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光影年华,我与天仙 > 第71章 柠檬新叶·天龙起锚

第71章 柠檬新叶·天龙起锚(1/2)

目录

论坛风云·惊雷乍响

2002年4月初的北京,春意正浓。料峭的寒意终于被彻底驱散,暖风裹挟着柳絮的轻盈与玉兰的馥郁,温柔地拂过长安街两侧新抽的嫩绿枝条。然而,一场名为“中国电影新时代”的高峰论坛所激起的波澜,其热度与传播速度,却远胜于这姗姗来迟的春日暖阳,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电影圈,甚至波及更广阔的文化与产业领域。

论坛的中心,无疑是那个年仅二十一岁,却已手握三座奥斯卡小金人(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编剧),并创下全球票房神话的年轻人——汪言。他没有如外界预期般大谈好莱坞的先进经验或技术碾压,反而将深邃的目光牢牢锁定在中国电影自身的未来图景上。他的发言,如同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远超主办方的预想。

他描绘的未来,清晰而充满挑战:

· 票房预言: 他掷地有声地预测,到2005年,中国电影年度票房将突破20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在2002年(全年票房约8-9亿)听来如同天方夜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 类型警醒: 他尖锐地指出,当前电影创作存在严重的类型单一化风险。随着《卧虎藏龙》的成功和《英雄》的即将上映,古装武侠大片正成为资本追逐的唯一热点。他警告,若所有资源与创作力都扎堆于此,必将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市场容量无法承载,最终可能重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 工业基石: 他大声疾呼建立本土特效基地和培养技术人才梯队的迫切性。他强调,电影是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没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专业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制片管理、摄影、灯光、美术、特效、音效、剪辑等全流程),中国电影就无法真正实现工业化,无法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立足。他特别指出,“武侠片里的‘六脉神剑’,不能永远靠演员比划加五毛钱特效糊弄观众”。

象牙塔的回响·冰火两重天

这场论坛的冲击波,最先在电影教育的象牙塔内引发了剧烈震荡。

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园里,表演系、导演系、制片管理系的课堂内外,汪言的讲话录音稿成了学生们私下疯狂传阅、热烈讨论的“秘籍”。年轻学子们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仿佛透过汪言的蓝图,看到了未来十年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

“汪导说得太对了!”北电摄影系的一个男生在宿舍里挥舞着打印稿,唾沫横飞,“技术才是硬道理!想想看,以后拍武侠,降龙十八掌的掌风、凌波微步的残影、六脉神剑的无形剑气……这些怎么呈现?难道还靠演员尬演加后期随便糊点光效?必须得有顶级的动作捕捉、流体模拟、粒子特效!维塔数码(Weta Digital)、工业光魔(ILM)那种级别的技术,我们中国电影人必须掌握!”

“20亿票房啊!”另一个制片管理专业的学生两眼放光,兴奋地拍着桌子,“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市场盘子大了,投资更有信心了,我们能做的项目更多、更大了!等咱们毕业的时候,机会得多到爆炸!”

“没错!”导演系的一个女生兴奋地补充,“而且汪导提醒得特别及时!别都一窝蜂去拍古装武侠!市场需要多样性!喜剧片让人开怀大笑,爱情片让人怦然心动,科幻片探索未来,现实题材反映社会……每种类型都有它的观众和市场空间!汪导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类型片大有可为!”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为这“新时代”的号角欢欣鼓舞。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深处一间弥漫着旧书纸张与陈年茶香的研究室里,几位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围坐品茗。袅袅茶烟升腾,却化不开他们眉宇间深深的忧虑与褶皱。

“哼!”一位专研中国电影史、着作等身的老先生重重放下紫砂茶杯,杯底与红木桌面碰撞出清脆的响声,语气带着浓浓的不屑与愤懑,“黄口小儿,大放厥词!中国电影自有其风骨与传统,岂是区区票房数字这等铜臭之物能够衡量的?好莱坞那套唯技术论、唯票房论,是彻头彻尾的毒药!会腐蚀我们电影的艺术灵魂!”

“是啊,”旁边一位以研究艺术电影、推崇作者论闻名的老教授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附和道,声音里透着冷意,“还说什么‘怕导演陷在古装里出不来’?简直荒谬!张艺谋的《英雄》那是艺术!是东方美学的一次极致绽放!是向世界输出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他懂什么?仗着在好莱坞拿了一两个奖,就敢回国指点江山,对我们这些深耕多年的老家伙指手画脚了?”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罢了。”另一位研究电影理论与美学的教授冷哼一声,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锐利,“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有其特定的土壤,生搬硬套到中国,水土不服是必然。且看他能蹦跶多久。这20亿的卫星放出去,到时候收不了场,看他如何自处!”

