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水浒,我王伦从狱中崛起! > 第317章 为梁山正名

第317章 为梁山正名(2/2)

目录

“臣近日听闻,那山东梁山泊有一伙贼人,盘踞水洼,却不知从何处得来奇术,研制出一种名为‘水泥’的异物。”

他刻意加重了语气:“以此物混合沙石筑城,坚逾铁石,且速凝快干,旬日之内便可起高墙坚垒!”

“若我军能得此物及其秘术,于北疆边境紧要处修筑城寨堡垒,则进可攻,退可守,北伐胜算必将大增!”

“恳请陛下下旨,先发兵荡平此伙草寇,夺取水泥秘术,以壮我军威,利我兵事!”

祸水东引!他要将皇帝的注意力和军事力量,引向一个看似更容易征服的目标,既可积累战功,又可获得实用技术。

然而,王伦岂能让他如愿?

“陛下,”王伦立刻接口,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讶异与澄清。

“童枢相此言,恐怕是受了小人蒙蔽,或是前方探马情报有所偏差。臣自山东阳谷游学入京时,曾途经梁山左近,对其情形略知一二,与枢相所言,颇有出入。”

他面向赵佶,从容解释道:“那梁山泊虽聚集了不少人众,然其首领名唤王伦,原也是一落魄读书人。”

“臣听闻,其人最初并非有心为寇,实乃被那清池县县令赵金杰构陷,诬他科举作弊,不仅将他功名革去,更当堂施以重刑,打得他奄奄一息,并索要六千贯天价赎罪银。”

王伦将自己过往的经历稍加修改,娓娓道来,引人同情。

“那王伦家徒四壁,如何拿得出这许多银钱?走投无路之下,才不得不奋起反抗,遁入水泊以求自保。此乃官逼民反,情有可原。”

“而且,”他话锋一转,为梁山“正名”,“据臣沿途打听,那王伦占据水泊以来,却从未听闻其行那烧杀掳掠、荼毒地方、公然对抗朝廷之事。”

“其所行所为,多是在那临湖集与四方商贾公平交易,互通有无,据说内部管理还颇有法度,与寻常占山为王、劫掠为生的草寇截然不同,倒更像是一伙寻求避世的豪强。”

他巧妙地将自己“途经”的见闻作为依据,继续说道。

“至于枢相所言之‘水泥’,臣在旅途中亦有所耳闻,确是一样奇物。”

“然梁山以此物筑墙修路,多是为了巩固山寨、便利商旅往来,并未听闻其用于对抗官府、修筑谋逆工事。”

“陛下乃圣明天子,胸怀四海,若欲得此利国利民之物,何须大动干戈,行那劳民伤财、兵戎相见之下策?”

王伦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语调平和却充满说服力。

“依臣浅见,陛下只需遣一干练能吏,携内帑银钱,光明正大前往梁山治下的临湖集采买,并明言此物将用于北伐大业,利在国家,功在社稷。”

“那梁山泊主王伦,若真如臣所知,乃一明理晓义、被迫落草之人,见陛下天恩浩荡,非但不加征剿,反而以财货公平相易,彰显朝廷气度,岂有不欣然从命、拱手献上秘术之理?”

“如此,既能得此筑城利器,增强北伐实力,又可显陛下怀柔四海、教化万方之仁德,避免无谓厮杀,节省国力民财。”

“岂不胜过兴师动众,徒惹风波,或许还将一股本可安抚的力量,彻底推向对立面?”

王伦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解释了梁山“情有可原”的立场,又给出了更优的、符合朝廷体面与利益的解决方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