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肖雅的记忆宫殿(2/2)
但肖雅坚持着。因为她知道,这是唯一能延缓“彻底失去”的方法。湖水能带走鲜活的记忆,但未必能轻易抹去这些被高度抽象化、逻辑化、并嵌入一个庞大稳固架构中的“数据”。
第三步:动态防御与监控。
宫殿的构建并非一劳永逸。湖水的侵蚀是无时无刻的。因此,肖雅的“推演回响”还必须维持着一个持续运行的“监控系统”。
在她的意识视野中,庞大的记忆宫殿并非静止。无数条代表着数据流的光线在架构网络中穿梭、校验。一部分算力持续不断地扫描着整个宫殿,检查各个存储单元的数据完整性。
当湖水的力量试图抹除某段记忆时,在肖雅的意识感知中,就体现为对应坐标的“存储单元”开始变得不稳定,数据流出现紊乱、丢包,甚至坐标本身开始模糊。
“警告:个人经历分区,坐标 [7, 12, 35],‘高中毕业典礼致辞内容’数据完整性下降至87%……”
“警报:战术模型库,坐标[2, 5, 18],‘应对高速移动目标的三种计算范式’链接中断,正在尝试重新索引……”
“注意:团队成员档案,坐标[4, 1, 9],‘零-首次能力爆发能量读数’细节参数正在丢失……”
这些“系统警报”在她脑中冰冷地响起。她无法阻止这种丢失,就像无法阻止潮水冲刷沙滩。但她能“知道”沙子上哪一幅画被抹去了。
更重要的是,她能启动“修复”程序——调动算力,根据数据备份(她会对关键记忆进行多重编码和分布式存储)和逻辑关联,尝试重构或至少标记出已丢失的内容。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记忆的一种强化和再巩固,虽然无法完全抵消侵蚀,但能显着延缓其进程。
她甚至建立了一个“丢失日志”,实时记录下每一个被完全侵蚀、无法恢复的记忆坐标及其原本的内容摘要。她知道自己在失去什么,一笔一笔,记录得清清楚楚。这种“清醒的失去”,远比“茫然的空白”要好得多。至少,她保留了“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这份至关重要的元记忆。
代价与坚持。
维持这座庞大的、动态的记忆宫殿,对肖雅的精神是难以想象的摧残。她的脸色苍白如纸,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身体因为精神的极度专注而微微颤抖。外界的一切声音、影像,都变得模糊而遥远,她的全部心神都沉浸在这场与虚无的惨烈拉锯战中。
她听不到秦武沉重的呼吸,看不到林默苍白的脸色,感受不到零的颤抖。她的世界,只剩下那座在意识海中巍峨耸立、却又不断被无形之力磨损的数据之城。
这是一种极致的孤独。别人在对抗情感的漩涡,她在对抗逻辑的崩坏。别人在守护心中的温暖,她在守护脑中的数据。
但她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
当有队员陷入记忆混乱,喃喃自语着矛盾的过往时,肖雅能猛地从她的宫殿中抽离出一瞬,用毫无波澜的、带着金属质感的语调指出:“你的记忆序列出现逻辑谬误。根据记录,事件A发生于标准历x年Y月Z日,而你所描述的关联事件b,发生时间晚于A三个月。矛盾点坐标 [你的个人时间线,分区3,节点158]。”
她的话,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混乱的迷雾,虽然无法唤回失去的记忆,却能给与迷失者一个暂时的、可靠的参照点,让他们意识到“当前认知有误”。
当林默需要确认某条规则细节,而自己的记忆也受到干扰时,肖雅能迅速从她的“任务情报库”中调取对应数据,以绝对客观的方式复述出来,不带任何个人理解的偏差。
她是团队的“活体黑匣子”,是混乱浪潮中一座闪烁着理性之光的灯塔。她的光芒不温暖,不耀眼,却无比精准和稳定,在记忆的迷雾中,为所有人提供着至关重要的、基于事实和逻辑的坐标。
她知道,自己无法像秦武那样成为众人依靠的精神支柱,也无法像林默那样直接稳定人心。她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保住这支队伍“知道”的能力——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知道现在身处何地,知道未来该如何基于事实进行决策。
只要记忆宫殿还在运转,只要“推演回响”还能维持,团队就保留着最宝贵的“知情权”。这权利,在这片剥夺认知的湖泊中,是比黄金更珍贵的生机。
肖雅紧闭双眼,以意志为薪,以理性为火,孤独地燃烧着自己,守护着那座承载着所有人存在证明的、无声的殿堂。每一秒的坚持,都是她对这片试图将一切归于混沌和遗忘的湖水,最沉默,也最坚定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