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暗流与锚点(1/2)
“锚点”计划如同在719厂内部构建起一张无形的精神滤网,它无法消除外部的惊涛骇浪,却有效地沉淀了内部的浮躁与迷茫,让核心团队在持续的高压之下,维持了一种脆弱而珍贵的“动态平衡”。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陈北玄等人欣慰于内部共识初步凝聚之时,来自外部世界的暗流,开始以更加诡谲、更加针对人性的方式,冲击着这片刚刚稳固的精神阵地。
“棱镜”攻势
林雪的“哨兵”系统捕捉到了一种全新的、非技术性的渗透迹象。它不再仅仅是数据包或电磁信号,而是经过精心包装的“信息炸弹”——一系列真假掺半、极具误导性的外部报道和分析文章,开始通过某些看似“偶然”的渠道,流入719厂部分研究人员有限的对外信息接触范围。
这些信息的核心内容高度一致,旨在系统性地解构719厂工作的正义性与崇高感:
· 一篇发表在境外某知名国际关系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引用了虚构的“内部消息来源”,绘声绘色地描述“铸鼎”系统在测试中如何“误伤”民用航空器,并暗示其存在“不可控的嗜血倾向”。
· 数家背景复杂的非政府组织(NGO)突然发布联合报告,以“维护全球战略稳定”为名,将719厂的技术研发直接等同于“开启新一轮毁灭性军备竞赛”,并将陈北玄及其团队描绘成一群“躲在深山里的、不顾人类存亡的科技狂人”。
· 更有甚者,一些精心剪辑、断章取义的“专家访谈”视频开始在加密的小圈子流传,视频中所谓的“前719厂叛逃者”(实为完全虚构的人物)以忏悔的口吻,控诉厂内如何“泯灭人性”,为了技术突破不惜进行“非人道的精神控制实验”。
这些信息如同毒液,并非直接攻击技术本身,而是精准地瞄准了研究人员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他们的职业荣誉感、道德良知以及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同。
人心的涟漪
尽管“锚点”计划提前构筑了心理防线,但这场针对性的“棱镜”攻势,还是在部分研究人员心中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一位刚加入团队不久的年轻材料学家,在偶然看到那篇关于“误伤民用航空器”的伪造报道后,连续几天心神不宁,甚至在一次常规实验中出现操作失误。他私下向心理支持渠道倾诉:“我知道那很可能是假的,但……万一是真的呢?我们埋头苦干,难道最终制造出的,会是一个无法区分敌友的怪物吗?”
另一位负责数据处理的工程师,其家人收到了境外寄来的、包装成学术刊物的“NGO报告”。家人担忧地询问他工作的真实性质,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家庭压力和精神负担。
“他们不再攻击我们的网络,开始攻击我们的信念和我们的生活。”林雪向陈北玄汇报时,语气前所未有的凝重,“这种攻击更加阴险,也更难防御。它利用的是人性中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以及对亲人担忧的本能。”
“锚点”的应激与加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