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北疆大学(2/2)
昔日荒芜的江边空地上,一座崭新的城市雏形已然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里冒出滚滚黑烟,那是京沈铁路的终点站——冰城站正在日夜施工。宽阔的街道以火车站为中心,向四方辐射,两旁是整齐划一的砖石结构房屋。
而在这座新城最醒目的位置,一座占地广阔的学府建筑群,正散发着勃勃生机。
这里没有森严的门墙,也没有肃穆的古柏,一切都显得新潮而充满力量。主教学楼采用红砖砌成,拱券式门窗和巨大的玻璃窗,充满了异域风情,却又与周围的冰雪世界格格不入,却又无比和谐。这就是大明帝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北疆大学。
今天,是北疆大学首届开学典礼。
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以及部分被选拔而来的蒙古、女真部落的优秀青年,穿着崭新的统一校服,汇聚在大学的中轴广场上。他们脸上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身处异乡的忐忑。
广场前方,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大明皇帝朱由检身着常服,与几位重臣并肩而立。他的身旁,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神情矍铄的老者,正是新任北疆大学校长,前翰林院编修,因力主开发北疆而被罢官,又为崇祯慧眼识珠的李慕白。另一侧,则站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身穿中式长衫,神情严肃,他是被崇祯以“客卿”身份聘请来的普鲁士矿业工程师,冯·施泰因。
“诸位同学!”崇祯的声音洪亮而充满磁性,瞬间压下了全场的嘈杂。他环视着眼前一张张年轻的、充满求知欲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自豪与激情。
“你们或许会疑惑,为何朝廷要将一所大学,建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中。为何不远千里,从京城,从江南,把你们送到这里。”
他顿了顿,指向远方连绵的雪山和脚下坚实的土地。
“因为,这里,就是大明帝国的未来!朕不要这片土地,仅仅是地图上的一块冻土。朕要它,成为帝国跳动的心脏之一!”
“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宝藏,等待你们用书本上的知识去发掘;这里有无垠的黑土地,等待你们用科学的道理去耕耘;这里有通往世界的商路,等待你们用智慧去开辟!”
“你们中的许多人,出身寒门。朕告诉你们,自古寒门出贵子,但贵子不能只靠科举。朕要为你们开辟一条新路!一条用双手和大脑,建设国家,也成就自我的康庄大道!”
“朕也看到了一些来自边疆部落的同学。朕同样告诉你们,大明尊重你们的文化,但更希望你们能掌握先进的知识。当你们学会了如何让牛羊产出更多奶,如何让庄稼在寒冷中生长,如何与内地的同胞更好地沟通合作,你们将成为自己民族的骄傲,也将赢得整个帝国的尊重!”
“所以,从今天起,忘记你们过去的身份,无论是书生还是牧人。从今天起,你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北疆大学的学生!你们的使命,就是在这里学习、钻研、成长,然后回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去建设,去开拓,去守护!”
“朕在此立誓,凡毕业于此校,愿为帝国效力者,朕必不吝爵禄,委以重任!朕要你们成为大明的工程师、农学家、地质学家、外交家!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
崇祯的演讲,没有半点虚文假饰,全是实实在在的许诺与期望。滚烫的话语,点燃了在场所有青年的心。他们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吾皇万岁!大明万年!”
李慕白校长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知道,一座大学,一所工厂,一座城市,这三者合一,将彻底改变北疆的未来。而那位来自普鲁士的冯·施泰因先生,更是对着崇祯深深鞠了一躬,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皇帝陛下,您……您不是在办一所大学,您是在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为能参与其中,感到无比荣幸。”
崇祯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台下青春洋溢的面孔,心中一片火热。
他知道,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冰城大学,是楔入冻土的第一枚钢钉,是点亮荒原的第一盏明灯。它承载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个古老帝国在新时代破茧重生的决心。
远方的铁路线上,一列满载着矿石和移民的火车,正喷着白雾,缓缓驶来。汽笛声悠长,仿佛在宣告着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帝国的獠牙,已然锋利。而文明的光芒,正试图照亮每一寸土地,无论它是温暖的南方,还是冰冷的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