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肃清残倭(4)-听话才是好孩子(2/2)
“铁……铁马?在铁路上跑?日行千里?”田中善次和周围聚拢过来的村民都瞪大了眼睛,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铁那么重,怎么能让马驮着跑那么快?还是铁做的马?
不久之后,真正的施工开始了。大量的劳工(其中不少是服苦役的战俘)在明军工兵的指挥下,开始平整土地,铺设碎石路基,然后,人们看到了那一根根沉重、黝黑的钢轨被抬上来,用特制的扣件固定在枕木上。
“天照大神啊……真的是用铁铺路……”
“这得用多少铁啊?大明真是太富有了!”
“用铁铺路,让铁马跑……这能成吗?”
质疑、惊叹、好奇,种种情绪在民众中弥漫。而当第一批“水泥”被运到工地,用水搅拌成灰色的泥浆,浇筑成平整光滑、坚硬如石的路面时,再次引起了轰动。
“这泥巴……怎么干了以后比石头还硬?”
“听说叫‘水泥’,和水一和,想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干了就跟岩石一样!”
“明人的手艺,简直是鬼斧神工……”
这种新修的“水泥路”主要连接棱堡、兵站和主要城镇,路面宽阔平整,下雨天也不再泥泞不堪,大大方便了明军部队的调动和物资运输。民众虽然被禁止在主要军道上长时间逗留,但他们从远处能看到,明军的骑兵和马车在这种路上行进的速度,远比在以前的土路上快得多。
铁路的修建进度相对慢一些,但当第一段实验性的铁轨在博多港区附近铺设完成,并且一台小型蒸汽机牵引着几节满载煤炭的平板车,发出“哐哧哐哧”的巨响,冒着浓烟白汽,缓缓移动起来时,围观的人群(被士兵隔离在安全距离外)爆发出了巨大的惊呼声。
“动了!动了!真的动了!”
“不用马拉!自己会走!”
“还冒着烟,叫着响……果然是铁马!神迹啊!”
孩童们兴奋地沿着路基奔跑,试图跟上“铁马”的速度;老人们则喃喃祈祷,不知这是福是祸。这种前所未有的交通工具和道路,以一种直观而震撼的方式,向本地民众展示了帝国远超他们想象的科技与力量,既带来了恐惧,也催生了强烈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模糊憧憬。
然而,帝国的智慧并不仅仅依赖于刀剑、堡垒与奇技。在军事高压与工程奇迹的另一面,一场更为深刻、旨在从根本上改造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文明浸润工程,正以西海省(九州)为试验区,悄然展开,并已初见成效。
大明统治之初,西海省的普通民众,内心充满了恐惧、迷茫甚至敌意。战争带来的创伤尚未愈合,陌生的征服者、严苛的军管、陌生的语言和文化,都让他们无所适从。对于突然涌入的“天朝”官员、僧侣、儒生,以及他们带来的种种“新政”,大多数人持谨慎的观望态度,甚至暗藏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