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光影年华,我与天仙 > 第70章 电影论坛·舌战群导

第70章 电影论坛·舌战群导(2/2)

目录

这需要专业的市场调研、大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构建,而不是凭导演个人的‘艺术感觉’或者资方老板的‘我觉得’。一部投资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的电影,

在开机之前,就应该有清晰的目标观众定位、明确的市场预期和可行的回收路径!否则,就是拿投资人的钱打水漂,是对行业生态的破坏!”

·他话锋一转,结合当下实例,直指痛点:“比如,大家都看好古装大片。没错,《卧虎藏龙》成功了,《英雄》也备受瞩目。但是,”

他语气陡然加重,带着警示意味,“如果接下来几年,所有有能量的大导演、大资本都一窝蜂地扎堆拍古装武侠,观众会不会在华丽空洞的视觉轰炸下迅速审美疲劳?国内市场的容量是否足够支撑这么多同质化的产品?当古装武侠的票房神话一旦破灭,我们是否还有其他成熟的类型片可以立刻顶上?是让观众开怀大笑的优质喜剧?是触动心弦的现代爱情故事?是激发想象力的本土科幻尝试?还是扎根现实的深刻题材?我们的类型储备太单一了!抗风险能力极差!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极其危险的赌博!”

“哼!荒谬绝伦!”一个冰冷而饱含怒意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粗暴地打断了汪言。陈诗人猛地站起身,脸色铁青,胸膛微微起伏,显然被汪言那套“类型片”和“市场导向”的理论深深刺痛。他感觉自己的艺术信仰受到了赤裸裸的挑战和亵渎。

“汪导年纪轻轻,倒是深谙好莱坞那套唯利是图的资本逻辑!”陈诗人语带讥讽,目光如炬,死死钉在汪言身上,仿佛要将他洞穿,“按你这套说法,导演岂不是成了流水线上按图索骥的装配工人?

电影岂不是成了流水线上批量生产、贴上标签就能出售的快消商品?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在哪里?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承载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内核又在哪里?

难道我们呕心沥血拍电影,就是为了迎合市场,为了赚钱?为了满足你口中那些所谓‘观众’的、可能流于表面的低级趣味?!”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愈发高亢,带着一种扞卫艺术圣殿的悲壮感:“你口口声声说要破除商业与艺术的二元对立,但你通篇讲的都是如何赚钱!

如何工业化!如何把电影这门崇高的艺术变成一门锱铢必较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对电影艺术最根本的亵渎吗?一个导演,如果满脑子都是票房数字、市场调研、观众喜好,他还如何保持内心的纯粹?

如何坚守艺术的独立性?如何创作出真正震撼人心、流传百世的伟大作品?我看你,”

他手指几乎要指向汪言,语气带着痛心疾首的斥责,“就是被好莱坞的金钱和浮华彻底腐蚀了灵魂!你的眼里,只有金钱,没有艺术!”

会场气氛瞬间降到冰点,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在激动的陈凯歌和平静的汪言之间来回。冯晓刚在。

风暴中心的汪言,面对陈凯歌咄咄逼人、近乎人身攻击的质问,脸上没有怒气,反而极轻微地笑了一下。那笑容很淡,却带着一种看透的怜悯和一丝居高临下的嘲讽。

“陈导,”汪言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来,不高,但清晰平稳,有种奇特的穿透力,压下了会场所有杂音,“您说我亵渎电影艺术?”

他微微歪头,像听到极其荒谬的问题,话语直指陈凯歌的核心,“那我倒想问您一个问题:一个导演,如果拍一部电影,投资方血本无归,影院没人看,观众骂声一片,您觉得他所谓的‘艺术追求’,还有多少实际意义?他的‘纯粹’,除了自我感动,还能感动谁?照亮谁?”

他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沉重,每个字都像锤子敲在人心上:“电影是艺术,没错。但它首先是一个需要投入巨额资金的产业!

投资人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剧组几百人,从主演到场工,他们的工资、心血、期盼,不是给导演实现个人艺术幻想的祭品!

一个导演,如果连最基本的——让投资人回本,让团队得到回报——都做不到,他有什么资格高高在上地空谈‘纯粹艺术’?他所谓的艺术,不过是建立在别人血汗钱上的、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

他直视陈凯歌因愤怒而发红的脸,一字一句,清晰有力: “在我看来,一个负责任的导演,首要的职业操守,就是用好投资人的每一分钱,拍出让观众愿意买票的电影!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追求您说的艺术高度和个人表达!这叫本分!这叫天经地义!”

他稍停,让这话在寂静中发酵,然后抛出更冷酷的现实问题: “如果每个导演都像您说的,只顾自己的‘纯粹艺术’,拍一部亏一部,把投资人的钱当柴烧,把市场当土踩,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投资人彻底失去信心,资本逃离电影行业,产业萎缩,从业人员失业!到那时,别说您的艺术追求,连拍电影的人都没了!

