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抉择与远念(2/2)
众人争论不休,赵高翔静静听着,目光深邃,仿佛透过堂内的喧嚣,看到了更远的地方。他忽然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不大,却让堂内渐渐安静下来。
“诸公所言,皆有道理。”他站起身,走到堂中悬挂的巨幅地图前,手指划过广西,又点向舟山,最后落回闽北,“永历正统,鲁王近便。然我靖朔军立足之基,非仅凭名分,亦非全靠外力,实乃将士用命,民心依附。”
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个人:“故而,本侯之意,对鲁监国,不受其封号,但可联合抗清之诚意,但闽浙军务,自有主张,不受其遥控。此谓‘奉诏不奉调’,保持联盟之名,行独立自主之实。对外,我等仍是明臣,奉永历正朔;对内,一切照旧,整军经武,巩固根本。”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眼下之势,非是择主而事,而是如何聚势破敌。鲁王是一股力量,王之仁是一股力量,乃至夔东的忠贞营,海上的郑成功,皆是可联合之力量。我们要做的,是成为连接这些力量的枢纽,而非依附于任何一方。”
他这番“策应联合,不臣服”的定调,既顾全了大义名分,又保全了自身独立性,可谓老辣。王秀楚等人细细品味,纷纷点头,连李猛也觉得这法子既不用低头,又能多个名义上的盟友,勉强可以接受。
就在这时,亲兵统领周猛快步而入,呈上一封密信:“侯爷,浙东王之仁王将军急信!”
赵高翔展开信笺,快速浏览,眉头微微蹙起。信中说,浙江总督陈锦 固山额真金砺等调整部署,加大对浙东沿海的压力,王之仁所部损失不小,处境艰难,希望能与赵高翔尽快汇合,或得到其有力策应。
“之仁兄那边,情况不妙啊。”赵高翔将信递给王秀楚传阅,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清军这是想先剪除羽翼,再图根本。”
堂内气氛再次紧张起来。
赵高翔踱步回案前,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地图上湖广与江西交界的那片区域,眼神中流露出罕见的牵挂,低声喃喃,像是在问众人,又像是在问自己:“浙东告急,闽北需固……也不知子龙先生此刻行至何处了?他与忠贞营的联络,是否顺利?李过、高一功他们,又到了哪里?”
他的声音很轻,却清晰地透露出对那位足智多谋、只身前往联络大顺军余部的文士的倚重与担忧。陈子龙的成功与否,关乎能否将忠贞营那支百战劲旅引入这东南抗清的大棋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应对眼前的鲁监国和王之仁的求援。
片刻的沉默后,赵高翔收回远眺的目光,眼神重新变得坚定锐利,他沉声道:“回复鲁监国使者,闽国公之封,本侯暂且领受,愿与鲁王殿下共扶明室。然闽浙军务繁杂,需权宜行事,望殿下体谅。”
“另,速遣快船,携我亲笔信及一批箭矢火药,北上支援王之仁,告之他,稳住阵脚,我部必伺机策应,共击虏酋!”
命令一道道发出,有条不紊。然而,在众人领命而去,议事堂重归寂静之后,赵高翔独自立于地图前,手指久久停留在代表忠贞营可能行经的那片模糊区域上。
东南的棋局愈发复杂,他手中的棋子必须更快、更准地落下。而陈子龙与忠贞营,便是那枚足以搅动全局,却迟迟未至的关键之子。海雾似乎漫进了堂内,带着一丝未知的焦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