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凛冬见春晖(1/2)
金陵的冬夜,寒气砭骨。
罗云净看着纸条一点一点的燃烧成灰烬,在烟灰缸里蜷缩成一小撮黑色的残骸。
极致的寒冷和肖玉卿的那番话,像一剂强效冷却剂,让他过热、混乱的大脑迅速降温。他强行将混乱与痛苦压入心底,一种近乎绝对零度的冷静自深处浮现,迅速掌控了他的全部心神。
他闭上眼睛,并非逃避,而是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运算状态——就像面对一个极其复杂、攸关生死的系统故障,所有的情感波动都是需要被排除的干扰项,唯有绝对的理性才能找到生路。
自己改进的测距仪被用于同胞相残,这不是自己的初衷, 技术本身是工具,其善恶取决于使用者。这一点他作为工程师本应清楚,只是此前从未以如此残酷的方式直面后果。肖玉卿的话点醒了他,利器无眼,执器者有心。伤人的从来不是刀,是握刀的手,和驱使这双手的念头。
肖玉卿此举绝非单纯安慰。这既是对他个人的保护,也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在肖玉卿的价值体系内,保有纯粹初心的技术本身及其创造者,远比一时一地的得失更重要。
但是选择那条新舟,需要清晰的判断和坚定的意志。一旦踏上,就再无回头可能,任何行差踏错,都可能让自己和家族万劫不复。他需要更确切的了解,需要评估。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眸中已无迷茫与痛苦,只剩下沉静的锐光,如同经过重新校准的精密光学仪器,清晰、冰冷、专注。
窗外的寒风依旧呜咽,但书房内的罗云净,已经完成了从价值崩塌到心智淬炼的关键升级。内心的风暴已然止息,取而代之的是直面真相、理清路径、准备行动的冰冷决心。
他知道,这场思想的淬火,才刚刚点燃炉火。而他,已准备好投入其中,百炼成钢。
他重新摊开防空听音器的图纸和数据记录。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线条和数字,感觉已然不同。它们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挑战,更是一个个冰冷的问号,指向用途与归宿。他心中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怅惘。曾几何时,这些线条与数字构筑的是一个纯粹而迷人的技术世界,是他可以全心信赖和投入的避风港。如今,这个港湾消失了,每一个数字都必须接受冷酷的质询。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做一名交付成果、不问去向的工匠。他必须看清自己手中的工具,最终会流向何方,又会用在何处。
接下来的日子,罗云净仿佛变了一个人。他依旧专注于项目,甚至比以往更加投入,但这种投入带上了某种审慎的底色。他不再仅仅追求性能参数的极致,开始有意识地关注部件的来源、生产的成本、乃至操作培训的细节。
他会向后勤部门的同事“请教”某些特种钢材或电子元件的采购渠道,抱怨“进口管制太严,制约进度”;他会与来自兵工厂的老师傅们深入探讨生产工艺的“可普及性”,感慨“前线条件艰苦,设备需更皮实耐用”;他甚至在廖永兴提及后续装备配发计划时,状似无意地问起优先补充哪些部队、基于何种战略考量。这些问题合情合理,完全符合一个负责任、有全局观念的技术骨干的人设。
他借口去金陵图书馆查阅技术资料,查询了近期的报纸合订本,尤其是关于经济、工业布局乃至社会新闻的版面。他试图从这些公开的信息中,捕捉其中暗藏的线索。
廖永兴对此颇为赞赏,觉得罗云净经历上次风波后,思考问题愈发成熟周全。
然而,只有罗云净自己知道,他正在通过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小心翼翼地拼凑一幅更大的图景——关于这台战争机器如何运作,资源如何流动,以及他所在的这个系统,真正的优先项是什么。
冬去春来,罗云净收集的信息越多,心情便越发沉重。他看到有限的资源如何向某些方向倾斜,看到精良的装备如何配置,也看到那些被有意无意忽视的角落和需求。这种系统性的偏好与选择,比任何单一的丑闻更让他感到厌恶。它无处不在,却又难以指摘,如同空气般弥漫在整个体系之中。
