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252章 暖气片初产

第252章 暖气片初产(1/2)

目录

陶瓷车间与主厂区隔着一条厂内铁路专用线,靠近郎家园,为了安全,修建了地下通道。

穿过略显昏暗但整洁的通道,再走上地面,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与主厂区炼钢轧铁的恢宏截然不同。

只见一座巨大的、由历年积累的轧钢炉渣堆成的“渣山”巍然耸立。

两个巨大的工字钢架起的宏伟工棚,如同蛰伏的钢铁巨兽,依偎在这座“渣山”脚下,那里便是陶瓷暖气片车间的所在。

尚未走近,震耳欲聋的破碎机轰鸣声便扑面而来。

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原始而充满力量的劳动景象。

如同蚂蚁搬家般的工人们,或推着独轮车,或直接用扁担挑着箩筐,将灰黑色的轧钢炉渣,源源不断地倾倒在巨大的传送带起点。

那传送带如同一条不知疲倦的河流,将流水般的炉渣送入一个张着巨口的设备,那是一台庞大的颚式破碎机。

破碎机那巨大的飞轮带着无可阻挡的气势缓缓转动,每一次“哐哐哐”的咬合,都伴随着地皮轻微的震动和震耳欲聋的巨响,甚至连厚重的工棚似乎都无法完全隔绝这工业力量的咆哮。

大块的炉渣在这蛮横的力量下被粉碎。

这强大的力量,足以令任何男人着迷,迈不动腿。

破碎后的炉渣继续在传送带上旅行,经过一个强大的电磁铁装置时,残留其中的金属铁粒被神奇地吸附分离出来,这是对资源的第一次“榨取”。

工人们将破碎的炉渣送入下一道工序——球磨机。

在这里,坚硬的颗粒在钢球的撞击与研磨下,最终变成细度符合要求的炉渣粉。

这是整个生产线最关键的基础原料,其品质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性能。

符合要求的炉渣粉,与本地采购的粘土、以及少量长石粉,被严格按照配比,进行称重,送入简易的旋转滚筒中,先进行干法混合,确保各种成分均匀分布。

初步混合的陶瓷料随后被送入一台双轴搅拌机,加入适量水,在机械力的强力搅动下,渐渐变成均匀的泥料。

混合好的泥料被运送到阴暗潮湿的泥料库,像等待发酵的面团一样堆放着进行“陈腐”。

这个过程需要24到48小时,让水分充分渗透、均匀分布,以增加泥料后期的可塑性。

成型工段是劳动密集的区域。

工人们将陈腐好的泥料称量后,填入由厂里机修车间自行设计打造的钢制模具中。

模具内已经预置了形成暖气片内部水流通道空腔的型芯。

然后,使用一台看起来有些笨重但力量十足的四柱液压机进行压制成型。

“嗤”的一声,液压机施加瞬间的巨大压力,将泥料压成带有中空水道暖气片半胚。

工人们熟练地将两个压制好的半胚取出,用毛刷在接合面仔细刷上一层特制的陶瓷浆料,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粘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暖气片坯体。

接着,他们使用自制的小刮板和水笔,对坯体进行精细的手工修整,打磨掉毛刺,确保外形规整、水道畅通无阻。

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经验和耐心,是保证成品率的重要一环。

修整好的坯体被整齐地码放在专用的干燥架上,然后缓缓推入低温干燥室,利用轧钢厂丰富工业余热进行干燥处理。

这是“节能”理念在生产线上的生动利用。

完全干燥、变得坚硬的坯体,被工人们小心地码放在隧道窑的窑车上。

窑车上细心地撒了一层石英砂作为垫砂,防止坯体在高温下与窑具粘连。

接下来,便是见证“点石成金”的魔法时刻——烧结。

经验丰富的烧窑师傅,按照汤渺教授制定的精确“烧成曲线”,控制着隧道窑的升温速度。

燃料使用的是轧钢厂自产的发生炉煤气,又是一次内部循环。

在约1150°C到1250°C的高温下,炉渣和粘土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稳定的矿物相,最终赋予陶瓷体足够的强度、耐腐蚀性和一定的热传导能力。

出窑的暖气片还带着余温,工人们戴着厚手套进行初步检视,通过敲击听声,淘汰那些有明显变形、开裂的废品。

最关键的质量检验环节是水压测试。

工人将冷却后的暖气片连接到一台手动水泵上,注入清水,然后缓缓加压到额定工作压力的1.5倍,并保压一段时间。

任何细微的渗漏都逃不过检验员的眼睛,不合格品将被无情地淘汰。

没有任何花哨的喷涂防腐环节,这些呈现出陶瓷本质灰白色泽、带着粗粝而坚实质感的成品,被用草绳仔细捆扎,然后装入木箱,静静地堆放在仓库区,等待着被发往密云蔬菜基地,为那里的冬日暖棚贡献一份独特的“工业体温”。

李怀德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豪,他高声对马教授说:“教授,你看!这就是咱们的思路!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吃干榨净,变废为宝!谁能想到,这轧钢炼铁产生的废渣,有一天能变成温暖土地的宝贝?这就是工业的力量,更是咱们中国人自力更生的智慧!”

马教授却无心欣赏这“力量”,他的目光紧紧盯着窑炉出口处,那里正有工人将烧结好的陶瓷暖气片卸下窑车。

他快步走过去,拿起一块还带着余温的成品,仔细检查着釉面、敲击听音,又看了看旁边堆放的一些有明显变形或开裂的废品,眉头紧紧锁在了一起。

“怀德同志,小吕同志,你们看这废品率!”马教授焦急地说,“还是太高!这样下去,产能根本达不到计划要求!我们必须想办法,尽快把成品率提上去!农业暖棚,等不起啊!”

吕辰走上前,拿起一块废品,仔细察看着裂纹的走向和位置,又看了看成型工段的操作,心中已然有了一些猜测。

他转头对李怀德和马教授,以及围拢过来的车间技术员说道:“李厂长,马教授,我看问题可能出在几个环节。一是原料配比和研磨细度的稳定性还需要精确控制;二是压坯时的压力和保压时间,可能需要根据原料批次进行微调;三是干燥曲线的控制,升温降温过快都容易导致内应力集中而开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