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中继巡天·冰菌定序(1/2)
第104章:中继巡天·冰菌定序
2089年春分,冥王星轨道附近的宇宙空间里,淡绿色的“中继一号”卫星正缓缓展开太阳能板。银色的面板在恒星光芒下泛着金属光泽,随着卫星自转逐渐调整角度,将第一组信号传回地球指挥中心——屏幕上瞬间跳出“信号强度99%,延迟0.8秒”的绿色字样,标志着柯伊伯带星网的第一颗“眼睛”正式启动。
指挥中心内,乐乐盯着全息星图上闪烁的绿色光点,指尖在“中继一号”的参数面板上滑动。“确认卫星的‘尘埃预警系统’是否正常,”她对着通讯器说道,声音透过加密频道传至月球测控站,“冥王星周边的星际尘埃密度是地球轨道的30倍,必须确保能提前12小时预警高密度尘流。”
阿木尔坐在导航控制台前,手指在星图上标注出三条淡蓝色航线——这是未来“中继二号”“中继三号”的部署轨迹。“‘中继二号’已从月球基地出发,预计72小时后抵达预定轨道,”他调出卫星的推进系统数据,显示甲烷燃料剩余92%,“我们优化了轨道切入角度,能借助冥王星的引力节省15%的燃料,为后续的信号中继预留更多能源。”
此时,古丽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操作屏旁,她身后的生物实验室里,数十个培养皿整齐排列,淡褐色的菌液中漂浮着细微的荧光颗粒。“‘冥卫二菌株’的基因测序完成了!”古丽举起一份电子报告,屏幕上的基因图谱显示出23对关键碱基序列,“我们发现其中一段‘抗辐射基因’,能在宇宙射线照射下保持dNA稳定——这对‘灵脉十四号’的菌脉系统太重要了!”
乐乐立刻让助手调取基因数据,与“三生菌”的序列进行比对。屏幕上,两条螺旋状的基因链逐渐重叠,在第1745个碱基位置形成完美匹配。“可以启动‘基因编辑’程序了,”她对古丽说,“把这段抗辐射基因植入三生菌的基因组,确保两种菌株在星际航行中能持续共生。”
小宇抱着一台便携式检测仪跑过来,脸上还沾着淡淡的荧光染料。“‘海卫一六号’幼苗的灵脉能量频率突破8赫兹了!”他将检测仪屏幕转向众人,跳动的蓝色数值旁标注着“冰壤适应性100%”,“我们在冰壤中加入了‘中继一号’传回的冥王星大气样本,没想到幼苗的根系生长速度提高了4%!”
林羽拄着拐杖走到屏幕前,目光落在“海卫一六号”的根系三维模型上。淡紫色的菌网像血管一样缠绕在根系周围,将冰壤中的氮元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叶片。“冥王星大气中的甲烷成分,可能激活了幼苗的‘低温应激基因’,”他指着模型上发光的根系末梢,“这种基因表达能让细胞壁的抗冻性再提升10%,未来在柯伊伯带的超低温环境中,幼苗存活概率会更高。”
当天下午,指挥中心收到“中继一号”传回的首张冥王星高清影像——淡蓝色的星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氮冰,南极区域的“心形平原”在恒星光芒下格外清晰,平原边缘的冰裂中,泛着淡红色的甲烷喷流直冲天际。
“这道喷流的速度达到每秒800米,”负责数据分析的研究员指着影像中的红色光带,“如果‘灵脉十四号’未来从这里掠过,需要提前调整轨道高度,避免被喷流中的冰颗粒撞击。”
阿木尔立刻在星图上标注出危险区域,将轨道调整参数传输至“中继一号”的导航系统。“卫星会持续监测喷流活动,每小时传回一次数据,”他说道,“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建立‘喷流预测模型’,为‘灵脉十四号’规划最安全的航线。”
与此同时,“海卫一实验室”内,古丽正带领团队进行“菌脉共生系统”的最后测试。恒温舱里,“海卫一七号”幼苗的根系浸泡在含有编辑后三生菌的营养液中,叶片上的荧光传感器实时监测着能量传输效率。
“菌脉素的分泌量比之前提高了6%,”古丽看着监测屏上的曲线,“就算模拟宇宙射线照射,菌株的代谢效率也只下降了1.2%——抗辐射基因完全发挥作用了!”她从保温箱里拿出一管淡绿色的菌液,“这是为‘灵脉十四号’准备的‘菌脉储备液’,每毫升含有1000万个活性菌株,足够支撑焰果种子从休眠到发芽的全过程。”
乐乐走进实验室时,正好看到小宇在给“海卫一六号”幼苗测量叶片长度。18厘米的淡白色叶片上,泛着淡淡的青色光泽,叶脉中流动的能量粒子在冷光下形成细小的光带。“巴西少年实验室的木星微生物样本测试得怎么样了?”乐乐问道,想起上个月收到的那份充满期待的邮件。
“兼容性测试完成了!”小宇兴奋地拿出报告,“这种微生物能在-240c的环境下分解二氧化碳,与我们的氧气循环系统完全兼容——我们计划在‘灵脉十四号’的培育舱里预留一个小型培养模块,作为备用氧气来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