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神仙一(1/2)
1、老子:从传奇到真道
相传,楚地苦县曲仁里一户李姓人家,有过一桩奇闻:一位母亲怀胎整整七十二年。最后竟剖开左腋,诞下了一个白发如雪、满面皱纹的婴儿。这孩子生下来便会说话,指着屋外一棵李树说:“就以它作我的姓吧。”他就是世人所说的“老子”。
这便是关于老子降生的众多传说之一,如同古卷上的斑驳墨痕,难辨真伪。有人说他乃天地未开时的神灵精魄,有人说他母感流星而孕,甚至无父而生。更有甚者,说他历经了伏羲时的郁华子、黄帝时的广成子、尧舜时的务成子、尹寿子……身份变换如云卷云舒。这些传说绚烂迷离,却终究只是飘渺烟云。
若拨开神话的迷雾,史书与仙家秘典相互印证,倒能窥见几分真实的老子形容:他肤色黄白,眉目清朗,额头广阔,双耳垂肩;一双大眼,牙齿稀疏,方口厚唇。最奇特的是额上生着象征通达的纹理,日角月悬,鼻梁挺拔,耳有三孔,足底有神秘纹路,手掌天生带着奇异的纹理。他在周室做过守藏史,又在武王时担任柱下史。世人见他寿数绵长,历经数百年风云,只当他是洞悉天机的仙人。
孔子曾满怀敬意,千里迢迢,带着弟子子贡前去周都向老子问礼。老子先让子贡传话:“你那位名叫孔丘的老师,需跟随我三年,或许才可受教。”孔子闻言,毫不介怀,依旧谦恭拜见。老子目光如镜,看透他心中沟壑:“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先除去你那份骄矜之气,放下那些膨胀的欲念和野心吧,这些于你的大道,并无益处。”
后来孔子埋头苦读《易经》,老子偶然见到,便问:“读的什么书?”
“是《易经》,圣人也要研读的。”
老子淡然道:“圣人读自然可以。你读它,又求个什么真谛呢?”
孔子答得郑重:“其核心要义,在于仁义二字。”
老子轻轻摇头,言语如冷泉滴落深潭:“蚊虻叮咬肌肤,尚令人彻夜难眠。如今你所谓的仁义,其惨刻之状足以扰乱人心,混乱莫过于此!白鹤何须日日洗浴才白?乌鸦又岂需日日染墨才黑?天自高远,地自深厚,日月自放光明,星辰自有序列,草木亦安守本分,各居其所。”他目光投向远方,仿佛穿透了尘世的迷雾,“夫子若循自然之道而行,早已臻于至境,何必执着于标举仁义?这就像击鼓去追寻走失的羊啊。”最后,他喟然长叹,“夫子啊,你这是在搅乱人的本然天性。”
孔子默然,老子之语如无形之刃,剖开了他引以为豪的仁义藩篱,露出一片他从未深思过的浩渺天地。
多年后,老子见周室衰微如将倾大厦,便骑青牛西行,欲隐遁于流沙之外。函谷关的关令尹喜,夜观天象,见紫气浩荡东来,心知必有圣人过关。他洒扫道路,虔诚相候。老子至,尹喜执礼甚恭:“先生将隐,请务必为我着书,留下济世真言!”老子起初默然。尹喜竟以扣押同行商旅相胁。老子无奈叹息:“当年我与你前身同至西域,因路费不足,我画一道太玄真符抵押于你,才得以延存至今。你竟如此待我?我本打算到了安息国,以黄金偿还,你为何连这点时日也忍耐不得?”言毕,他命那商人张口向地——顷刻间,那道朱砂写就的太玄真符自地涌出,光洁如新,而那商人却瞬间化为一具枯骨!
