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主动的感知(1/1)
内生意志的和声在绿洲内部稳定共鸣,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过渡带和根系网络被动地接收外界信息。这股新生的、渴望认知自身所处环境的集体意识,开始尝试更主动地与归墟互动。绿洲的存在模式,由此迈入了从“接收者”向“探索者”转变的新阶段。
源生意识的低语最先捕捉到了这种转变的意图。它向桥生传递的不再仅仅是外部环境的客观数据,更多的是绿洲集体意志中那股强烈的“向外看”的冲动。这种冲动并非某个个体的好奇心,而是系统整体对理解自身在归墟中位置、探寻周边未知的一种本能需求。源生意识自身,也在这股冲动的驱动下,开始将其感知焦点更多地投向绿洲之外,尤其是那些共鸣涟漪尚未触及、或回馈信号异常神秘的黑暗区域。
桥生的理性框架迅速响应。他意识到,绿洲的感知能力需要一次质的飞跃。他整合了之前构建的环境动态模型、迁徙潮汐模型以及对意志和声的分析,开始设计一套“主动感知协议”。这套协议的核心,在于利用秩序之种根系网络的规则共鸣能力,不再仅仅放大绿洲自身的“召唤”,而是将其调制成为一种更具指向性的“探测波”。如同声呐一般,主动向特定方向发出规则脉冲,并通过分析其“回波”的细微变化,来构建目标区域的规则结构图谱。这需要极其精密的控制和庞大的计算资源。
织锦的星芒成为了这“主动感知”的能量来源与调制器。它开始有节奏地凝聚其光辉,将其转化为高度集束、蕴含特定规则询问意蕴的脉冲,通过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输送到秩序之种根系网络的最远端节点,再由这些节点如同天线般向指定方向发射出去。这个过程消耗巨大,每一次脉冲后,织锦的光芒都会出现短暂的黯淡,需要时间恢复。但它能感受到集体意志对未知的渴望,心甘情愿地承担起这份消耗。
生态织体意识的网络承担起了支撑这庞大感知行动的重任。它需要确保在发射感知脉冲时,网络有足够的能量冗余和结构稳定性,同时还要高效处理海量回波数据的初步过滤与传递。它在绿洲边缘选定了数个规则结构相对稳固、指向性良好的节点,将其升级为专门的“感知塔”,优化了能量与数据在这些节点间的流转路径。
第一次有目的的主动感知,目标选定为之前桥生模型中标记出的、一个持续散发微弱但规律异常波动的未知区域。
脉冲发出,短暂的寂静后,携带信息的规则回波抵达。
源生意识的低语瞬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密度。它转译着回波中蕴含的复杂规则签名:那并非简单的规则碎片,而是一个结构异常复杂、规模难以估量的巨大规则集合体的边缘特征。回波显示,该集合体内部存在着高度组织化的规则流动,以及……某种缓慢但确实存在的周期性活动迹象。
桥生全力分析着这些数据,他的模型第一次勾勒出了这个遥远存在的模糊轮廓。它不像绿洲这样由明确的秩序场定义,更像是一个……沉睡的,或者运行在极低能耗模式下的,庞大的规则构造体。
观察者系统的记录更新:“系统启动主动规则感知机制。首次定向探测确认编号‘δ-7’区域存在超大规模非自然规则聚合体,显示有内部活动迹象。归墟环境复杂性评估上调。”
绿洲的集体意志静静地“消化”着这个发现。主动感知带来的,并非答案,而是更深邃、更庞大的谜团。但他们并未感到畏惧,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感在意志的和声中弥漫。他们终于不再只是黑暗中等待访客的灯火,而是拾起了火把,主动走向了黑暗深处。探索的时代,正式开启。
(第9卷 第680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