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古道疑踪(1/2)
---
李严在巴西、巴郡的征兵令,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入了一瓢冷水,瞬间在蜀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征兵文书以中都护府的名义下发各州县,措辞严厉,以“江东陈兵荆西,虎视眈眈,为保境安民,亟需充实巴东、江州防务”为由,要求两郡即刻征募健儿,限期送往指定军营编练。
此令一出,地方哗然。巴西、巴郡并非边陲,向来承平,骤然大规模征兵,且粮饷器械皆需地方自筹部分,无疑加重了百姓负担,也引得地方官吏怨声载道。然而,李严手握“统内外军事”的大义名分,又打着防备江东的旗号,诸葛亮虽心知肚明此为李严培植私兵之举,却一时难以找到充足理由强行阻止,只能在朝议时,委婉提出“当以安抚为先,征募需循序渐进,不可竭泽而渔”,试图减缓其进程。
李严对此阳奉阴违,一面假意应承,一面却暗中催促心腹加紧办理。他派往各地的督邮更是借机索贿,中饱私囊,搞得民怨沸腾。不少青壮为避兵役,或举家逃入深山,或自残身体,地方治安为之恶化。
成都,丞相府。
蒋琬将一份来自巴西太守的密报呈给诸葛亮,忧心忡忡:“丞相,李严征兵,扰民甚剧,巴西已有数起小规模民变,虽被镇压,然长此以往,恐生大乱!且其所募兵丁,皆集中于江州、朐忍等地,分明是针对巴东罗宪及我成都而来!”
诸葛亮看着密报,沉默良久,脸上是化不开的疲惫。他何尝不知李严的野心和此举的危害?但先帝遗诏如同紧箍咒,让他投鼠忌器。
“告知巴西太守,尽力安抚地方,征募之事……尽量拖延。”诸葛亮的声音有些沙哑,“另,以朝廷名义,拨付一批钱粮至巴西、巴郡,用以……安置流民,抚恤因避役受损之家。”
这是他目前唯一能做的补救,试图用朝廷的恩惠,来抵消一些李严造成的恶果,挽回些许民心。
费祎低声道:“丞相,李严如此肆无忌惮,难道就任由他……”
诸葛亮抬手打断了他,目光深邃:“时机未到。其恶未彰,其行未露破绽,贸然动手,名不正言不顺,反遭其噬。且……让他再行一步。”
他需要等待,等待李严自己犯下更大的错误,等待一个足以服众的契机。
夷陵都督府内,巴蜀征兵的消息自然也第一时间传了过来。
“李严这是要狗急跳墙了?”苏飞看着地图上江州、朐忍等被标注出来的蜀军新兵营位置,眉头紧锁,“在离我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集结重兵,他想干什么?”
马谡分析道:“此举一石二鸟。对内,借此扩充嫡系,威慑诸葛亮及朝中反对势力。对外,则是向我荆西施加压力,试探我方反应,甚至可能为日后挑起边衅埋下伏笔。”
陈砥站在沙盘前,目光冷静。李严的举动在他预料之中,一个权力欲望膨胀又缺乏足够政治智慧的人,做出任何短视激进的行为都不足为奇。
“他练他的兵,我筑我的城。”陈砥语气平澹,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传令:第一,南部边境所有营垒、哨卡,加固工程加速进行,务必在开春前完成。第二,‘荆西山地营’扩编至两千人,加大训练强度,尤其注重防御作战与反渗透演练。第三,以都督府名义,行文巴东太守罗宪,询问边境治安情况,并表示若有溃兵流匪滋扰,我荆西愿提供‘必要之协助’。”
这最后一条,既是示好,也是试探,更是给罗宪乃至诸葛亮传递一个信号——我陈砥关注着这里,并且有能力介入。
“主公,是否需向襄阳请求增援?”苏飞问道。张南的三千兵马虽已到位,但面对李严可能集结的数万新军,压力依然巨大。
陈砥摇了摇头:“暂时不必。襄阳北线压力亦重,不可轻易调动。况且,李严这些新兵,乌合之众,形成战力尚需时日。眼下,我们稳守即可。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李严明面上的兵马,而是他可能使出的阴招。”
他想起那些来自北方的死士,那神秘的铁牌和古道。李严会不会与司马懿有更深的勾结?会不会利用这些隐秘渠道,向荆西渗透?
“加强对边境,尤其是巫县方向的巡查力度。发现任何形迹可疑者,一律扣押严查!”陈砥补充下令。
襄阳,州牧府。
赵云接到陈砥关于巴蜀征兵及荆西应对的详细报告后,与黄忠再次商议。
“李严此举,已是图穷匕见。”黄忠语气凝重,“叔至压力不小,是否再从襄阳抽调部分兵马南下?”
赵云沉吟道:“荆西防务,叔至安排得当,暂可无忧。我等需为其稳住北线,使其无后顾之忧。”他走到北境地图前,“张合、郭淮近日虽无大军调动,然小股精锐斥候越境侦察次数明显增多,似在寻找我军防务弱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