个岗位有了分身……这些无数个‘岗位分身’连接起来,才会涌现出真正的‘组织智能’!”
张伟猛地坐直身子,眼中精光四射。
“逻辑通了!”
“企业不是人的集合,是岗位的集合。要训练分身,必须先训练‘岗位智能’。而要训练岗位智能,就必须把那个岗位上所有隐性的、显性的、混乱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变成——规范化的数据。”
“没有规范化的数据,AI就无从学习到真东西;没有岗位训练数据,就不会出现靠谱的岗位分身。”
这一刻,张伟不再是一个被事务缠身的cEo,他像是一个看穿了企业智能体进化本质的造物主,手里捏住了那个名为“dNA”的关键螺旋。
时间:9:00。地点:一号会议室。
虽然刚上班,但会议室的灯光却犹如朝阳。
被紧急召集的五个人,神态各异地坐在会议桌前。
首席AI工程师小马顶着鸡窝头,手里还抱着笔记本;研发老李一脸严肃,正在用冷水擦脸,强行进入清醒状态;数据工程师小朱正在疯狂喝着早咖啡提神。
大后勤主管小玲和hRbp小娜则是一脸担忧地看着张伟,生怕老板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了躁郁症发作。
“伟哥,”小娜小心翼翼地开口,“这么大早把大家叫来,出什么事了吗?是不是……”
“是大事。”张伟站在白板前,整个人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但那种亢奋不是慌乱,而是发现了新大陆的狂喜,“但不是坏事,是我们要起飞了。”
他转身,手中的马克笔在白板上重重地写下一行字:
【公司实体智能化第一步:岗位智能】
“从此刻开始,我们要构建横竖纵公司的第一代岗位智能化体系。”
张伟环视众人,目光如炬:“我要让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AI分身。”
全场死一般的寂静。
大家面面相觑,眼神中写满了“老板疯了”,搞张伟分身时,那可是花了不少时间、不少钱的啊,现在要给每个人搞一个分身?
“伟哥……”小马推了推眼镜,作为技术人员,他本能地开始计算可行性,
“理论上这很酷。但您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吗?公司现在有几十种不同的岗位1000人,每个人的工作习惯都不一样。现在的AI虽然强,但那是通用大模型。
让它写诗画画行,让它去处理一个‘交付经理’每天那些鸡毛蒜皮的扯皮、协调、判断……它根本做不到啊。”
“是啊,”小娜也急了,“而且岗位太复杂了。一个销售,他怎么判断客户意向?那是靠感觉的。一个hR,怎么判断候选人合不合适?那是靠经验的。这些东西怎么给AI?”
小朱更是直击痛点:“伟哥,训练AI需要数据。我们现在的数据都在微信里、在VR输入法里、在脑子里。没有结构化的训练数据,智能体怎么跑?难道让它去读我们的聊天记录?”
面对核心团队的连番质疑,张伟没有反驳,反而露出了笑容。
“问得好。”
他走到小马面前:“小马,你觉得现在的AI做不到,是因为你把它当成了‘人’。你指望给它一堆乱七八糟的文档,它就能自己悟出工作方法。”
“但如果……”张伟的声音低沉下来,“如果我们先把人‘降维’呢?”
张伟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巨大的方框。
“我们不直接复制‘人’。我们复制‘岗位’。本质上,主脑空间里,我的分身就是一个岗位,他只复制了我的一个咨询的岗位能力。”
小马好像有那么点明白了,无意识的点了点头。
张伟继续“如果我们能把一个岗位,像拆解一台机器一样,拆解成输入、输出、判断规则、风险控制等结构化规则,然后把这些规则喂给AI……”
“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岗位的规范,就能让AI复制一个岗位。”
“能复制一个岗位,就能复制一个团队。”
“能复制团队,就能复制整个组织——也就是公司!”
“卧槽......!”小马和小朱异口同声的发出了很有喜感的感叹词。
张伟的声音在清晨的会议室里回荡,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魔力。
“今天,我们不谈代码,不谈算法。我们只做一件事——定义岗位的dNA。”
“dNA?”老李皱起了眉头,“这听起来像是在做生物实验。”
“没错,就是生物实验。企业智能体生物实验。”
张伟示意大家戴上VR,在全息投影会议室里,一个复杂的人体模型浮现在空中——一个企业智能体模型。
然后瞬间被打散,变成了无数个发光的节点。
“以前我们做管理,是在管‘人’。人是不可控的,有情绪,有状态起伏。”
“现在,我们要引入一个新概念——岗位本体论(Job ontology)。”
听到这个词,小马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他知道“本体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意味着什么——那是对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构化描述。
张伟手指在空中划动,绘制出一张清晰的架构图。
“为什么我们的知识库效率差?因为太碎了。为什么我们有Sop依然出问题?因为难得看。”
“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搞清楚,一个‘岗位’到底长什么样。”
“我给到员工的是一本字典,一本百科全书。其实对于某个员工需要的只是他岗位需要的那些东西。”
张伟在空中画出一个金色的圆球,代表“岗位”。
“一个完整的岗位分身,它必须包含六个维度的数字化定义:”
岗位输入模型(它吃什么?)
岗位流程模型(它怎么消化?)
岗位判断规则(它怎么思考?)
岗位经验库(它的记忆是什么?)
岗位输出标准(它产出什么?)
岗位异常处理(它生病了怎么办?)
“当这六个维度都被数字化、结构化之后,这个岗位就有了‘数字孪生’。”
张伟看着小马:“小马,如果我把这六样东西都给你整理得清清楚楚,喂给你的Agent,你是否就能给这个岗位构建一个岗位分身了?”
小马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他脑海中迅速构建出了技术架构:“如果……如果真的能做到这种颗粒度的结构化数据,而且语料足够……别说跑起来,我能让它比90%的真人干得都好!这相当于给AI写了一本完美的该岗位的‘操作手册’和‘回忆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