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何以为民 > 第57章 春寒料峭

第57章 春寒料峭(1/2)

目录

一九九四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迟疑。农历正月已过,青林镇的山峦却依旧被一层挥之不去的灰褐色笼罩,残雪顽固地盘踞在背阴的山坳里,寒风刮在脸上,依旧带着凛冽的意味。镇政府大院里,那几棵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摇晃,更添了几分料峭。

李腾坐在党政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已经逐渐驾轻就熟。经过他前几个月的梳理和规范,党政办的运转明显顺畅了许多。文件传阅及时了,会议安排有序了,连后勤保障都似乎比以前更到位了些。宋知远书记在一次非正式场合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句:“党政办这块,你管得不错。”这简单的肯定,让李腾心里踏实了不少。

然而,他深知,在基层,稳定往往只是表象,暗流随时可能涌动。

这天上午,他正在审阅一份县里下发的关于严格控制乡镇机关人员编制的文件,副镇长钱卫东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踱了进来。

“李主任,忙呢?”钱卫东脸上挂着惯有的、看不出深浅的笑容。

“钱镇长,您坐。”李腾起身招呼,心里揣度着他的来意。

钱卫东在对面坐下,吹了吹茶杯里浮着的茶叶沫,看似随意地开口:“听说,最近党政办在搞档案整理?还把一些陈年老账翻出来了?”

李腾心中微微一凛,知道这是指之前小林整理出的关于“青林湖旅游度假区”的那些旧档案。这件事他并未声张,只在内部要求归档备查,没想到钱卫东消息这么灵通。

“是,王主任病倒后,有些历史档案比较乱,趁着现在有空,梳理一下,也好方便日后查阅。”李腾回答得滴水不漏。

“嗯,整理一下也好。”钱卫东点点头,话锋却是一转,“不过啊,李主任,有些过去的事情,时过境迁,看法也不同了。当年搞青林湖项目,也是想为镇里发展闯条路子嘛,虽然最后没搞成,但那份敢想敢干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现在翻出来,就怕有些不明就里的同志,产生些不必要的…误解。”

李腾立刻明白了钱卫东的潜台词。那个夭折的青林湖项目,当年的主要推动者,据说与钱卫东关系匪浅。钱卫东这是担心旧事重提,会影响某些人的声誉,或者,触动某些潜在的利害关系。

“钱镇长放心,”李腾神色不变,语气平和,“档案整理,是为了存史资政,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服务现在的工作。我们会客观记录,不会做主观评判。过去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对我们现在搞‘月亮湾’这样的小规模生态旅游,都是宝贵的借鉴。”

他既表明了整理档案的必要性,又划清了界限,强调是“借鉴”而非“翻旧账”,巧妙地化解了钱卫东话里的机锋。

钱卫东盯着李腾看了两秒,呵呵笑了两声:“那就好,那就好。李主任年轻,头脑清楚,把握得住分寸,我就放心了。”他又闲聊了几句无关痛痒的话,便端着茶杯起身离开了。

送走钱卫东,李腾走到档案室,找到正在埋头苦干的小林。

“小林,关于青林湖项目的那些资料,归档时注明‘历史参考,内部查阅’。”李腾低声吩咐。

小林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用力点头:“我明白了,主任。”

这件事给李腾提了个醒。在基层,任何看似普通的工作,都可能牵动某些敏感的神经。他必须更加谨慎,既要坚持原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无谓的冲突。

与此同时,经发办那边,赵晓波也遇到了麻烦。

他主导的茶叶精准施肥方案,在云雾村遇到了执行阻力。几位老资格的村民,坚信祖辈传下来的施肥经验,对赵晓波那一套依据土壤检测数据制定的、不同地块不同用量的“复杂”方案很不以为然。

“赵干部,我们种了一辈子地,啥时候下肥,下多少,心里有数!你这纸上谈兵,不一定管用!”一位姓刘的老汉吧嗒着旱烟,语气硬邦邦的。

“刘大叔,我们这是科学种田……”赵晓波试图解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