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为梁山正名(1/2)
“枢相息怒,”王伦面色不变,声音依旧沉稳。
“臣并非质疑我大宋将士之忠勇与血性,亦日夜期盼王师北定,光复旧土。”
“臣之所言,句句基于事实,提请陛下与枢相,务必正视北地民情之复杂与潜在阻力!”
他转向赵佶,言辞恳切,甚至带上了几分悲悯。
“陛下!若朝廷寄望于‘传檄而定’、‘望风归降’,于军事上毫无应对当地军民可能出现的观望、迟疑、甚至激烈抵抗的周全准备。”
“一旦前线受挫,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军心士气必将遭受重创!届时进退失据,粮道受阻,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深深一揖,几乎及地:“陛下,北伐乃倾国之战,关乎社稷气运。万不可存丝毫侥幸轻敌之心!”
“臣恳请陛下与枢相,北伐之策,当立足于‘攻坚克难’,做最坏之打算,尽最大之努力!而非建立在‘箪食壶浆’之空中楼阁上!”
“需有详尽的军事进军方略,万无一失的粮草后勤保障,以及应对北地各阶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无论是欢迎、冷漠还是抵抗,皆应用周密预案。”
“如此,方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便遭遇挫折,亦能从容应对,调度有方,最终达成光复之伟业!”
“此乃老成谋国之道,亦是确保陛下‘皇道’功业不受玷污、顺利圆满之关键所在啊!”
王伦这一番冷静的分析,如一盆冰水,浇醒了不切实际的赵佶。
他看了看面色铁青、胸膛起伏的童贯,又看了看一脸沉痛、言之凿凿的王伦,尤其是王伦提及的“仙师游历见闻”和那“确保皇道功业圆满”的关键一句,让他发热的头脑渐渐冷却下来。
“王卿所言……嗯,确实……不无道理。”
赵佶缓缓开口,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
“童贯啊,北伐之事,关系重大,确需慎之又慎。王卿提醒得好,不可将全盘希望,寄托于北地民心之间。”
“具体的进军方略、粮草调度、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抵抗,你需与枢密院众臣详细议定,反复推演,务必拿出个稳妥的万全之策来,再报与朕知。”
童贯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将王伦拖出去斩了,但皇帝金口已开,他只能强行压下戾气,咬牙应道。
“……臣,遵旨。”他投向王伦的目光,已不仅仅是阴鸷,更带上了一丝怨毒。
王伦心中暗叹,他知道这番逆耳忠言,终究还是与这位权倾朝野的枢密使结下了难以化解的梁子。
但他目光扫过殿外,心中并无悔意。
若能因此让这注定多舛的北伐多一分慎重,少一些草率,哪怕只能延缓那即将到来的浩劫,拯救些许无辜生灵,这点个人恩怨,也算值得。
“陛下!”童贯到底是宦海老手,迅速压下怒火,转而寻求另一条增强实力的路径。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奏道:“诚如王济先生所言,北伐乃国之大事,军备务必求精求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