中国电影只会走进死胡同!万劫不复!陈导,这就是您想要的‘艺术繁荣’吗?用整个行业的未来,给您个人的‘艺术殉道’陪葬?!”

“你……你强词夺理!!”陈凯歌被这番直白残酷的话怼得气血上涌,脸色由红转白,指着汪言的手发抖,嘴唇哆嗦,一时找不到话反驳。汪言的话太直接,撕破了艺术理想主义的面纱,露出了资本与生存的冰冷现实。

汪言不再看气得浑身发抖的陈凯歌,转向全场,语气重新变得沉稳而充满力量,如同在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最后,我想谈谈韩董最关心的,也是中国电影真正的未来——市场潜力。”

他抛出了一组让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几乎以为是天方夜谭的数据预测:

“根据我对全球电影市场发展趋势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居民文娱消费升级等核心要素的综合研判,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电影市场的爆发期,才刚刚拉开序幕!”

他的声音清晰而笃定,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预言力量: “我预测:到2005年,中国年度电影总票房将突破20亿人民币!” “

到201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00亿人民币!”(惊呼声变大,夹杂着难以置信的吸气声) “到2015年,300亿人民币!”(会场开始骚动,交头接耳声四起)

“而到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年度总票房将有望冲击600亿人民币!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超越北美!”(“轰!”整个会场彻底炸开了锅!惊呼、质疑、倒吸冷气的声音此起彼伏!600亿?!这简直是天文数字!痴人说梦!)

汪言无视台下的巨大骚动,用平静的语气支撑起这看似疯狂的预言,抛出更震撼的细节:

· “银幕爆炸式增长: 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新增数万块电影银幕,从一线城市到县城乡镇,影院将如同毛细血管般深入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

· “观影人次几何级攀升: 随着经济发展和娱乐消费习惯的养成,走进影院将成为数亿中国人的日常休闲选择,市场基数将发生质的飞跃。”

· “国产电影制作水准全面提升: 在座各位的努力下,国产电影的类型将极大丰富,制作将日益精良,从单纯依赖古装大片,到科幻、奇幻、动画、现实题材全面开花,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 “产业链完善与收入多元化: 票房只是收入的一部分。版权销售(电视、新媒体)、衍生品开发、主题乐园、流媒体点播……将构成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形成健康的产业生态。”

他看着台下那些震惊、怀疑或沉思的面孔,最后说道,声音带着开创者的激情与期待: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一个属于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但黄金时代不会自己来。它需要我们打破思想束缚,拥抱类型多样,建立工业体系,尊重市场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抓住机遇,让中国电影不仅在中国崛起,更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

汪言说完,微微鞠躬,在满场震撼和汹涌议论声中,平静地走回座位。他没再看脸色铁青的陈凯歌,也没在意冯晓刚复杂的眼神。他知道,他抛出的不是预言,是即将发生的未来。而这场关于中国电影命运的争论,才刚刚开始。

论坛在一种近乎沸腾的复杂氛围中结束。人群散去,但议论声不绝。汪言刚起身,韩三平就重重拍拍他肩膀,眼中满是赞赏:“好小子!真敢说!也说得真好!工业化、类型片、六百亿……你这脑子怎么想的?回头必须细聊!特效基地的事,我让秘书把计划书初稿发你!咱们得抓紧!”

另一边,张艺谋走过来,脸上没太多表情,但眼神里有探究,递过一张私人名片:“汪导,年轻有为,观点犀利。有机会,希望能合作。” 话简短,但分量重。

陈凯歌铁青着脸,在助理簇拥下快步离开,没看汪言一眼,背影带着怒意。

冯晓刚凑过来,脸上堆笑,刚才的阴阳怪气没了,换上了热络:“汪导!厉害!真厉害!骂得好!那帮人就是欠说!改天有空坐坐?聊聊喜剧?我觉得咱俩肯定能聊到一块!” 精明的他,已经嗅到了新风向。

汪言应付几句,好不容易从热情人群中脱身。刚到门口,口袋里的手机震了一下。他掏出来,屏幕上一条短信,来自那个熟悉号码: “汪言哥哥!论坛赢了吗?妈妈说你一个人对好多人!我下课啦,玉姐姐带我去吃糖葫芦啦!给你留一根!(笑脸)”

看着屏幕上那个跳跃的笑脸,汪言紧绷的神经瞬间放松,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神柔和下来。他仿佛能闻到顺义别墅院里,那棵柠檬树在初春暖阳下散发的清新果香,以及糖葫芦外面那层脆甜糖壳的味道。

舌战群儒?不,他只是提前说出了未来的样子。而属于他和茜茜的星途与光影之路,正在这京华初春的暗流与柠檬清香中,悄悄展开、生根发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