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年的“四清”苗头(2/2)
消息传到四合院时,阎埠贵正蹲在门口算自家的收支账,铅笔在纸上划得飞快。“解成,你听着,”他对刚下班的大儿子说,“厂里查得紧,你在车间千万别多拿一根铁丝、一块抹布,咱可不能在这时候栽跟头!”他想起林建军被树为典型的事,算盘打得更响了,“看看人家林科长,走得正坐得端,这才叫高人!”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手里拎着个工具箱,路过中院时听到邻居议论“四清”,脚步没停。他现在满脑子都是考工程师的事,对这些政治风浪敬而远之。“师傅说了,少掺和事,多搞技术,啥时候都错不了。”他摸了摸兜里的复习资料,那是林建军给的,上面还写着密密麻麻的批注。
秦淮茹在院里缝补衣服,棒梗趴在旁边写作业。听到阎埠贵的话,她手里的针线顿了顿。上个月生产队清查工分,她因为少记了两天的,被队长批评了一顿,现在想想还后怕。“棒梗,”她轻声说,“以后不管做啥,都要老实本分,别学那些投机取巧的。”
贾张氏坐在门槛上晒太阳,听着院里的议论,嘴里嘟囔着:“查吧查吧,最好把那些藏粮的都查出来……”话没说完就被秦淮茹瞪了一眼,悻悻地闭了嘴。她知道自己没资格说这话,去年偷鸡的事虽然过去了,可在街坊眼里,她早就成了“不清不白”的人。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暮色四合时响起,带着对群体反应的评估:
【“四清”苗头引发四合院“自保效应”:
?\t阎埠贵:将“账目清晰”列为家训,要求三个儿子“不贪小便宜”,主动清理家里的“可疑物品”(如旧电线头);
?\t傻柱:进一步减少与院里人的非必要接触,下班后直接回汽修厂宿舍,专注技术学习;
?\t秦淮茹:主动向生产队补交了少记的两天工分,换取“清白记录”;
?\t贾张氏:因“劣迹前科”被街道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行动受限(每晚七点后不得出院)。】
林建军下班回家时,苏岚正在厨房烙饼,锅里飘出玉米面的香味。“今天医务室也清查了,”她擦了擦手,递过来一碗小米粥,“查药品领用记录,我这里记得清清楚楚,连片阿司匹林都没落。王医生说,多亏你以前提醒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林建军喝着粥,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工厂的广播还在播放“清查工作要实事求是”的通知,声音在寂静的胡同里回荡。他知道,这场“四清”只是开始,未来的政治风浪只会更急,但只要守住“清白”这根底线,把技术做扎实,就不怕任何清查。
“明天把咱家的粮本、布票都整理出来,”林建军对苏岚说,“列个清单,省得以后麻烦。”他不想因为这些琐事影响搞技术的精力,提前做好准备,才能心无旁骛。
苏岚点点头,从柜子里拿出个木盒:“我早就弄好了,你看。”里面的票据按种类分好,还贴着张纸条,写着“1963年11月库存:细粮票3斤,布票2尺,煤票50斤”。
林建军笑了,这才是他最放心的“防线”——不是铁柜和锁,而是清清楚楚的账目,干干净净的良心。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比往常稀疏了些。阎家传来算盘声和记账的念叨,傻柱家的灯亮到很晚(他在复习),秦淮茹在教棒梗背“劳动最光荣”,只有贾张氏的屋早早熄了灯,像个被遗忘的角落。
林建军知道,“四清”像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底色。有人紧张,有人坦然,有人投机,有人坚守。而他能做的,就是继续做那个拿着“图纸”的人,用精准的参数和清晰的账目,在时代的风浪里,为自己和家人,也为那些信赖技术的人,筑起一道看得见的“清白防线”。
车间的夜班汽笛声响起,悠长而坚定,像是在为这份坚守伴奏。林建军看着灯下认真核对清单的妻子,心里一片安宁——只要方向没错,脚下的路再难走,也能一步步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