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雾锁南窗计(1/2)
曹彦达的身影很快出现在门口,肩头带着未散的寒气和露水。他脱下呢军大衣,露出里面笔挺的二厅制服,肩章上的将星在灯下闪着冷光。与肖玉卿的清癯苍白不同,他面容刚毅,眼神锐利,是典型的军中实力派形象,这也为他的潜伏提供了绝佳掩护。
肖玉卿放下笔,示意苏景行加强警戒。
苏景行奉上热茶后悄然退下,将空间完全留给两人。
“玉卿,”曹彦达没有客套,直接用了旧时称呼,声音压得极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风声紧了。开罗宣言墨迹未干,常德的血还没流尽,有些人就已经按捺不住,想把枪口调转了。”
肖玉卿瞳孔微缩,将手中的药茶推到他面前:“是针对……北边?”
“不止是CC系那帮老调重弹,”曹彦达接过茶杯,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何长官系统内部,几个少壮派跳得尤其厉害。他们认为盟军胜局已定,是时候‘清理内患’,为战后铺路了。侍从室最近两次非正式研讨,这种论调占了上风。甚至有人提议,借滇西反攻、兵力频繁调动之机,对陕北进行‘战略性压迫’,制造既成事实。”
肖玉卿的心缓缓沉了下去,最坏的情况还是来了。他沉吟道:“看来,国际通道的打开,非但没能促进团结,反而让某些人觉得有了更充足的底气来解决内部问题。他们忘了,日寇尚未驱逐,山河依旧破碎。”
“他们眼里只有权力和地盘!”曹彦达语气带着压抑的愤怒,“戴雨农的人最近在西北活动异常频繁,胡寿山麾下几个精锐师的装备也在悄悄换血,补充了不少非对日作战序列的特种弹药。迹象很明显,他们在做动手的准备。”
他看向肖玉卿,目光深沉:“玉卿,如今外敌未去,却要同室操戈,此绝非你我愿见。然则形势逼人,我在二厅,虽能接触到核心情报,但有些事碍于身份,不便直接出手。点验组地位特殊,手握稽查之权,或可有所作为。”
肖玉卿明白曹彦达的意思。点验组就像一把悬在各级军队头上的“尺子”,既能丈量虚实,也能在关键时刻成为制衡的筹码。
“彦达之意,我明白。”肖玉卿微微颔首,苍白的脸上神色冷峻,“点验组职责所在,便是整饬军纪,核查物资,确保所有抗日力量能获得公允补给,共御外侮。有人若想公器私用,将本该用于前线的枪炮转向同胞,我这点验组的第一关,他们就未必过得去。”
他没有明说如何操作,但曹彦达已然会意。肖玉卿会利用点验程序,在物资调配、弹药核查等环节设置障碍,拖延甚至阻断可能用于内战的军事准备,同时为边区争取更多反应时间。
“此外,”肖玉卿继续道,声音更低沉了几分,“舆论方面,也需造势。我会让参政会那边的同志,联合民主人士,发起呼吁团结、反对分裂的联名提案。大义名分,不能丢。”
“好!”曹彦达重重放下茶杯,“我这边会密切关注军令部的动态,尤其是任何涉及部队调动和作战命令的签署流程,一有异动,立刻通知你。我们里外配合,务必把这股邪火压下去!”
“对了,”曹彦达像是想起什么,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切,“‘青雀’……如今在北方可还安好?”
提到罗云净,肖玉卿眼底深处掠过一丝极细微的波动,他端起茶杯掩饰性地喝了一口,才淡淡道:“他很好。在那边,他的才华方能真正施展,于国于民,贡献更大。”
“那就好。”曹彦达点点头,站起身,“如此,我便放心了。玉卿,你多保重身体,眼下这局面,你我可都不能先倒下。”
送走曹彦达,肖玉卿独自在办公室伫立良久。窗外的雾气似乎更浓了。他走到地图前,目光掠过陕北那片被重重封锁的区域,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个在窑洞灯火下奋力工作的身影。
“景行。”他低声唤道。
苏景行应声而入。
“两件事。”肖玉卿语速平稳却不容置疑,“第一,按刚才我与曹副厅长商议的,立刻着手推动舆论和点验报告。第二,通过‘青筠’,以最高密级将方才情报急送‘家里’。并附上我的建议:请‘家里’务必利用一切渠道,向外界揭露摩擦真相,争取国内外舆论同情,同时……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军事准备。”
“是,组长!”苏景行肃然领命。
“还有,”肖玉卿补充道,眼神锐利如刀,“通知赵大勇,丙组进入待命状态。我们需要知道胡宗南部具体是哪几个师换装了特殊弹药,他们的后勤仓库和运输路线在哪里。必要时,可以给他们制造一些‘小麻烦’。”
“明白!”
苏景行离去后,肖玉卿缓缓坐回椅中,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他用手帕死死捂住嘴,肩头微微颤抖。
他拿出怀表,打开表盖,指尖轻轻抚过那个刻在内壁的、唯有他懂的“?”符号。
“云净……”他对着虚空,无声地低语,“你看,南窗虽启,风雨却更急了。不过无妨,只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屹立不倒,这黎明前的黑暗,终会过去。”
他合上表盖,将怀表紧紧贴在心口,那里传来的微凉触感,奇异地抚平了肺部的不适与心头的沉重。战斗,还远未结束。
曹彦达带来的情报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在有限的知情人心中激起巨大波澜。肖玉卿深知,面对这股汹涌的暗流,仅靠点验组的常规手段和舆论造势已不足以完全遏制,必须多管齐下,构筑更坚实的防线。
苏景行的动作极快。几天后,几家与地下党有联系或秉持公正立场的报纸,相继刊登了着名民主人士联署的《巩固团结、坚持抗战到底》万言书,痛陈内战之害,呼吁“枪口一致对外”。与此同时,一份以点验组名义撰写、措辞严谨的《关于公平分配国际援华物资以利长期抗战之建议》的报告,也摆上了军委会部分高层官员的案头。报告以详实的数据,论证了敌后战场在牵制日军兵力、配合正面作战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明确指出其获得的补给与实际贡献严重不符,于抗战大局不利。
这些动作在渝州的知识界和部分中间派将领中引起不小反响,暂时压制了公开的“剿共”喧嚣。然而,真正的暗流仍在冰层下涌动。
周明远带来了赵大勇丙组的初步侦查结果:“组长,查清楚了。胡宗南部换装特种弹药的是其嫡系第1师和第167师,主要囤积在耀县和洛川的两个秘密仓库。他们计划利用这批弹药,在必要时对边区的核心防御工事进行重点突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