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千针万线巧磨炼.一剪一裁创新天(2/2)
永英的眉头紧锁,嘴唇微微动着,反复念着书上的一道四年级应用题:“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公里……”
她愣住了。
火车?
她只在公社宣传栏的褪色画报上见过那个冒着浓烟、像巨大蜈蚣一样的铁蜈蚣。
60公里,究竟有多远?比从福缘集到滨湖县城还要远吗?
她那聪慧伶俐的脑袋,对速度和距离的概念模糊得像隔着一层磨砂玻璃。
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此刻在她眼中如同天书,冰冷而高傲,拒绝向她打开大门。
她下意识抬头,目光穿过昏暗的灯光,落在对面桌旁的弟弟永海身上。
永海正伏案疾书,笔尖在粗糙的草稿纸上发出沉稳而规律的“沙沙”声,像春蚕啃食桑叶,带着令人安心的节奏。
那声音,在这寂静的夜晚,仿佛是一种指引。
永英犹豫了一下,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那件洗得发白的旧褂子袖口已经磨出了毛边。
终于,她鼓起勇气,像一只胆怯的小兽,轻轻捏起那本沉重的旧书,悄悄挪到永海的桌边。
“弟弟……”她的声音细若蚊蚋,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永海抬起头,额前一绺湿润的卷发贴在眉骨上。
他放下笔,脸上没有被打扰的不耐,只有平静的询问:
“嗯?”
永英把书推到他面前,手指点着那道让她绝望的火车题,声音更低了,几乎带着哽咽:
“我……看不懂。”
她低头不敢直视他的眼睛,仿佛那一道题,是她无法逾越的高山。
昏黄的灯光映照出她那单薄如纸的身影,长长的睫毛在脸上投下沉重的阴影。
姬永海的目光在题目上停留片刻,又移回那低垂的二姐身上。
他沉默几秒,没有立刻讲解,而是拉过旁边一张更矮的小板凳:
“坐下。”
声音虽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永英顺从地坐下,依旧低着头。
姬永海拿起那半截被啃得坑坑洼洼的铅笔头,笔尖在草稿纸上顿了一下,留下一个清晰的黑点。
他没有直接讲火车,而是画了一条歪歪扭扭的线:
“这是咱们村口的大路。”
他又在两端画了两个小圈。
“这是福缘集,这是南三河滩。”
他指着福缘集那个圈,“你早上从家走到集上供销社,要多久?”
永英愣了一下,抬起眼,有些茫然:
“大概……小半个时辰?”
“嗯,”姬永海在代表福缘集的圈旁边写了个“0.5时辰”,又在代表南三河滩的圈旁边写了个“0.8时辰”(这是永英走回河滩放鹅的时间)。
他指着中间那条线,“供销社到咱家河滩,比去集上远一些,你走一趟,要多长时间?”
永英努力思索了一会儿:“比去集上……多半炷香的工夫?”
“好,”姬永海在纸上写下“供销社→河滩:≈0.5时辰 + 0.25时辰 = 0.75时辰”。
他的字迹沉稳有力,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现在,这道题里的火车,跑60公里,就像……”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永英能理解的比喻。
“就像一百个供销社到咱家河滩那么远!它跑一个时辰(两小时),就能跑完一百个这么远的路!”
这段话,虽然简单,却在无形中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也让永英的心中多了一份信心。
她静静地望着桌上的草稿纸,心里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努力,去迎接那些看似遥远的距离和梦想。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朴实而充满希望。
姬永兰用千针万线的耐心,织就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而永英,用一颗坚韧的心,慢慢拆解着那看似高不可攀的数学难题。
在这片江淮大地上,普通的日子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
她们的故事,正如那不断缝合的针脚,逐渐铺展开一幅属于未来的锦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