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2/2)
张昭郑重应道:臣定当竭力。
荆州南阳郡守府内。
曹操放下《朝闻天下》,将头版要闻诵读完毕,长叹一声。
袁本初也有今日?
当初若采纳曹某南北合击之策,王贼岂能猖獗至此!
实乃咎由自取!
说着说着,曹操嘴角浮现罕见笑意。
可这笑意......
竟非嘲弄王仲,
而是投向昔日盟友、总角之交袁绍。
身旁戏志才亦苦笑:主公,如今袁本初困顿,可要施以援手?
曹操深深吸气:如何相助?我军仅余两万兵马,去年豫州商贾又尽数撤资,拿什么驰援袁绍?
曹操帐下谋士戏志才点头赞同:“确实如此!张飞率领数万精兵驻守豫州,他们不来进犯已是万幸,我军若贸然出击,只怕连南阳这个根基之地都要丢失。
曹操自然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若袁绍战败,首当其冲的就将是吕布或他自己。
但凡还有三分余力,曹操绝不会袖手旁观。可偏偏......去年一场大战,王仲已将他原本的兵力消耗殆尽。
曹操长叹一声道:当务之急是助蔡瑁稳定局势,扶持刘琮继位。唯有如此,才能在短期内增强我军实力。
戏志才附和道:荆州拥兵三十余万,其中步骑兵就达二十万之众,确实称得上兵强马壮。更有魏延、文聘、黄忠、刘虎、黄祖、李严等名将效力。
或许集结这些力量,才堪堪能与王仲一战。话语间难掩无奈。如此雄厚的实力,竟只够勉强与王仲抗衡,胜负尚且难料,足见王仲势力之强盛。
冀州邺城,大将军府中。袁绍高坐首位,怒目而视:让你念就念!有何可惧!
堂下一人战战兢兢地展开《朝闻天下》报,高声念道:
臣闻自伏羲、黄帝以来,始有君臣之分,以教化引导百姓,以刑罚制止 ** 。
今渤海太守袁绍,仰仗祖上余荫,窃据高位,性情暴戾,行为卑劣。
昔任司隶校尉时,正值国丧之际,太后摄政,何进辅国。袁绍专行奸佞之事,不能举荐贤才,致使丁原火烧孟津,引来董卓祸乱朝纲,此其第一罪。
......
幽州公孙瓒镇守边疆十余载,保家卫国堪称民族英雄。然袁绍不顾边境军民安危,悍然发动不义之战,于界桥杀害民族英雄公孙瓒,此其第八罪!
界桥之战,袁绍能击败公孙瓒,全赖麹义率先锋死士冲锋陷阵。可袁绍如何回报?竟过河拆桥,设局诛杀功臣,幸而天理昭昭,麹义才侥幸脱身。此乃袁绍第九桩大罪!
去年天象异变,灾祸频仍,皆因袁绍妒贤嫉能,残害忠良,以致怨声载道,民愤难平。此乃袁绍第十桩大罪!
袁绍罪孽深重,纵使伐尽南山之竹也难书尽。
今号召天下豪杰共举义旗,替天行道,诛杀此等逆贼。汉室虽倾,民心犹在,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文书合上卷册,缓缓抬头。
只见袁绍怒目圆睁,须发倒竖,面颊青筋暴起,死死瞪着自己。
锵啷!
长剑骤然出鞘,袁绍厉声咆哮:来人!拖出去斩了!
文书扑通跪地,连连叩首:主公明鉴!属下冤枉啊!
袁绍充耳不闻,仍在暴怒咆哮。
文书突然挺直腰背,厉声喝道:袁绍!你这祸国奸贼!
奸贼!
奸贼!
凄厉的咒骂声在大殿回荡。
群臣噤若寒蝉,无人敢抬头。
呼哧——
呼哧——
袁绍喘着粗气,切齿怒吼:王贼!我必取你首级!
冀州·邺城
袁绍高坐主位,将手中文章狠狠摔在案几上:这就是你们的文笔?毫无锋芒!不及逆贼檄文万一!
全部重,写!
阶下文人战战兢兢,垂首不语。
若论文采,当今天下又有哪家学子能胜过泰山书院?
那里汇聚的,尽是当世鸿儒。
(
他们所作之文,必比寻常儒生之作更为锋锐!
更何况......
这翰林院本就行此道,经验老到!
而他们这些人呢?
临危受命,能写成已属不易,还想胜过翰林院?简直异想天开!
此时许攸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主公,此文已是第五篇,若不速速审阅刊印,待朝闻天下之言深入人心,我等再反击,百姓恐难信服!”
袁绍长叹一声:“若公与在此,一篇文章便能骂得贼子无地自容!”
众人默然。
沮授不正是死于你手?
就连这些纸张,也是当初田丰派人囤积的!
可他们呢?
皆被你问斩!
如今想起他人之能,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