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 > 第96章 银发归巢计划

第96章 银发归巢计划(1/2)

目录

第96章:银发归巢计划:一场唤醒乡愁与活力的乡村邀约

霜降过后的林家村,晨霜给青瓦白墙镀上了一层薄银。林悦站在“悦然庄园”的露台上,看着无人机航拍传回的画面——镜头里,新修的乡村公路像银带般绕村而过,稻田里的秸秆被打成整齐的草捆,古宅民宿的红灯笼在风中摇曳,唯有村东头的几排老房子,门窗紧闭,院墙斑驳,透着几分萧瑟。

“妈,您又在看空心村的航拍图啊?”林晓艺裹着厚外套走来,手里拿着一份调研报告,“这是我跟县民政局合作做的问卷,咱们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128位,其中76位子女都在外地打工,还有23间老宅子常年空置,有的都快塌了。”

林悦接过报告,指尖划过“空置老宅”那一页,眉头微微蹙起。自从民宿和研学项目做起来,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忙着搞经营、做服务,可村东头的空心片区始终是块“心病”——老人们守着破旧的老房子,生活不便;空置的老宅没人维护,渐渐成了危房,还浪费了乡村资源。她早就想做些什么,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昨天跟你张爷爷聊天,他说儿子在省城买了房,想接他去住,可他舍不得院里的老梨树,更舍不得几十年的老邻居。”林悦叹了口气,“还有你李奶奶,腿不好,家里的水龙头坏了,愣是扛了三天才有人帮忙修。这些老人不是不想享福,是离不开这片土;可咱们要是不帮他们改善生活,他们住着也遭罪。”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咳嗽声。是村东头的周大爷,手里拎着一篮刚晒好的柿子干,脚步有些蹒跚。林悦赶紧迎上去,接过篮子:“周大爷,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跑出来?快进屋暖和暖和。”

周大爷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笑着说:“这不刚晒好的柿子干,给你和苏然尝尝。昨天听建国说,你们在琢磨帮我们这些老家伙修房子,我特地来问问,要是真能修,我愿意出钱!”

林悦心里一动——老人们不是不愿改变,只是缺一个能让他们安心的方案。她拉着周大爷坐下,泡了杯热茶:“大爷,我们不仅想帮您修房子,还想搞个‘银发归巢计划’——把村东头的老宅子统一修缮,改成适合老人住的养老小院,配套食堂、卫生室、活动中心,让您和老伙计们住得舒服,孩子们也放心。”

周大爷眼睛一亮,手都有些发抖:“真能这样?那我可不用去城里跟儿子挤了!不过……这得花不少钱吧?我们这些老家伙,没多少积蓄啊。”

“钱的事您放心,”林晓艺接过话茬,“我们打算走‘政府补贴+企业出资+个人承担少量’的模式,您个人只用掏一点,主要费用由我们集团和政府承担。而且修缮的时候,会保留您家老宅子的原样,院里的老梨树、老水井,都不会动。”

周大爷激动得连连点头,当即拍板:“我同意!我这就去跟村东头的老伙计们说,保准他们都愿意!”

周大爷的积极性超出了林悦的预期,可真正推进起来,难题却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第二天召集村东头的老人开会,刚说了计划,就有人提出反对——是村里的老会计张叔,戴着老花镜,手里攥着账本:“林悦,你这计划听着好,可我有疑问。第一,修缮后的房子产权归谁?要是归了你们公司,我们住着不踏实;第二,食堂的饭菜合不合口味?我们这些老家伙牙口不好,吃不了硬的;第三,活动中心能搞些啥活动?总不能让我们天天坐着晒太阳吧?”

张叔的话一出,不少老人都跟着点头。林悦早有准备,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方案,逐条解释:“第一,产权还是归各位大爷大妈,我们只负责修缮和管理,您想住多久住多久,百年之后房子还能留给子女;第二,食堂会请专门的营养师,每天做软食、流食,还能根据您的口味定制;第三,活动中心会配麻将桌、书画案,还会请老师来教太极、剪纸,保证大家每天都有乐子。”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老人犹豫。78岁的李奶奶擦了擦眼泪:“我家老头子走得早,儿子在深圳打工,一年就回来一次。我要是搬去养老小院,万一哪天走不动了,连个递水的人都没有……”

林悦心里一酸,握着李奶奶的手:“李奶奶,我们会给每个老人配一个智能手环,您要是不舒服,按一下手环就能呼叫护工;每天还有志愿者上门探望,陪您聊天、帮您做家务。您儿子要是想您了,我们还能帮您视频通话,让他随时看到您的生活。”

为了让老人们放心,林悦当即决定——先改造三间老宅子做“样板间”,让老人们实地体验。她特意请了晓艺的设计院,按照老人的生活需求做设计:门槛改斜坡,方便轮椅进出;卫生间装扶手和防滑垫;窗户加保温层,冬天更暖和;还在每个房间都装了紧急呼叫器。

半个月后,样板间完工。林悦请了周大爷、李奶奶和张叔去体验。走进周大爷的样板间,院里的老梨树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树下摆着石桌石凳;屋里铺着实木地板,墙上挂着周大爷年轻时的照片;厨房的橱柜高度正好,老人不用踮脚就能拿到东西。周大爷摸着熟悉的木门,眼眶都红了:“这就是我住了一辈子的房子!比以前还舒服!”

李奶奶的样板间里,卫生间的扶手闪闪发光,床头的呼叫器就在手边。护工特意给她演示了智能手环的用法:“李奶奶,您要是想喝水,按这个绿色按钮,我们五分钟内就到;要是不舒服,按红色按钮,救护车十分钟就能来。”李奶奶试着按了下绿色按钮,没过三分钟,护工就端着热水进来了,她笑着说:“比我儿子还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