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98章 新秩序的涟漪

第198章 新秩序的涟漪(1/2)

目录

“威慑之后”的战略研讨,如同在719厂平静的湖面下投入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思考涟漪,远比预想中更为深远。陈北玄提出的从“沉默威慑者”向“战略态势管理者”延伸的理念,并非一个可以轻易实现的战术转换,它触及的是力量运用哲学的根本性变革。而就在他们开始着手草拟那套精细复杂的“威慑应用规则”时,外部世界因“铸鼎”威慑而引发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震荡,已开始清晰地显现。

“引力”的偏移

最先感受到变化的,并非直接的对手,而是那些长期以来在两大国夹缝中寻求平衡的第三方国家,以及拥有自身独立利益的地区力量。

林雪整合的多源情报显示,数个重要资源输出国和中立科技强国,其内部评估报告和政策取向,正悄然发生着耐人寻味的调整。

· 某个盛产稀有战略矿产的南太平洋岛国,原本已接近签署一份将其境内某关键港口长期租赁给国作为军事基地的协议,却在最后时刻突然“无限期推迟”了签约流程。其外交官在非正式场合透露,他们需要“重新评估地区安全架构的长期稳定性”。

· 一个以精密制造业立国的欧洲传统中立国,其议会批准了一项旨在加强与中国在量子通信和太空碎片监测领域合作的议案,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智库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新的、非对称战略力量的出现,要求我们以更务实、更多元的方式构建国家安全网络。”

· 甚至在一些区域性热点冲突中,对峙双方的行为也出现了微妙变化。一方原本计划进行的、高风险的高空侦察飞行被临时取消;另一方则主动后撤了部分前沿部署的、容易引发误判的进攻性武器。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冲突的沸点之下,悄悄抽走了一部分柴薪。

“我们的‘探针’网络,就像一个新的、强大的引力源。”林墨在分析这些动向时比喻道,“它的存在,正在扭曲原有的地缘政治引力场。过去围绕单一霸权形成的‘行星轨道’,开始变得不稳定,一些小国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平衡点,或者至少,为自己预留更多的机动空间。”

“规则”的博弈

这种全球力量的重新排列组合,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关于“新规则”的博弈。

那份曾被719厂置之不理的联合外交照会,其精神内核并未消失,而是改头换面,出现在了联合国框架下关于“外太空安全与透明”以及“新兴技术军事应用伦理”的多边谈判桌上。对手阵营的外交官们,不再咄咄逼人地要求“解释”,而是转而倡导建立一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覆盖所有太空及临近空间感知系统”的“行为准则”,其条款草案充满了针对“非合作目标识别”和“数据共享”的隐性要求,意图显而易见——用国际规则来束缚“探针”网络的手脚,至少,要将其纳入一个可被监督和制约的框架内。

与此同时,一些与共和国关系友好的国家,则通过秘密渠道,传递出希望就“新型安全威胁预警”进行双边或小多边对话的意愿。他们关心的核心是:在“铸鼎”系统所构建的新安全范式下,他们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将处于何种位置?能否在避免直接对抗的前提下,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安全庇护”或至少是“风险预警”?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试探与诉求,让陈北玄和他的团队意识到,“威慑应用规则”的制定,已不再是719厂关起门来的内部事务,它必然要与外部世界产生复杂的互动和碰撞。

“适度透明”的抉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