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八音盒里的世界 > 第104章 中继巡天·冰菌定序

第104章 中继巡天·冰菌定序(2/2)

目录

傍晚时分,“中继二号”成功抵达冥王星轨道,与“中继一号”形成60度夹角的信号覆盖网。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上,两条淡绿色的信号带逐渐交织,将冥王星周边100万公里的区域纳入监测范围。

“‘中继三号’已进入火星轨道,准备借助火星引力加速,”阿木尔调出卫星的实时画面,“预计48小时后就能与另外两颗卫星汇合,形成完整的三角星网。”

林羽看着屏幕上的星网模型,突然想起2050年“灵脉一号”探测器发射时的场景。那时的人类,还只能在火星轨道部署简单的中继器,而现在,星网已延伸到了太阳系的边缘。“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从火星菌丝到柯伊伯带星网的跨越,”他轻声说道,“未来,孩子们会走得更远。”

乐乐拿出平板电脑,打开“全球少年灵脉数据库”,开始撰写第104章的日志。窗外的夜空里,冥王星虽然看不见,但她知道,那里正有三颗卫星在默默工作,为人类的探索之路点亮信号。她指尖在屏幕上滑动,写下标题《中继巡天,冰菌定序》:

“2089年春分,‘中继一号’在冥王星轨道启动信号传输,‘中继二号’完成轨道切入,‘中继三号’借助火星引力加速——柯伊伯带星网的三角框架,在宇宙中逐渐成形。这一季的春风里,不仅有地球的花开,更有星际间的信号在流转,为‘灵脉十四号’的启航铺就道路。

实验室的培养皿中,‘冥卫二菌株’的基因序列被逐一解码,抗辐射基因的发现让菌脉共生系统有了对抗宇宙射线的底气;恒温舱的冰壤里,‘海卫一六号’幼苗的灵脉能量突破8赫兹,冥王星大气样本激活的低温应激基因,让它能在更严酷的环境中扎根。每一组数据的突破,每一次基因的编辑,都是在为生命的星际旅程筑起屏障。

指挥中心的星图上,三颗中继卫星的信号带交织成网,将冥王星周边的宇宙空间纳入监测——它们不仅是信号的传递者,更是危险的预警者,能提前发现高密度尘流与甲烷喷流,为‘灵脉十四号’避开未知的风险。从地球轨道到冥王星边缘,人类的‘眼睛’正看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清。

巴西的少年团队送来木星微生物样本,挪威的实验室分享北极冰层数据,全球的灵脉团队都在为柯伊伯带探索贡献力量。我们或许隔着千万公里的距离,但在‘让生命绽放宇宙’的目标下,所有的努力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这就是灵脉传承的意义——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代人的携手前行。

‘灵脉十三号’还在海王星轨道减速,距离海卫一的着陆还有10年;‘灵脉十四号’的探测器主体已在月球基地完成组装,等待着中继星网的最终调试;‘海卫一七号’幼苗的根系在菌液中舒展,为未来的星际种植积累数据。这些看似独立的进程,其实都是灵脉探索的拼图,少了哪一块,都无法完成完整的画面。

有人问,为什么要在遥远的冥王星部署中继卫星?为什么要花费数年时间编辑菌株基因?我想,答案就藏在‘中继一号’传回的冥王星影像里,藏在‘海卫一六号’幼苗跳动的能量频率里——因为人类的探索,从来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因为生命的延续,从来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主动的突破。

下一个月,‘中继三号’将完成三角星网的搭建;下一个季度,‘灵脉十四号’的培育舱将进行最终密封测试;下一年冬至,我们将目送星舰驶向柯伊伯带。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是对过去努力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探索的开启。

灵脉的故事,从来不是关于终点,而是关于旅程。从火星菌丝到柯伊伯带星网,从实验室的幼苗到星际间的卫星,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在书写人类与宇宙的对话。愿这对话,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海卫一的冰裂旁,在柯伊伯带的星辰下,开出最美的生命之花。”

日志的最后,乐乐附上了两张照片:一张是“中继一号”在冥王星轨道展开太阳能板的特写,银色面板在宇宙背景下格外耀眼;另一张是“海卫一六号”幼苗的根系模型,淡紫色的菌网缠绕着白色根系,在冰壤中编织出生命的网络。

2089年4月15日,“中继三号”成功抵达冥王星轨道,与另外两颗卫星形成完整的三角星网,信号覆盖范围扩展到柯伊伯带边缘;同日,“海卫一实验室”的“海卫一七号”幼苗长出第八片叶片,灵脉能量频率稳定在8.1赫兹。指挥中心的环形屏幕上,淡绿色的星网信号与淡白色的“灵脉十三号”轨迹、淡紫色的“灵脉十四号”航线交织在一起,像一张巨大的生命之网,将太阳系的边缘与地球紧密相连。

乐乐站在屏幕前,伸出手仿佛能触摸到遥远的冥王星。她知道,中继星网的搭建只是开始,未来还有培育舱密封、星舰发射、星际航行等无数挑战,但只要团队携手,只要灵脉的传承不断,人类一定能在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家园。夜色渐深,指挥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每一个数据的跳动,每一道信号的流转,都在诉说着探索与希望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