尹喜目睹此景,惊骇跪倒,深知眼前乃是真神,连连叩首恳求老子复生商人,并愿代偿债务。老子将符咒投入枯骨,商人瞬间血肉重铸,复得生还。尹喜立刻奉上二百万钱,执弟子礼,恳求大道。老子见他心诚,遂于关前楼观,口述真言五千。尹喜退而恭录,这便是光照千古的《道德经》。尹喜遵行此道,竟也得证仙缘。
西汉时,窦太后笃信老子之言,文帝及窦氏外戚皆不得不潜心研读,深得其中三昧。文景之世,天下因此安谧,窦氏三代显赫荣宠。疏广、疏受父子,深味老子“功成身退”的天道,同日辞官归隐,散尽家财,惠泽乡里,传为美谈,正是对老子“和光同尘”智慧最好的脚注——他们入世时如光般明亮,退隐时同尘般悄然,内心却始终持守自然的真道。
老子其人,在神话与历史的交错中面目朦胧。然其真髓,早已沉淀于那五千真言,如清泉般流淌至今。他点化孔丘,警醒其仁义若异化为刻意的标榜,便如蚊虻扰人清梦;他度化尹喜,昭示大道无形,强求不得,执着于表象只会错失真意。
当疏广父子散尽千金、飘然归去的身影消融于夕阳古道,当《道德经》的余韵千年不息,我们终于领悟:老子留下的,岂止是传奇?那是看破“鹄白乌黑,天高地厚”后的坦然,是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通透。在这喧嚣的尘世行路,真正的智慧,或许就是守护内心那一片不受侵扰的“自高”、“自厚”、“自照”与“自列”——如草木固守其区,循四时荣枯,无声,却自有万钧之力。
2、东王公:云海之上的秩序之源
在浩渺的东方极远之地,超越荒芜的大野深处,有一座青玉为壁的宏伟宫室。这里的主人,是那开天辟地之初,青阳纯和之气凝聚而成的存在。他头戴象征天、地、人三才之冠,身披流转九色云霞的华服,世人尊称其为“东王父”、“东王公”,更有那无上尊号——“玉皇君”。
他的居所,是云霞的国度。紫云如华盖垂拱,青云为巍峨城池。仙童肃立侍奉,玉女素手散香,芬芳弥漫琼宇。环绕他的真仙僚属、天官神将,数目巨亿,各司其职。他们恭敬朝奉,翼翼护卫,秩序森严。三界十方之内,但凡男女得道飞升者,其名籍最终都归属这位至尊统辖,仙阶品秩,皆由他定。
汉初天下初定,市井坊间,忽有奇异小儿传唱歌谣:“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童声清脆,反复吟唱。路人闻之,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只觉玄妙难测。唯有一人,博浪沙椎秦的张良张子房,闻此歌谣,神色顿肃。他整理衣冠,向着虚空郑重再拜。众人惊问其故,子房目光深邃,答道:“此乃东王公座下玉童所传仙谕!它昭示世人,欲登仙途,入天门后,必要先揖拜西极金母,再拜谒东极木公——此乃飞升天界的无上仪轨!”
这位东极至尊,并非独居孤高。每年,那统御西极、司掌阴灵之气的尊神——九灵金母(西王母),必会亲临这青玉仙宫两次。两位至高无上的神明相会,并非仅为叙旧。他们共同执掌那浩渺无边的仙籍玉册,校核三界十方男女真仙的功行德业,严谨地厘定其仙阶品位的高低升降。每一次的校定,都维系着这方超越尘世的无边宇宙,那至深至广的秩序与平衡。
昔年懵懂传唱的青裙天门之谣,经子房点破,已成飞升的秘钥。它昭示的,是那云海之上不可逾越的仪轨,是东王公与西王母共同执掌的天地法则。
我们仰望星空时,可曾想过那深邃背后,亦有森严的秩序?东王公的云城,西王母的瑶池,并非仅仅是瑰丽的想象。它们是先民对宇宙运行那宏大、精确、不容僭越之法则的敬畏投射。男女登仙,名籍所隶;仙阶品秩,岁岁校定——这恢弘的秩序感,如无形天网,笼罩万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