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念溪进入专业舞蹈团,开启职业舞者生崖(1/2)
深秋的北京,寒意已染透街巷,却挡不住中央歌舞团排练厅里的滚烫热浪。清晨七点的阳光穿透双层玻璃窗,在核桃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映照着墙上“以艺养心,以美育人”的鎏金标语,与空气中弥漫的汗水气息、松节油味道交织,酿成专属于追梦人的独特氛围。沈念溪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黑色形体服,勾勒出纤细却挺拔的身姿,裙摆处绣着的细碎银纹在光线下流转,恰似暗夜中闪烁的星子,衬得她眉眼愈发清丽温婉。
这是她正式进入中央歌舞团的第一周,也是炼狱般的集训期。作为团里最年轻的新人,她深知这份机会的来之不易——全国数十万舞者报名,最终仅录取二十七人,而她能从县城的少年舞蹈班一路突围,走到这座中国舞蹈艺术的最高殿堂,背后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与付出。此刻,她正站在排练厅的角落,跟着资深舞者们重复基本功训练,脚尖踮起时,足尖鞋的缎面与地板摩擦出轻微的声响,像是在诉说着追梦路上的执着。
“腿部线条再绷直些!沈念溪,注意胯部发力,不要用腰部代偿!”舞蹈总监李曼的声音清亮而严厉,她穿着一身干练的藏蓝色练功服,目光如炬地扫过队列,落在沈念溪身上时,眉头微微蹙起。
念溪心中一紧,连忙调整姿态。她能感觉到大腿肌肉在剧烈颤抖,汗水顺着额角滑落,滴进睫毛里,涩得眼睛发酸,却不敢有丝毫松懈。足尖鞋的硬底早已被汗水浸透,磨破的脚后跟传来阵阵刺痛,每一次踮起、落下,都像是踩在刀尖上跳舞。可她望着镜子里那些身姿舒展、动作行云流水的前辈,心中的倔强被彻底点燃——她不能输,更不能辜负家人的期望。
三个月前,收到中央歌舞团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家里的桂花正开得热烈。娘抱着她哭了又笑,眼眶通红地给她收拾行李,把空间里精心炮制的当归膏、枸杞桑葚膏装满了行李箱,反复叮嘱她“练功辛苦,一定要补好身体”;爹虽然话不多,却默默托人在北京找了靠谱的住处,还亲自送她到火车站,上车前拍着她的肩膀说“照顾好自己,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哥哥更是连夜赶制了便携的营养糕,用真空包装好塞进她包里,笑着说“妹妹跳舞费体力,饿了就吃这个,补充能量还不粘牙”。那些温暖的瞬间,此刻都化作支撑她的力量,让她在疼痛与疲惫中咬牙坚持。
集训的日子单调而枯燥,每天清晨六点起床,七点开始基本功训练,压腿、下腰、劈叉、旋转,一练就是四个小时。上午的高强度训练结束后,匆匆吃过午饭,下午便投入到剧目排练中。团里正在筹备新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念溪被分配到了群舞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需要精准把握每一个动作的节奏与韵味。
“《丝路花雨》讲究的是‘形神兼备,刚柔并济’,你们不是简单的背景板,而是丝路文化的传递者。”编导站在排练厅中央,手持指挥棒,随着音乐的节奏指导着大家的动作,“手腕转动要柔,像流水般顺滑;脚步移动要稳,如磐石般坚定;眼神要亮,要透出敦煌壁画中飞天的空灵与圣洁。”
念溪全神贯注地听着,努力模仿着前辈的姿态。她知道自己的基础不如从小在专业院校长大的同伴,便利用所有空闲时间加班加点。午休时,别人都在休息聊天,她却留在排练厅,对着镜子反复打磨一个旋转动作,直到头晕目眩才肯坐下歇口气;晚上回到宿舍,她会拿出哥哥寄来的营养糕,就着温水吃下,然后躺在床上回忆当天的排练内容,在脑海中一遍遍推演动作衔接。
宿舍里的四个姑娘来自天南海北,各有所长,起初的氛围带着几分微妙的竞争。有位叫林薇薇的姑娘,出身舞蹈世家,基本功扎实,性格却有些孤傲,常常在念溪练习时冷言冷语:“县城来的就是不一样,这么基础的动作还要练这么久,浪费大家时间。”
