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魏砥 > 第574章 蜀中积弊

第574章 蜀中积弊(1/2)

目录

---

成都的冬日,寒意浸骨。李严征兵引发的余波尚未平息,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

巴西、巴郡征募的新兵,被陆续送往江州、朐忍等地的大营。这些仓促集结的壮丁,缺乏训练,纪律涣散,加之粮饷被层层克扣,怨气日盛。军营中斗殴、逃亡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发生了小规模的哗变,虽然被李严派去的亲信将领以铁血手段镇压下去,但军心已然不稳。

更让李严头疼的是,为了供养这支数万人的新军,钱粮消耗巨大。他虽利用职权,强行从各州郡调拨,甚至挪用了部分原本用于南中前线的粮饷,仍是捉襟见肘。地方官吏不堪重负,怨声载道,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官员,也开始对李严的肆意妄为感到不满。

“都护,各地催粮文书堆积如山,库府存粮已不足支撑新军一月之需。”董先生面带忧色地向李严汇报,“再这般下去,恐生内变啊!”

李严烦躁地挥挥手:“诸葛亮那边呢?他就眼睁睁看着?以丞相府的名义,再向汉中、梓潼等地加征!就说为国备边,人人有责!”

“这……”董先生迟疑道,“丞相府那边,蒋琬、费祎等人已多次以‘民力已疲’为由推诿,若强行加征,只怕……”

“怕什么!”李严猛地一拍桌案,“本督统内外军事,难道连筹措军粮的权力都没有?他们若敢抗命,便是贻误军机!去办!”

董先生见李严心意已决,不敢再劝,只得躬身退下。他知道,李严这是骑虎难下,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但这条路,已然越走越窄,危机四伏。

丞相府内,诸葛亮看着各地送来的关于加征受阻、民怨沸腾的奏报,脸色沉静,眼底却深藏着忧虑。他并未直接阻止李严,只是暗中指示蒋琬等人,在执行时尽量拖延、缓冲,并秘密安抚地方大姓,试图将损害降到最低。

“丞相,李严如此倒行逆施,天怒人怨,为何还不……”费祎有些急切。

诸葛亮微微摇头:“火候未到。其恶未盈,其罪未彰。此时动手,难以服众,亦易引发朝局动荡。再等等……南中,或许会有转机。”

他将希望,寄托在了远在南方的李恢,以及那冥冥中的一线时机上。

与蜀中的混乱相比,荆西在陈砥的治理下,如同一块在激流中逐渐打磨坚实的磐石。

边境的工事加固工程在冬雪降临前基本完成,新增的烽燧如同警惕的眼睛,监视着边境的每一丝风吹草动。“荆西山地营”扩编至两千人后,在苏飞的严格操练下,战力稳步提升,尤其擅长小股部队的山地游击与据点防御。蛮族士兵在获得实际利益和尊重后,对夷陵都督府的归属感日益增强。

陈砥采纳马谡的建议,在蛮夷校尉府下设立了“劝农使”,由懂得农耕技术的汉吏担任,深入各蛮族部落,推广更先进的耕作方法,并引导他们在适宜区域种植胡麻、蓼蓝等经济作物。同时,官市进一步规范,明确交易规则,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的行为,使得汉蛮交易更加公平有序。

这一日,陈砥亲自巡视了假山地区。他看到原本刀耕火种的坡地上,出现了层层梯田的雏形;部落村寨外围立起了更坚固的木栅;蛮民们穿着由官市换来的厚实布衣,脸上少了往日的彪悍与警惕,多了几分安定。阿木合等头人见到陈砥,更是热情中带着恭敬,俨然已将其视为真正的统治者。

“都督,如今假山各部,皆言都督恩德,愿效死力。”陪同巡视的阿木合由衷说道。

陈砥点了点头,勉励了几句。他知道,表面的归附易得,真心的认同难求。他需要时间,将这种初生的秩序和认同,彻底融入荆西的土壤。

回到夷陵,马谡汇报了与巴东罗宪沟通的情况。

“罗太守回信,言辞谨慎,但对都督表示‘善意’心领,并提及巴东境内近来确实发现一些不明身份的探子活动,他已加强清查。”

陈砥明白,这是罗宪在释放有限的善意,也印证了李严确实在向巴东渗透。

“保持这种若有若无的联系即可。眼下,我们不宜与罗宪走得太近,以免授李严以口实。”

稳定,依然是荆西当前的首要任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