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新的算力与方启明的阴影(2/2)
苏想接过饼干,感受着额头那一下轻微的触感。
她抬头,对上李泽川看似随意却专注的目光,轻轻“嗯”了一声。
集群崩溃的教训让陈知行意识到,光靠“捡破烂”和小修小补,无法支撑863计划的长期发展。
他动用了更深层的关系,经过一番周旋,终于为团队争取到了接入国家新成立的“曙光一号”巨型计算机少量测试机时的宝贵机会!
“曙光一号”!
这可是国内自主研发的、性能远超他们那堆“古董”的国之重器!
这意味着,他们一些之前因算力限制而无法进行的超大规模仿真实验,终于可以提上日程了!
团队的研究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然而,就在他们欢欣鼓舞,准备将核心算法移植到“曙光一号”进行首次测试时,一个坏消息紧随而至——方启明的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利用其“海外背景”和“前沿学科”的优势,竟然拿到了比他们多出近三倍的“曙光一号”机时配额!
“凭什么?!”
周炽得知后,差点又跳起来,“他们那什么基因数据,比我们的国防仿真还重要?”
陈知行眉头紧锁:“这说明,在高层资源分配的天平上,生物信息学目前的确更受青睐。这是战略导向问题。”
更让人窝火的是,方启明似乎刻意在他们面前炫耀这份“优待”。
在一次跨学科的学术沙龙上,他侃侃而谈如何利用“曙光一号”分析海量基因序列,言语间不时提及“国际领先”、“诺贝尔奖级发现”等字眼,目光偶尔扫过“北斗”团队这边,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优越感。
沙龙休息间隙,方启明端着茶杯,状似无意地走到苏想附近,对旁边的人感叹:
“哎,还是国家的巨型机给力啊。
有些项目,没有足够的算力支撑,想法再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惜了……”
这话,分明是说给苏想听的。
苏想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指甲微微陷入掌心。
她承认方启明的话戳中了他们的痛处,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轻视的愤怒。
就在这时,李泽川晃悠了过来,恰好听到这句,他嗤笑一声,音量不大不小,刚好能让周围几个人听见:
“方教授,挖不动人,就开始比谁家玩具多了?
可惜啊,再好的玩具,也得看是谁在玩。有些人抱着金饭碗,也只能干点照本宣科的活儿。
对吧,小状元?”
他最后一句,是冲着苏想说的,语气里充满了毫不掩饰的维护和信任。
苏想原本郁结的心,因他这句话瞬间疏解大半。
她抬起头,迎上方启明略显难看的脸色,神色平静,甚至带上了一丝浅浅的、自信的笑容:
“川哥说得对。
工具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和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意义。”
她的话,不卑不亢,既回应了挑衅,也再次申明了团队的价值取向。
方启明深深看了她和李泽川一眼,没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场关于资源和认可的竞争,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