这话像针一样扎在念溪心上,让她既委屈又不甘。她没有反驳,只是把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动力。那天晚上,她在排练厅练到深夜,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形成一道狭长的光带,陪着她一遍遍练习下腰、旋转、跳跃。汗水浸湿了她的形体服,贴在后背,冷风吹过,激起一阵寒颤,可她的心里却燃着一团火。她想起娘常说的话:“与其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如用实力证明自己。”
转机发生在一次即兴表演课上。编导要求大家根据一段悠扬的古筝曲自由发挥,表达对“故乡”的理解。其他姑娘们的舞姿都很美,技巧娴熟,却少了几分真情实感。轮到念溪时,她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家乡的桂花林、青石山的溪流、爹娘在院子里赏月的身影,还有哥哥在种植基地里忙碌的模样。
音乐响起,她的身体缓缓舒展,手臂抬起时,如同桂花枝在风中摇曳;脚步轻移时,恰似溪流中的鹅卵石在水底滚动;旋转时,裙摆飞扬,仿佛家乡的炊烟在暮色中飘散。她的动作或许不够完美,技巧或许不够娴熟,却带着一种质朴而真挚的情感,眼神中流转的思念与眷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表演结束后,排练厅里安静了几秒,随即响起了编导赞许的掌声:“沈念溪,你跳得很好!舞蹈的灵魂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情感的传递。你让我看到了最纯粹的热爱与真诚,这是比任何技巧都珍贵的东西。”
林薇薇看着念溪,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低下了头,没再说出嘲讽的话。而念溪的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信——她终于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了认可。
从那以后,团里的氛围渐渐变得融洽起来。林薇薇开始主动和念溪交流舞蹈技巧,还把自己珍藏的舞蹈笔记借给她看;其他姑娘们也常常在排练时互相提醒、互相鼓励。念溪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也更加努力地投入到训练中。她的进步越来越快,动作越来越舒展流畅,眼神也越来越自信明亮,编导看她的眼神里,渐渐多了几分赏识与期待。
十一月中旬,《丝路花雨》的排练进入了关键阶段。念溪因为表现突出,被编导选中,接替一位受伤的前辈,担任了“反弹琵琶”舞段中的次要角色。这个角色虽然不是主角,却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需要在快速旋转中完成琵琶反弹的高难度动作,对舞者的平衡感、爆发力和柔韧性都是极大的考验。
接到任务的那天,念溪既兴奋又紧张。她知道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为了练好这个角色,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排练中。每天清晨,她会提前一个小时到达排练厅,练习旋转技巧,直到头晕目眩才肯停下;晚上,她会对着视频反复研究前辈的表演,琢磨每一个动作的细节与韵味。
沈廷舟和林晚秋得知消息后,特意给她寄来了一大箱补给品,里面有空间里种植的铁棍山药、芡实制成的养胃糕,还有人参、黄芪熬制的补气汤料,附言里写着:“丫头,注意身体,尽力就好,爹娘和哥哥永远为你骄傲。”
收到包裹的那天,念溪在宿舍里抱着箱子,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她给家里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告诉爹娘和哥哥自己一切都好,让他们不要担心,还悄悄透露了《丝路花雨》即将公演的消息,说希望他们能来北京看她演出。
排练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有一次,她在练习连续旋转时,脚下一滑,重重地摔倒在地板上,膝盖磕出了一块青紫,疼得她眼泪直流。编导让她休息几天,可她知道排练时间紧迫,第二天便带着护膝,一瘸一拐地出现在了排练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