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在造大明 > 第371章 北疆大学

第371章 北疆大学(1/2)

目录

第三百七十一章 北疆大学——冰城学府

崇祯9年,夏。

京师的热浪被燕山山脉阻挡,化作湿润的水汽,也无法驱散紫禁城深处那份关乎帝国未来的沉重与激情。崇祯与徐光启并肩立于煤山万春亭,目光越过碧波荡漾的太液池,投向北方天际线。那里,是帝国的新边疆,是冰与雪的故乡,也是未来与希望的田野。

“朕昨日又收到北疆都护府的捷报,”崇祯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振奋,“黑龙江下游,我军堡寨已连成一线,罗刹人的哥萨克探险队再难深入腹地。朕意,此时当以文治巩固武功,不能只做一时的驱赶。”

徐光启抚着长须,深以为然地点点头。这位年逾古稀的老者,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灼热光芒。“陛下圣明。臣亦在思忖此事。昔年周天子封建诸侯,以屏藩王室。我大明如今于北疆,亦当行此道,然非裂土建邦,而是以学馆、工坊、商市为基,化夷为用,化边为腹。”

这便是今日二人登高的缘由。崇祯的眼中,浮现的并非单纯的校舍楼宇,而是一座城市的胚胎,一个文明的灯塔。

“朕想,此地不应只叫‘都护府’,”崇祯缓缓开口,像是在自语,又像是在征询,“它当有一个新的名字。一个象征新生、象征坚固与新生的名字。”

徐光启闻言,面露思索之色。北疆,那是冰封万里,白雪皑皑之地。如何为这样一片苦寒之地命名,方能彰显帝国的意志与气魄?

“不如,称之为‘盛京’?”徐光启试探着提议,“取‘盛世京畿’之意,寓意我大明疆域,以此为盛。”

崇祯摇了摇头,唇边露出一丝笑意:“盛京已有旧都,易生混淆。朕想到的,是它的特质。那里终年冰封,却也因此坚硬如铁。朕想叫它……‘冰城’。”

“冰城?”徐光启咀嚼着这两个字,先是一愣,随即抚掌大笑,“妙!妙不可言!冰,象征其地之寒,亦象征我大明意志之坚。城,则意味着它不再是无人的荒野,而是一座有秩序、有温度、有人才的城池。陛下,此名甚好!冰城!”

“好,便叫冰城。”崇祯一锤定音,“朕意,就在冰城设一所学府,为我大明经略北疆、乃至整个东北亚储备人才。朕称之为……‘北疆大学’。”

徐光启的笑容愈发灿烂,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景象。“北疆大学……陛下高瞻远瞩!此举非同小可。臣以为,此大学当设数个实用之学系,不必拘泥于传统经史子集。”

“先生所言极是。”崇祯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朕要的,是能直接为冰城、为北疆、为帝国边疆服务的学问。朕想,至少要有四个学部。”

他伸出一根手指:“其一,采矿冶金部。冰城地下,朕已探知有巨量的煤矿与铁矿,更有铜、金等矿藏。朕要培养自己的矿师、冶师,不能事事依赖格物院的专家千里迢迢赶去。他们要学会勘测、开采、冶炼,把地下的财富挖出来,变成枪炮和铁轨。”

徐光启接口道:“其二,寒地农务部。虽天寒地冻,但总有可耕种之地。臣听闻西洋有耐寒作物,更有改良土壤之法。此学部,当研究如何在北疆大面积种植粮食,让戍边将士与移民能自给自足,不再仅仅依赖内地输血。”

“善!”崇祯赞许地点头,竖起第三根手指,“其三,土木工程与营造部。一座新城的崛起,需要无数道路、房屋、桥梁、堤坝。朕要他们学会修筑能抵御百年风雪的坚固建筑,学会勘测地形,绘制精确的舆图。朕还想着,未来若技术成熟,或许还能在冰城见到冒着黑烟的‘铁马’(火车)。”

徐光启的眼中也燃起了火焰:“其四,便是边政与语言学部。与蒙古、女真诸部的交往,不能只靠刀剑。我们要培养通晓他们语言、习俗、法律的官员和学者。既要能教化他们,也要能洞察他们的内心。这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正是!”崇祯激动地一挥手,仿佛已经看到了莘莘学子济济一堂的景象,“朕会下旨,从全国选拔聪慧寒门子弟,给予官费,送入冰城。同时,朕也会派遣使者,去寻找那些愿意为学而来的外邦学者。朕听说,南洋有位名叫汤若望的传教士,精于天文历法与火炮之学,还有几位来自更远西方的工匠,皆可聘为讲师。朕要告诉天下人,无论出身,无论族裔,只要有才,冰城大学便为其敞开大门!”

……

光阴荏苒,冬去春来。

两年后,冰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