与此同时,他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那些来自本部、时而挑剔时而拉拢的官员;那些高谈阔论、却对底层技术难题一无所知的“专家”;那些默默无闻、却掌握着关键手艺的老师傅;还有研究室里那些或埋头苦干、或心思活络的同事……
原本模糊的背景变得清晰,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那些细微的张力、无形的壁垒、心照不宣的规则,逐渐显现出来。
期间,陈兆谦又召见过他一次。依旧是在那间雅致的书房,茶香袅袅。陈兆谦关切地询问了他的工作近况,对听音器项目的进展表示满意,再次隐晦地强调了“稳定”与“价值”的重要性,并暗示委员会虽暂缓借调,但未来仍有位置虚位以待。
罗云净恭敬地应答,感谢“世伯”的关照,表态定当专心技术,不负期望。他的表现无可挑剔,但内心深处,一种旁观者般的疏离感越发清晰。他仿佛站在一道玻璃墙后,看着墙内那个名为‘世伯’的长者用优雅的姿态布下温柔的罗网。每一句关怀都明码标价,而他,正在默默地计算着自己将来需要支付的本息。
这期间,他没有去见肖玉卿,肖玉卿也仿佛消失了,没有再出现。
接下来的日子,罗云净将自己更深地埋入工作。防空听音器的项目进入后期调试,繁杂的技术细节占据了他绝大部分心神,也恰好成为了他隔绝外界、冷静思考的屏障。
他依旧每日往返于研究室和工厂,神情专注,举止如常。只是在无人时,眼底会多一层沉淀下来的思虑。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因技术突破而纯粹喜悦,也不会因听闻某些“战果”而剧烈波动。一种冷峻的观察力,正悄然取代曾经那份略带理想主义的热忱。
他开始更仔细地阅读报纸,不仅看技术版和国际新闻,也会留意那些语焉不详的国内要闻,试图从字里行间解读出真正的动向。他留意到,关于“剿匪”的捷报似乎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关于“整顿吏治”、“建设国防”、“伪满央行成立”的社论和报道。他还注意到,国防设计委员会的消息逐渐增多,但其人员构成和具体规划依旧云山雾罩。
这种观察,让他对时局的复杂性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廖永兴察觉到他似乎更加沉稳,甚至有些过于沉静,只当是项目压力所致,并未多想,反而更加倚重。
这日,罗云净正在核对一批新加工的核心振动膜片,秘书跑来叫他:“罗工,廖总工请您去他办公室一趟,说有客人想见见您。”
罗云净心中微动,放下手中的百分表,擦了擦手:“哪位客人?”
“好像是本部的一位处长,姓肖。”秘书补充道,“看着很年轻,但派头不小,廖工对他很是客气。”
肖玉卿?
罗云净的心跳漏了一拍,随即恢复平稳。他整理了一下工装,深吸一口气,朝办公楼走去。
推开廖永兴办公室的门,果然看见肖玉卿坐在客座上。他穿着一身笔挺的新式军装,深蓝色的领章上缀着三颗银色的梅花,面容冷峻,正与廖永兴交谈着。见到罗云净进来,他停下话头,目光转过来,带着一种公务性的审视,微微颔首,仿佛只是第一次见到他。
“云净,快来!”廖永兴笑着招呼,“这位是本部军械协调处的肖玉卿处长,负责协调国防工业项目与兵工署的对接。肖专员对我们防空听音器的项目很感兴趣,特意过来了解一下进度。”
罗云净走上前,神色平静,伸出手:“肖专员,你好。”
肖玉卿起身,与他握手。他的手掌干燥而有力,一触即分,语气公事公办:“罗工程师,久仰。廖总工对你的能力赞不绝口,听说项目遇到了不少难题,都被你一一攻克了。”
“廖工过奖了,是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罗云净谦逊地回答,目光与肖玉卿短暂交汇。在那双深邃的眼眸里,他看不到丝毫私人交情的痕迹,只有纯粹的、上级官员对技术专家的探询。
“肖处长这次来,主要是想听听项目目前的实际困难,看看本部层面能提供哪些支持。”廖永兴解释道,“尤其是精密加工和国外标准件采购方面。”
罗云净立刻明白了肖玉卿此行的目的——这既是一次真实的公务考察,也是他利用新身份,为自己接下来可能提供的“帮助”铺设合理渠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