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苏雪的惊喜(1/2)
陈默将车缓缓驶入楼下车位,熄火后,手机在口袋里又震动了一下。他没有立即查看,而是在驾驶座上静坐片刻,才不疾不徐地掏出手机。屏幕亮着,显示一条未读消息。
明晚七点,老地方见,别迟到。
是苏雪发来的。语气依旧简洁利落,不带任何多余的字眼。但这次有所不同,她特意加了别迟到三个字,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
他简短地回了,锁好车门往楼上走去。
第二天傍晚,他提前十分钟来到资料室旧址改造的小书房。推开门时,室内的灯光已经亮起,营造出温馨宁静的氛围。桌上摆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袅袅白雾缓缓升腾。苏雪坐在靠窗的位置,身着浅色衬衫,袖口整齐地卷到手肘处,面前摊开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
她闻声抬起头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只是将手边的文件轻轻推到他面前。
陈默接过文件夹翻开。扉页上工整地写着:《智能维修生态与未来科技融合可行性报告》。看到里面包含了成本测算表、技术路线对比图,还有几份国外期刊的摘录,页边都贴着便签,上面写满了娟秀的批注。
你研究了我最近和赵天虎推进的项目?他问道。
她轻声应答,传感器布局、数据延迟处理、云端诊断标准,我都做了详细分析。还选取了三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做试点模型——一个是工业城市,一个是消费型城市,另一个是物流枢纽。每个地方的数据需求各不相同,方案也需要相应调整。
陈默继续浏览报告。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法律风险,涉及数据隐私保护、维修信息归属权、远程诊断的责任认定等。这些内容写得相当细致,甚至连地方性法规都一一列出。
他合上文件,目光落在她脸上: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这份报告的?
从去年你第一次提出智维中心构想的那天起。她的声音不高,但语气坚定,起初只是做些笔记,后来觉得光记录不够。你做的不是简单的修车业务,而是在重新定义整个行业。我不想只做个旁观者。
陈默沉默不语。
苏雪站起身,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外文杂志,翻到中间某一页。这是去年从港城寄来的技术期刊,里面介绍了一种低功耗传输模块,特别适合车载设备。我托人联系了原厂,拿到了详细参数,发现可以用在你们的预警系统上,比你现在使用的方案节省三成电量。
她把杂志递给他,继续说道:我不只是个会写报道的记者。我想站在你身边,而不是看着你渐行渐远。
陈默放下杂志,忽然上前一步,将她轻轻拥入怀中。
苏雪的身体微微僵了一下,但很快便放松下来。她的脸颊轻靠在他肩头,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平稳的呼吸节奏。
谢谢你。他说,有你在,我更加无所不能。
这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感到些许意外。他向来不擅长表达情感,也不习惯将情绪外露。但在刚才那个瞬间,无数往事涌上心头——那些被误解的日子,她在他被人举报时挺身而出作证的模样,他熬夜修改图纸时她默默送来的温热餐盒。
他稍稍松开怀抱,凝视着她的眼睛:这一生,我们要一起创造奇迹。
苏雪的唇角微微颤动,虽然没有笑出来,但眼眶已经泛红。她低下头,拿起桌上的钢笔,在文件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写下几个字:执行建议:优先落地物流枢纽试点,配套申请专项政策支持。
写完她抬起头:首批十辆车的改装资金,我可以帮你对接资源。市科委设有青年创新基金,去年批准过类似项目。另外,数据中心的选址要考虑电力和网络稳定性,北郊新区有新基站规划,成本比城区便宜一半。
陈默点头赞许:你考虑得很周全。
我还联系了交通局的朋友。她说,他们手上有近三年的车辆故障统计数据,如果能获得匿名化处理后的数据,对模型训练会很有帮助。
这件事比较敏感。陈默提醒道,必须走正规流程。
我明白。她注视着他,所以相关材料我都准备好了,等你签字就能提交。
陈默的指尖轻轻抚过文件夹的边缘。这不仅仅是支持,更是深度的参与。她甚至没有等他开口,就已经为他铺好了前行的道路。
你为什么要做这么多?他忍不住问道。
因为我信任你。她说,从第一次采访你开始,我就知道你在做与众不同的事。别人或许看不见,但我看得清清楚楚。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我不想再只是那个帮你保管图纸的人了。我要成为你可以依靠的伙伴。
陈默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微凉,掌心因常年执笔而生着薄茧。
以后这类报告,直接署你的名字。他说,不需要刻意低调。
现在还不行。她摇摇头,外界可能会质疑你的决策是否受到私人关系的影响。等我们做出成绩后,再公开也不迟。
陈默没有再坚持。他了解她做事自有章法。
窗外暮色渐浓,街灯次第亮起。室内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投映在墙上,紧紧相依。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她问道。
先让赵天虎那边把流程跑通。他说,十辆车试运行三个月,收集真实反馈数据。同时启动服务器搭建,小规模验证数据回传效率。
要不要引入第三方评估?苏雪建议,找一家独立机构做中期评审,既能增强公信力,也能提前发现问题。
这个主意不错。陈默思索片刻,你觉得教育系统的职业院校怎么样?他们设有汽修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还能提供真实的测试场景。
我去洽谈。她立即接话,下周就能安排会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