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考察团临显真章 古村美名传四方(1/1)
第126章:考察团临显真章,古村美名传四方
立冬这天,林家村飘起了细雪,青砖黛瓦上覆了层薄白,倒让古村落多了几分诗意。林悦一大早就在祠堂门口等着,羽绒服口袋里揣着暖手宝,却还是忍不住搓了搓手——今天是县文旅局组织考察团来的日子,这不仅关系到“乡村文旅示范村”的评选,更影响着后续省级补贴的申请,容不得半点马虎。
“悦丫头,别担心,咱们准备得这么充分,肯定没问题!”张大爷裹着棉袄走过来,手里提着一个竹编暖炉,里面放着烧红的炭块,“给你暖暖手,考察团还有一会儿才到,别冻着了。”林悦接过暖炉,心里暖暖的,正想说话,就看见远处的公路上驶来一队大巴车,车身上印着“乡村文旅考察团”的字样。
考察团一行五十多人,有各县市的文旅局领导,有旅游公司的负责人,还有媒体记者。县文旅局局长张建国走在最前面,笑着给大家介绍:“各位,今天咱们要考察的林家村,是咱们县乡村文旅的重点项目,不仅有清代金丝楠木祠堂,还有非遗体验、主题民宿,相信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林悦连忙上前,递上精心准备的考察手册:“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来林家村考察,我是项目负责人林悦,接下来由我为大家介绍项目情况。”她带着考察团先参观祠堂,周明研究员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拿着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各位请看,这座祠堂始建于清中期,核心构架采用金丝楠木,之前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我们在修复过程中,既运用了糯米灰浆加固等传统工艺,又引入了碳纤维布加固等现代技术,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功能利用的完美结合。”
考察团成员围着金丝楠木柱子,仔细观察木材的纹理和修复痕迹,不时发出赞叹。“没想到咱们县还有这么珍贵的古建筑,修复得也这么好,真是不容易!”一位来自邻县的文旅局领导感慨道。媒体记者们则忙着拍照录像,把祠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
从祠堂出来,考察团来到非遗体验区。王师傅和李阿姨正在给游客演示竹编和扎染,看到考察团来,连忙热情地邀请大家体验。“各位领导,来试试编竹篮吧,很简单的!”王师傅递过竹丝,一位女领导饶有兴致地接过,在王师傅的指导下,慢慢编出了一个竹篮的雏形。“这手艺看着简单,实际做起来还真不容易,”她笑着说,“林家村把非遗手艺做成体验项目,既传承了文化,又增加了游客的互动性,这个思路非常好。”
李阿姨则展示了扎染的“冰裂纹”技法,她把白布折叠后用线捆绑,再浸泡在靛蓝染料里,几分钟后打开,一块带着不规则花纹的扎染布就呈现在大家面前。“这种花纹是自然形成的,每一块都独一无二,”李阿姨介绍道,“我们还会根据游客的需求,在扎染布上印上林家村的logo,让游客把‘记忆’带回家。”
考察团成员纷纷拿起扎染布欣赏,有的还当场定制了印有自己名字的扎染围巾。媒体记者们更是围着李阿姨,追问扎染的历史和制作工艺,李阿姨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接下来,考察团参观了非遗主题民宿。刚走进第一个院子,大家就被院子里的腊梅吸引——虽然还没开花,但虬劲的枝干透着古朴的韵味,配上青砖灰瓦,别有一番意境。“这个院子的主题是竹编,客房里的装饰品都是竹编的,连灯罩都是竹丝编的,很有特色。”林悦指着客房里的竹编台灯介绍道。
走进客房,考察团成员更是眼前一亮:老木板做的吊顶刻着竹编图案,土布做的窗帘印着扎染花纹,床头柜上摆着手工制作的竹编收纳盒,处处都透着匠心。“这民宿既保留了老房子的韵味,又满足了现代游客的生活需求,细节做得很到位。”一位旅游公司的负责人拿出手机,拍下客房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公司打算跟林家村合作,把这里作为高端乡村旅游线路的终点站。”
中午,考察团在村里的农家餐厅用餐。餐桌上的菜品都是村里自产的,有清蒸鱼、红烧肉、炒青菜,还有用空间种子种植的玉米和红薯,味道鲜美,深受大家好评。“这玉米真甜,比我在城里买的好吃多了!”一位领导一边吃,一边说,“林家村不仅有文化底蕴,还有优质的农产品,要是能把文旅和农业结合起来,发展前景会更好。”
林悦立刻接过话茬:“我们正打算推出‘农耕体验’项目,让游客跟着村民下地干活,体验耕种、施肥、采摘的乐趣,再把自己采摘的农产品做成美食,感受‘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这个提议得到了考察团成员的一致认可,大家纷纷表示愿意支持林家村的发展。
下午,考察团在村委会召开座谈会。林悦详细介绍了林家村文旅项目的发展规划,包括非遗文化传承、民宿运营、农产品销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周曼则展示了项目的运营数据:试营业半个月,民宿入住率达到90%,非遗体验项目参与人数超过500人,带动村里10多户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元。
张建国局长听了,高兴地说:“林家村的文旅项目做得很成功,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还带动了村民增收,为咱们县的乡村振兴树立了榜样。我宣布,正式将林家村列为‘乡村文旅示范村’,并推荐申报省级示范村。同时,县文旅局会给予50万元的专项补贴,支持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座谈会结束后,考察团成员纷纷跟林悦交换联系方式,表达了合作意向。媒体记者们也围着林悦,进行了专访,他们表示会好好宣传林家村的文旅项目,让更多人知道这个隐藏在大山里的“非遗古村”。
送走考察团,林家村的村民们都激动得欢呼起来。张大爷拉着林悦的手,眼眶红红的:“悦丫头,咱们村终于出人头地了!以后,咱们再也不用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了。”林悦点点头,心里满是感慨——从穿越到八零年代的艰难处境,到如今带领村民发展文旅项目,一路走来,虽然充满了挑战,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晚上,村里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庆祝晚会。村民们自编自演了节目,有山歌、舞蹈,还有小品,展现了林家村的新面貌。王师傅和李阿姨还现场表演了竹编和扎染,引来阵阵掌声。林悦和苏然坐在台下,看着村民们幸福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以后,咱们还要继续努力,把林家村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乡村文旅品牌。”苏然握着林悦的手,轻声说。林悦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祠堂——月光下,祠堂的檐角闪着微光,仿佛在指引着林家村的未来。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梦想等着他们去实现,还有更多的故事等着他们去书写。
第二天一早,林家村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各大媒体的报道中。“非遗古村焕新生,林家村打造乡村文旅新样板”“金丝楠木祠堂引客来,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一篇篇报道让林家村名声大噪,咨询民宿预订和非遗体验的电话络绎不绝。
林悦看着手机上不断弹出的预订信息,笑着对苏然说:“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林家村的故事,终于被更多人知道了。”苏然点点头,递过一杯热茶:“接下来,咱们要好好规划,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让林家村成为真正的‘幸福村’。”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亮。林悦知道,只要他们齐心协力,林家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而他们的故事,也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