然而,这些象牙塔深处、带着浓浓“卫道”色彩的私下牢骚,在汪言演讲引发的汹涌正面声浪面前,微弱得几乎听不见。真正让汪言的言论产生破圈效应、震动整个文化圈乃至更高层面的,是来自国家级权威媒体的重磅背书。

· 《人民日报》文化版块罕见地以近半个版面的篇幅,摘录了汪言关于“技术立本”和“培养人才梯队”的核心观点。配发的短评措辞严谨而有力:“青年导演汪言立足国际视野,结合自身在好莱坞的成功实践,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切中肯綮。其提出的加强电影工业基础建设、重视技术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等建议,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值得行业主管部门及广大从业者高度重视与深入探讨。”

· **《光明日报》**则敏锐地聚焦于汪言对“避免类型单一化”的警醒。其评论文章指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中国电影如何在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与精神内核的同时,积极拓展题材的广度与深度,丰富电影类型,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汪言导演的忧思,切中时弊,发人深省。”

· 新华社更是以通稿形式,发出了一篇题为《奥斯卡导演汪言:中国电影票房五年内有望突破20亿》的重磅报道。这篇通稿被全国各省市主流报纸广泛转载,标题醒目地出现在无数报摊和报刊亭。

一时间,“汪言”、“20亿票房”、“中国电影新时代”、“技术立本”、“类型片”成了媒体上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汪言的身份——最年轻的奥斯卡双料得主、全球票房收割机——成了他观点最强有力的背书。在这个“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观念仍盛的年代,一个在好莱坞取得如此巅峰成就的华人导演,如此坚定地看好中国电影的未来,并给出具体而富有洞见的建议,其分量和说服力,远超国内同行千百句口号式的呼吁。

这股席卷业界的风暴中心,顺义别墅的花园里,却是一片宁静的忙碌。移栽过来的柠檬树顽强地适应了北方的水土,枝头舒展着油亮的新叶,在四月的阳光下泛着勃勃生机,嫩绿中透着希望的光泽。

茜茜盘腿坐在客厅柔软的地毯上,面前摊开的是新鲜出炉的《天龙八部》剧本初稿,厚厚一沓。她看得极其认真,小脸绷着,时而蹙眉,时而若有所思,手里无意识地把玩着一片刚从树上摘下来的、带着清香的柠檬叶。

“王语嫣……”她小声念着剧本里的台词和描述,眉头微蹙,“熟读天下武学秘笈,自己却半点武功不会……看到表哥慕容复就脸红心跳,满心满眼都是他……这……这跟我一点也不像嘛!”她抬起头,清澈的大眼睛里带着一丝困惑和挑战。

刘小丽端着切好的水果拼盘走过来,闻言失笑,将一块沾着水珠的苹果递到女儿嘴边:“傻丫头,演戏就是要演不像自己的人。要是都像你自己,那还叫演员吗?那不成了纪录片了?”看着茜茜乖乖咬了一口苹果,她又温声道,“张导那边刚来电话了,下周正式启动选角,你的定妆照拍摄也排上日程了。紧张吗?”

茜茜嚼着苹果,含糊道:“有……有一点。妈妈,你说我要是演不好神仙姐姐,会不会被观众骂‘花瓶’啊?”她想起论坛上汪言哥哥对“类型单一”和过度依赖明星外表的担忧,心里有点打鼓。

“有汪言哥哥在,有妈妈在,还有整个水晶影业和骑士团在,怕什么?”刘小丽捏捏女儿嫩滑的脸颊,眼神充满鼓励,“再说了,我们茜茜可不是只想当花瓶!你是要成为实力派的演员!王语嫣只是你的起点,后面还有小龙女、赵灵儿……每一个角色都是新的挑战和成长!”

正说着,汪言从书房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他刚结束一个加密视频会议,内容是《猫鼠游戏》的全球发行策略。狮门那边,古斯塔的咆哮仿佛还回荡在耳边:“汪!我的上帝!超级碗预热效果炸裂!北美暑期档(6月28日)!全球同步!就等你一声令下了!预售数据好到爆炸!我们他妈的要创造历史了!”

“茜茜,”汪言走到地毯边坐下,将文件夹递给她,深邃的眼眸带着温和的笑意,“看看这个。”

茜茜接过来打开,眼睛瞬间亮了。里面是《天龙八部》王语嫣的几版初期造型概念图。不是常见的艳丽色彩,而是以水墨丹青为基调,衣裙设计飘逸出尘,或素白如雪,或淡雅如烟,发型或古典盘髻缀以玉簪,或长发披肩仅以丝带轻束,尽显古典雅致与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其中一张尤为引人注目:画中的“王语嫣”手持书卷,静静伫立水榭边,侧影朦胧于薄雾之中,气质空灵如谪仙,旁边标注着“姑苏水榭初遇段誉”。

“好美……”茜茜喃喃道,手指小心翼翼地抚过画纸,仿佛怕惊扰了画中人。

“这只是初步概念。”汪言解释道,“下周去试装,会有奚仲文老师(注:香港着名美术指导)团队里最顶尖的造型师,根据你的脸型、气质和身段进行精细调整。记住,”他顿了顿,目光指向窗外阳光下舒展的柠檬新叶,“王语嫣的美,核心在于‘不谙世事’的纯净和‘博闻强记’的书卷气。你的眼神要像刚抽芽的嫩叶,清澈、通透,带着未经尘世沾染的懵懂与智慧的光芒。”

茜茜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既有向往也有一丝忐忑。她又翻了翻概念图,指着另一张问道:“那……段誉是谁演啊?定下来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