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残土纪元 > 第391章 陈静的生态实验日志

第391章 陈静的生态实验日志(2/2)

目录

流光藤:55%、4h、叶片反射能量,干扰周围监测仪信号。

分析与备注:

- 解辐藤的转化比例最高(90%),但持续时间较短;母株幼苗的转化比例略低(88%),但持续时间最长,且能主动吸附空气中的辐射结晶,证明其“中枢植物”的特性——这与古籍中“母株为净化网络核心”的记载完全吻合。

- 共生草的“能量传递”特性是关键:实验中发现,将共生草与解辐藤相邻种植,解辐藤的转化比例可提升至95%,持续时间延长至14h,说明共生草能作为“能量中转站”,优化网络内的能量分配。

- (突发情况:下午3点,赵衡的残余势力在雨林边缘释放少量掠夺因子烟雾,实验室外的抗辐灌木立刻释放净化能量,将烟雾控制在5米范围内,证明雨林植物已形成“被动防御机制”,这一点可用于后续营地防御。)

“第四天·实验代号:共生草生态位”

实验目的:确定共生草在雨林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即其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为构建全域净化网络的植物布局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样方法(在母株园周围设置5个10×10的样方,调查共生草与其他植物的伴生频率、覆盖度,以及样方内的辐射值)。

实验结果:

1~5样方编号对应的共生草覆盖度、伴生植物种类、平均辐射值、伴生频率(共生草与其他植物相邻比例)分别为:

35%,母株幼苗、解辐藤,0.03Sv/h,92%;

28%,抗辐灌木、刺藤,0.04Sv/h,85%;

22%,流光藤、抗辐蕨类,0.05Sv/h,78%;

15%,抗辐蕨类、普通杂草,0.07Sv/h,65%;

8%,普通杂草,0.09Sv/h,40%。

分析与备注:

- 共生草的覆盖度与样方辐射值呈显着负相关(覆盖度越高,辐射值越低),且伴生频率超过80%的样方中,均有“高转化效率植物”(如母株幼苗、解辐藤),证明共生草能通过“能量传递”促进这些植物的生长,进而提升整体净化效率。

- 样方1中,共生草与母株幼苗的伴生频率最高(98%),且两者根系在地下相互缠绕,能量分析仪检测到双向能量流动(母株→共生草:提供基础能量;共生草→母株:传递微量元素),这正是“共生关系”的典型特征——阿木的植物化纹路在触碰样方1的共生草时,出现与母株类似的共鸣,进一步验证了“共生草是母株与其他植物的‘桥梁’”。

- 今日周阳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雨林生态网络示意图”,建议后续在旧净化站周围优先种植共生草+解辐藤的组合,为激活本源晶核提供稳定的能量环境。

“第五天·实验总结与后续计划”

核心结论:

1. 南境雨林已形成“母株为核心、共生草为桥梁、解辐藤等为节点”的初级生态净化系统,该系统在星核泉能量的支撑下,可将辐射值稳定在0.03-0.05Sv/h,净化效率是新营地人工净化的3倍;

2. 母株汁液(10%浓度)是修复变异植物的关键介质,配合抗辐植物的协同作用,可在24h内使多数变异植物恢复非攻击状态;

3. 星核泉能量在植物中的转化效率排序为:解辐藤(90%)>母株幼苗(88%)>共生草(75%)>抗辐灌木(62%)>流光藤(55%),后续构建全域网络时,应优先选择高转化效率植物。

后续实验计划:

1. 第六天起,开展“本源晶核模拟激活实验”(用母株汁液+星核泉能量模拟晶核能量,测试对母株根系的修复效果);

2. 联合苏晴的空间感知,绘制“雨林植物能量流动图谱”,确定旧净化站周边的最佳植物布局;

3. 采集共生草的根系样本,分析其“能量传递基因”,尝试在新营地培育,为红锈林其他区域的净化提供植物种源。

个人备注:

今日傍晚,阿木用共生草汁液与母株汁液混合,涂抹在左脸的植物化纹路处,纹路颜色进一步变淡,且他能更清晰地“感知”到实验室外植物的生长状态——或许,“人类-植物共生”并非空想,阿木的存在,正是旧文明记载中“共生者”的最佳印证。后续实验中,可尝试让阿木参与晶核激活,探索“人类能量”在生态净化中的作用。

(附:林野今日在雨林峡谷发现旧净化站的外围结界,苏晴的感知已锁定结界薄弱点,实验团队明日将随勘探队前往,为后续晶核实验做准备。)

日志尾注

实验期间协作人员:

- 阿木:提供植物样本、植物化能量辅助、野外种植指导;

- 苏晴:空间感知定位植物分布、监测实验区域辐射变化;

- 周阳:数据整理、绘制生态图谱、古文字资料支持;

- 林野:野外样本采集、实验区域警戒、后勤保障;

- 守林聚落:提供抗辐植物种源、雨林生态知识咨询。

实验风险提示:

- 赵衡残余势力仍在雨林边缘活动,可能释放掠夺因子干扰实验,需加强外围警戒;

- 雨林夜间存在“夜行变异虫”,携带微量辐射,实验样本需妥善储存,避免虫类污染。

(日志记录完毕,明日起转入“本源晶核实验篇”。)

南境雨林的电磁柔光透过实验室的藤编窗,落在摊开的日志本上,纸页边缘的星核结晶泛着微弱的淡蓝。陈静合上日志,将其收入防水的皮质文件夹中,转身看向窗外——阿木正蹲在母株旁,用寻踪藤丈量母株根系的生长速度,苏晴的感知在空气中形成无形的网,监测着远处结界的能量波动,林野则在整理明日前往净化站的装备。

实验日志上的每一组数据、每一条分析,都像一块拼图,逐渐拼凑出红锈林净化的全貌。陈静知道,这些看似枯燥的实验,终将成为激活全域净化网络的关键——而南境雨林的生态系统,不仅是实验的对象,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希望。明日的净化站之行,将是这场“生态救赎”的新起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