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何以为民 > 第58章 春风又绿

第58章 春风又绿(1/2)

目录

在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春天彻底占据了青林镇的山野。嫩绿的新芽争先恐后地钻出泥土,覆盖了去冬的枯黄,连空气都变得湿润而充满生机。这股萌动的活力,也悄然浸润着青林镇政府的日常工作。

李腾在党政办主任的位置上愈发沉稳。档案规范化管理初步完成,小林建立的关键词索引系统在一次紧急查找历史用地批复时发挥了巨大作用,赢得了上下一致好评。他推行的“每周重点工作预安排”制度也已固化下来,成为青林镇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一个小小亮点。这些成绩,不像引进一个大项目那样耀眼,却如同建筑的根基,扎实而重要。

宋知远书记似乎更加倚重他,一些涉及全镇层面的协调工作、甚至初步的人事酝酿,也会偶尔听听他的看法。李腾恪守本分,只提供客观情况分析,从不逾矩表态,这份谨慎让宋知远更为满意。

而在经发办,赵晓波带来的“技术革命”在经过初期的阵痛后,开始显现成效。云雾村茶叶示范园里,那两片作为对比的试验田,长势差异日渐明显。按照精准施肥方案管理的茶苗,叶片更加肥厚油绿,芽头饱满;而沿用老办法的那片,则显得有些参差不齐,叶色偏黄。事实胜于雄辩,当初持怀疑态度的几位老农,看着这鲜明的对比,嘴上不说,心里却已服气,开始主动向赵晓波带来的技术员请教细节。

赵晓波趁热打铁,在茶园全面推广了标准化管护流程,并着手准备春季的第一次轻度修剪,以塑造良好的树形。他对《青林云雾茶地方生产标准》的修订也接近尾声,数据详实,指标明确,连县农业局负责评审的专家看了初稿,都表示“很有分量”。

更令人惊喜的是竹艺合作社。在李腾前期打下的品牌基础和赵晓波引入的更精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下,合作社效益持续提升。一天,老王兴冲冲地跑到党政办找李腾,手里挥舞着一份传真。

“李主任!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老王激动得脸色发红,“省外贸公司来传真了!他们在广交会上看到了‘文创坊’展出的我们的产品,非常感兴趣,想订购一批融合中国风元素的竹制家居用品,试水东南亚市场!这是订单意向书!”

李腾接过传真,仔细浏览,订单金额不算特别巨大,但意义非凡!这意味着青林竹艺不再仅仅局限于省内,而是真正走出了国门!他立刻带着老王去找赵晓波。

赵晓波看完传真,冷静地推了推眼镜:“这是个机会,但要求也很高。对方对材质、工艺、环保标准甚至包装都有明确要求,交货期也紧。我们需要评估产能和质量能否绝对保证。”

“产能可以想办法挖潜,动员老师傅们带徒弟,或者临时吸纳一些有基础的村民。”李腾思路清晰,“质量把关,必须严格,这是树立国际信誉的关键。王师傅,你立刻组织骨干,对照订单要求,逐条研究,制定详细的生产和质检方案。”

“好!我马上回去开会!”老王干劲十足。

“我负责协调可能的小额信贷,支持他们购置一些必要的工具和原材料。”赵晓波也迅速进入角色。

三人分工明确,高效运转起来。李腾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与赵晓波并肩作战的默契,虽然两人风格迥异,但目标一致时,产生的合力是巨大的。

就在青林镇产业发展高歌猛进之时,一股微妙的人事风声,如同春日里不经意掠过的柳絮,悄然在红星县的政治空气中飘荡起来。

事情的起因,是市委组织部下发的一个通知,要求各县区推荐一批“懂经济、善管理、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参加全市范围内的后备干部选拔培训。红星县有几个名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