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凛冬见春晖(2/2)
他收敛心神,将项目目前遇到几个棘手的瓶颈,尤其是几个需要高精度进口轴承和特殊滤波电路元件的问题,清晰而有条理地汇报了一遍,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
肖玉卿听得非常仔细,偶尔插话询问一两个关键参数或替代方案的可行性,问题都切中要害。
“嗯,这些情况我了解了。”听完汇报,肖玉卿沉吟片刻,“国外元件的采购和通关,确实手续繁琐。这样,你们把急需的物料清单和规格型号,列一份详细的报告给我,我试试看能否通过本部的特殊渠道协调一下,或许能缩短些周期。”
廖永兴闻言大喜:“哎呀!那真是太感谢肖处长了!这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分内之事。”肖玉卿语气平淡,“国防建设,刻不容缓。能提高效率,自然要尽力而为。”他说这话时,目光扫过罗云净,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坦荡。
公务谈完,肖玉卿便起身告辞,谢绝了廖永兴共进午餐的邀请,理由是本部还有会议。
廖永兴亲自将他送到办公楼门口。罗云净跟在后面。
临上车前,肖玉卿像是忽然想起什么,对廖永兴道:“廖工,关于清单的细节,可能还需要和罗工程师再确认一下。不如让罗工程师坐我的车,路上我们再聊聊,我直接送他回城区。”
廖永兴自然满口答应:“好好好!云净,那你送送肖处长,路上仔细跟肖处长汇报清楚。”
“是。”罗云净点头,拉开副驾驶的车门,坐了进去。
车门关上,将外面的世界隔绝。汽车平稳地驶出研究室大门。
直到驶入主干道,肖玉卿才再次开口,声音低沉了几分,不再是刚才那种官腔:“清单的事,我会尽力。有些渠道,比你们走正常外贸要快,但也需要时间。”
“我明白,谢谢。”罗云净看着前方路面,“没想到你会用这种方式……”
“这是最自然的方式。”肖玉卿目光专注地看着路况,语气平静,“既能切实帮你们解决问题,也能为以后的联系铺路。我的新职责范围包括部分军工项目的协调,关注你们研究室,合情合理。”
他顿了顿,补充道:“以后明面上,我就是负责帮你们与兵工署对接的肖处长。除非紧急情况,不要动用上次给你的联系方式。”
“好。”罗云净应道。他欣赏这种严谨和周全。
车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引擎低沉的轰鸣声。
“你……最近怎么样?”肖玉卿忽然问了一句,语气里那层公务性的外壳似乎褪去了一些,流露出些许真实的关切。
罗云净沉默了一下,缓缓道:“想清楚了很多事。”
肖玉卿没有追问,只是静静地开着车。
“我看到的不公和黑暗,并非偶然。”罗云净继续说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冷硬的质感,“这个体系从上到下,很多地方已经烂掉了。修修补补,或许能维持一时,但改变不了它最终的方向。甚至……修补得越好,有时反而是在延长它的寿命,让它更有力量去……碾压。”
他说出了自己思考良久的、最为痛苦的结论。
肖玉卿握着方向盘的手指微微收紧了一下。他听出了这话里的绝望和挣扎。
“所以,”他缓缓问道,“你认为该如何?”
“我想知道,”罗云净转过头,看向肖玉卿冷峻的侧脸,“你们的路,到底是什么样的?你们要建造的,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新舟’?”
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接地询问对方的信仰和目标。
肖玉卿没有立刻回答。他似乎在斟酌措辞,又像是在观察路况。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和坚定:
“我们要建造的,是一个没有外国欺辱、没有贪官污吏、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吃得饱穿得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安心读书的新国家。也许它现在还很弱小,就像星星之火,但它代表的方向,是绝大多数人的未来。”
他的话语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最朴实、最根本的诉求,却蕴含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条路很难,很漫长,需要牺牲,也需要像你这样有才华、有良知的人加入。但不是强迫你。”他看了一眼罗云净,“你需要真正理解并认同这一切,而不是因为一时的愤怒或迷茫而做出选择。我希望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现在的黑暗,更是未来的光亮。”
汽车驶入城区,速度慢了下来。
“我可以继续等!”肖玉卿低声说道。
他的意思很明确,他愿意等待,直到他做出选择。
罗云净心里很是感动。
肖玉卿车停在离罗云净寓所还有一个街口的地方,“清单准备好,让廖工按程序提交上来。以后,我们会有很多‘公事’可以谈。”
“我明白。”罗云净点头,对肖玉卿郑重地说道:“谢谢你。”
他下了车,看着黑色的轿车汇入车流消失。
站在街口,春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却仿佛带着一种全新的重量。肖玉卿的话在他心中回荡,那个关于“新舟”的描绘,简单却充满力量,与他内心深处对家国未来的期盼隐隐共鸣。
他刚才没有立刻回答,但他知道,在说出“谢谢”两个字的时候,心里已经做出了选择。他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走近那扇门。门后的世界充满未知与风险,却也蕴含着真正的希望。
他转身,向寓所走去,步伐沉稳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