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年的“四清”苗头(1/2)
1963年的深秋,轧钢厂的宣传栏突然换了新内容。原本贴着的“技术革新标兵”照片被一张张红色标语覆盖,“清工分、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的黑体字格外醒目,。林建军路过时停下脚步,看着公告栏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工人,眉头微微皱起——这就是厂长上周在会上提的“四清”试点,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林主任,您看这动静,是要动真格的?”赵小刚手里拿着刚领的清查表格,纸边都被捏皱了,“刚才财务科的人来说,要查近三年的领料单,连个螺丝钉都得对上号。”
林建军接过表格,上面列着“个人工具领用记录”“仓库物资经手清单”“加班补助发放明细”等十几项,密密麻麻的格子像张无形的网。“按要求填,别慌。”他的语气平静,心里却清楚,这场“四清”看似针对“投机倒把、多吃多占”,实则是政治风向的试探,一步踏错就可能万劫不复。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喧闹的人声中响起,带着对政治环境的敏锐预警:
【检测到“四清运动”试点启动,触发“政治风险规避”任务,当前环境风险等级:中低(试点阶段,尚未扩大化)。】
【宿主状态评估:
?\t经济层面:无额外收入(除工资外),家庭财产来源清晰(工资+合法奖励),无“多吃多占”嫌疑;
?\t工作层面:技术科账目由双人核对,领料记录完整,无虚报冒领记录;
?\t生活层面:保持“朴素作风”(穿补丁衣服、食堂打普通饭菜),与邻里无经济纠纷,社会关系简单。】
【系统判定:宿主“政治风险系数”低于5%,符合“四清典型”标准,奖励“政治清白”隐性光环(可降低无妄之灾概率30%)。】
林建军把表格折好放进兜里,转身回了技术科。他让王保密员把近三年的领料单、加班记录全部整理出来,按日期码好,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谁来查都随时给,”他对科室的人说,“记住,咱们搞技术的,账目要像图纸一样清楚,参数不能差一丝一毫。”
清查小组的人果然来了,领头的是厂纪委的老郑,戴着副黑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却句句都往要害上扎。“林主任,听说你去年参与军工项目,得了不少奖励?”他翻着手里的记录本,笔尖在“特殊贡献奖50斤细粮票”那行停住了。
“都在这里。”林建军打开保险柜,拿出一个铁盒,里面的粮票、布票都按日期贴着标签,旁边还有苏岚写的领用记录,“细粮票给孩子用了10斤,剩下的40斤在这儿;布票做了两套工装,给我和徒弟赵小刚各一套,这是做衣服的收据。”
老郑拿起收据看了看,又核对了仓库的布票发放记录,点点头:“不错,清清楚楚。”他话锋一转,突然问,“有人反映,你帮公社改农机,收了不少好处?”
林建军心里了然,这是有人想借机生事。他从书架上拿出个笔记本,翻到“技术交换记录”那页:“都是等价交换,我给他们技术,他们给我旧书或者农产品,这里记着呢,比如阎埠贵用《民国实业志》换播种机图纸,生产队用20斤新玉米换脱粒机改造方案,都不是现金。”
老郑越查眉头越舒展,最后合上本子,对身后的人说:“技术科的账,是目前为止最清楚的。”他转向林建军,语气缓和了些,“林主任,不是不信任你,这是工作。你这作风,值得全厂学习。”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清查小组离开后响起:
【“政治清白”光环生效,清查小组对宿主的“信任度”达100%,将技术科列为“四清模范科室”,厂长刘建国批示“全厂推广林建军同志的严谨作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