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肖雅的记忆宫殿(1/2)
湖水的低语无孔不入,它不似狂风暴雨,更像一种缓慢渗透的毒素,悄无声息地溶解着构成“自我”的基石——记忆。团队中,有人眼神涣散,对着虚空呢喃;有人面露痴迷,追逐着过往的泡影;更有人抱头蜷缩,在失去的恐惧中颤抖。构成人格的砖石正被无形之手一块块抽离,留下摇摇欲坠的空壳。
在这片蔓延的意识混沌中,肖雅闭上了眼睛。
她无法像秦武那样,凭借钢铁般的意志硬生生筑起堤坝,也无法像林默那样,以“真言”之力强行锚定心神。她的武器,是她与生俱来、并经“推演回响”强化了的、极度缜密的逻辑思维。
面对这种非逻辑的、直接针对意识本身的侵蚀,她选择了一种极致理性的应对方式——构建“记忆宫殿”。
这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比喻,而是在她高度活跃的意识海中,动用“推演回响”的全部算力,进行的一场真实不虚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宏大工程。
第一步:地基与架构。
首先,她需要一个绝对稳定、不易被情感和外界干扰所撼动的核心架构。她选择了数学。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体系、素数分布的无穷序列、微积分的严谨逻辑……这些人类理性结晶中最纯粹、最稳固的部分,被她抽取出来,化作意识空间中冰冷而坚硬的框架。点、线、面构筑出无限延伸的网格,定义了这个虚拟空间的坐标与维度。这是一个纯粹理性的疆域,排斥一切模糊与感性,以此对抗湖水那试图混淆真实与虚幻的低语。
然后,她需要为记忆赋予“形态”和“位置”。她借鉴了古老的记忆术,但将其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高度。她的宫殿,不是单一的建筑物,而是一座庞大的、结构分明的“数据中心”。
中央处理核心,是她自我认知的绝对锚点——“我是肖雅”。这个核心被具象化为一个不断自我校验、闪烁着稳定白光的复杂几何体,悬浮在宫殿最中心,与架构网格的原点重合。
以此为核心,无数条“信息主干道”呈放射状延伸出去,每条道路代表一个主要的记忆分类:个人成长史、专业知识库(涵盖物理、数学、工程学、逻辑学等)、战术分析模型、团队成员档案(包括每个人的外貌、声音、性格特征、能力数据、共同经历的关键事件编码)、以及当前任务相关的所有情报与规则……
每条主干道又分出次级、三级乃至更细微的通道,如同神经突触般彼此连接,构成一个无比繁复却又秩序井然的网络。每一个交叉点,每一个特定的坐标,都对应着一个特定的“记忆存储单元”。
第二步:编码与存储。
接下来,是最关键,也最耗费心力的步骤——将正在被湖水剥离的、鲜活的记忆,转化为可以被这个理性架构识别和存储的“数据”。
肖雅的“推演回响”以前所未有的功率运转着。她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一台超负荷的超级计算机,cpU滚烫,内存濒临极限。
她不能简单地“回想”一段记忆,那样只会让这段记忆更暴露在湖水的侵蚀力之下。她必须对记忆进行“编码”。
以一段关于林默的记忆为例:
· 视觉信息: 林默的身高、体型、面部特征(眼睛的形状、鼻梁的弧度、嘴唇的厚度……所有细节被分解为一系列精确的数值和几何描述符)、惯常的衣着款式与颜色代码。
· 听觉信息: 他说话的音调、频率、节奏,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境下(如使用“真言回响”时)声音中蕴含的、可以被频谱分析的独特波动。这些被转化为声波图谱和数据流。
· 语义信息: 他说过的重要话语,被剥离了语气和情感色彩,只保留最核心的逻辑命题和事实陈述,并打上时间戳和情境标签。
· 关联信息: 这段记忆与哪些其他记忆相关联(例如,某次战斗中他的决策与秦武的防御如何配合),这些关联被量化为权重不等的逻辑链接。
一段温暖的、充满细节的、立体化的记忆,就这样被冷酷地分解、量化、重组,变成一串串冰冷的数据包,被赋予一个唯一的坐标地址,存储到宫殿架构中对应的“存储单元”里。
情感体验,作为记忆中最不稳定、最易被侵蚀的部分,被她以特殊方式处理。她并非完全抛弃,而是将其“降维”处理。例如,“对林默的信任”,被转化为“基于其过往行为数据(可靠性高达x%)和逻辑决策一致性(Y%)而产生的、概率高达Z%的协作预期”。“对秦武的敬佩”,被转化为“对其意志力参数(达到阈值A)和防御效能(评估为b级)的高度认可”。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且反人性。它像是在亲手将自己的过去、自己的情感,解剖成一堆毫无生气的零件,然后分门别类地锁进冰冷的保险柜。每一次编码,都伴随着一种真实的“失去”感,仿佛那段记忆原本的色彩和温度,在转化为数据的那一刻,就永久地黯淡了几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