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双经问渡 > 第55章 第55集 古道仁心

第55章 第55集 古道仁心(2/2)

目录

少年抿着嘴不说话,眼神里满是戒备。双经渡从药箱里拿出一小块冰糖,递过去:“这东西给你,换你指个路,行不?”

少年盯着冰糖看了半晌,喉结动了动,终是接过冰糖,往嘴里一塞,含糊道:“往里面走,有片松树林,那里多。”

双经渡谢过少年,带着明心往松树林走去。果然,林子里的松树根部有不少茯苓,两人忙活了大半天,采了满满一筐。回去的路上,双经渡又教明心辨认了几种可食用的野果,像山杏、酸枣,虽然酸,但能补充水分和养分。

回到镇子,双经渡把采来的野菜和茯苓分发给村民,又教他们怎么处理:“马齿苋焯水后凉拌,灰灰菜可以做团子,茯苓切片晒干,既能煮粥,也能入药。”他还特意找到那个挖茯苓的少年,把自己配的消食散给了他一包:“看你面黄肌瘦,怕是常有腹胀,这药早晚各服一勺,能帮你消化。”

少年接过药包,低声说了句“谢谢”,转身跑了。

接下来的几日,双经渡索性让明心把马车赶到镇中心的空地上,每日坐诊,教村民辨识可食用的野菜草药,还把带来的医书里关于饥荒时节养生的章节抄录下来,贴在墙上供人观看。他常说:“《内经》讲‘上工治未病’,不光要治病,更要教人怎么不生病。这饥荒年月,保住脾胃就是保住命。”

村民们渐渐对他放下了戒心,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想着他。那个腿肿的老汉,用双经渡教的法子调理了几日,竟能拄着拐杖走动了,特意把家里仅存的几个鸡蛋送来;汉子媳妇熬了小米粥,第一碗总是端给双经渡;就连那几个起初怯生生的孩子,也敢围着他,听他讲山里的草药故事。

这天傍晚,双经渡正在整理药材,忽听镇口传来一阵喧哗。出去一看,只见几个骑着马的官差,正拿着鞭子抽打一个村民。“说!是不是你们藏了逃荒的?”为首的官差凶神恶煞地吼道。

那村民被打得趴在地上,嘴里还在辩解:“大人,我们这镇子都快饿死了,哪有粮食藏人啊……”

双经渡上前一步,拦在官差面前:“大人,村民们都是本分人,何必动粗?”

官差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他不像本地人,厉声问道:“你是什么人?敢管官差办案?”

“在下双经渡,行医之人。”双经渡不卑不亢道,“这镇子遭了大旱,百姓困苦,大人若有公务,不妨好好说,何苦伤人?”

官差冷笑一声:“行医的?我看你是跟这些刁民一伙的!最近县里丢了官粮,说不定就是这些逃荒的干的,我看你也形迹可疑,跟我们回县衙一趟!”说着就要来抓双经渡。

明心忙挡在前面:“你们不能抓我先生!他是好人!”

村民们也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为双经渡辩解。那老妪更是抱着官差的腿哭道:“大人,双先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您不能抓他!”

官差被缠得不耐烦,扬起鞭子就要打老妪。双经渡眼疾手快,一把抓住鞭子,沉声道:“大人若执意如此,恐怕不妥。”他指了指周围的村民,“民心如镜,大人是为百姓办事,还是为己私利,他们都看在眼里。”

就在这时,那挖茯苓的少年突然从人群里钻出来,手里拿着块令牌,往官差面前一递:“你们看这个!”

官差见了令牌,脸色骤变,“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不知是小公子在此,属下有罪!”

众人都愣住了,只见少年把令牌收好,对官差道:“我奉父亲之命前来查探旱情,这些村民都是良民,官粮失窃与他们无关,你们赶紧回去,别在这扰民!”

官差连滚带爬地带着人走了。少年转过身,对双经渡拱了拱手:“先生,让您受惊了。我父亲是这附近的知府,我听说青石镇旱情严重,就私自跑来了。”

双经渡恍然大悟,笑道:“原来如此。只是你既为知府之子,为何要隐瞒身份?”

少年挠了挠头:“我穿着官服来,他们肯定不敢说实话。还是这样好,能看到实情。先生这些日子做的事,我都看在眼里,实在佩服。”他从怀里掏出一叠银票,“这是我带的钱,先生拿着,给村民们买点粮食吧。”

双经渡接过银票,郑重道:“多谢小公子。只是救急容易,救穷难,这旱情一日不缓解,百姓就一日不得安宁。”

少年叹了口气:“我父亲已经上书朝廷,请求赈灾,只是……朝廷的批复还没下来。”

双经渡望着天边的晚霞,若有所思道:“总会有办法的。《金刚经》言‘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困境也是如此,来了终会去的。”

他转头对少年说:“明日我带你去山里看看,那里有不少能吃的东西,或许能解燃眉之急。”

少年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

夜色渐浓,村民们燃起篝火,围着双经渡和少年,听他们讲外面的事。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驱散了些许愁苦。双经渡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默念:“愿这火,能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只是他不知道,这少年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那知府听闻儿子在青石镇,且与一位行医之人来往密切,竟亲自赶了过来。

双经渡会如何与知府打交道?青石镇的旱情能否得到缓解?想知道《双经问渡》的后事如何吗?且看下集分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