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八音盒里的世界 > 第73章 脉泽未来·薪火永传

第73章 脉泽未来·薪火永传(1/2)

目录

第73章:脉泽未来·薪火永传

2027年的冬雪还未完全消融,灵脉教育基地的“希望之树”已抽出新绿。林羽站在全球灵脉指挥中心的落地窗前,看着基地里穿梭的青少年科考队——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马甲,手里拿着便携监测仪,正跟着科研人员记录园区内鸟类的活动轨迹。便携式水晶球碎片在他掌心泛起温润的绿光,灵气纯度稳定在56%,能量波动与窗外的绿意遥相呼应,这是2027年开篇最让人安心的“灵脉脉动”。

“三江源的监测数据刚更新,藏羚羊迁徙种群的幼崽存活率达到了78%,创近十年新高。”苏瑶拿着平板走进指挥中心,屏幕上的迁徙路线图里,红色的轨迹线沿着灵脉走廊完整铺开,没有一处断裂,“卓玛站长说,牧民巡查队在迁徙通道旁发现了3个新的藏原羚繁殖点,连往年很少出现的黑颈鹤,今年也在星宿海筑了6个巢——灵脉能量的持续滋养,让高原生态链越来越完整了。”她调出一组对比图,左侧是2025年沙化严重的草场,右侧是如今牧草丰美的湿地,“更惊喜的是,澜沧江下游的老挝监测站传来消息,亚洲象群已经顺利抵达泰国境内的雨林,沿途没有发生一起与人类的冲突,这是跨境灵脉走廊贯通后,首次实现‘零冲突迁徙’。”

阿哲正坐在控制台前调试“灵脉AI预警系统”,屏幕上的三维地球模型中,绿色的灵脉光网覆盖了85%的核心生态区,红色的风险预警点比去年减少了62%。“系统刚捕捉到亚马逊雨林的一处灵脉能量异常波动,结合卫星影像和当地志愿者的实时反馈,排除了非法伐木——是暴雨导致的土壤松动,暂时影响了植被的灵脉传导。”他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应急方案,“已经通知当地环保组织,用我们之前研发的‘灵脉固土毯’进行加固,这种毯子能吸收灵脉能量,加速植物根系生长,一周内就能稳定土壤。”阿哲转动模型,将视角对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漠绿洲的沙棘林也传来好消息,第二批种植的胡杨已经长到3米高,林下出现了自然生长的草本植物,初步形成了‘乔木-灌木-草本’的三层植被结构,这意味着绿洲生态已经具备自主循环的能力。”

“林叔叔!你看我们记录的斑鸠巢穴!”乐乐的声音从指挥中心门口传来,她带着三个来自云南普洱的少年,手里捧着笔记本跑了进来。笔记本上画着详细的巢穴位置图,旁边标注着“2027年3月12日,灵脉教育基地,斑鸠巢穴1号,3枚蛋”,还有用彩笔涂画的亲鸟喂食场景。“这是我们跟着张老师学的‘灵脉观测法’,不仅要记位置,还要看巢穴周围的植被长势——张老师说,植被的灵脉能量足,鸟类繁殖成功率才高。”乐乐指着笔记本上的能量值记录,“你看,这个巢穴旁边的樟树灵脉能量是4.2赫兹,比园区其他地方的樟树高0.8赫兹,所以斑鸠才选在这里筑巢!”

来自普洱的少年岩温接过话茬,眼里满是兴奋:“我们村的茶园旁边也种了很多樟树,去年亚洲象来的时候,就在樟树林里休息,没碰茶园里的茶树——我爸爸说,这就是灵脉缓冲带的作用!这次来基地,我要学好监测技术,回去帮爸爸记录象群的活动轨迹。”另一个少年玉罕则拿出手机,展示自己拍的雨林照片:“这是我们村后面的灵脉走廊,去年种的竹子已经长得很高了,里面有很多竹鼠和鸟类,我还看到过穿山甲!”

林羽接过孩子们的笔记本,仔细翻看着每一页记录,指尖划过稚嫩却认真的字迹,心中满是欣慰。三年前第一次带乐乐去南极时,她还只是个会跟在身后问“为什么”的小丫头,如今已经能带着同龄人开展观测;而像岩温、玉罕这样来自生态区的孩子,正把灵脉保护的种子带回自己的家乡——这就是“薪火相传”最真实的模样。

当天下午,林羽团队带着青少年科考队前往位于基地东侧的“灵脉物种保育园”。保育园里,几株云南蓝果树的幼苗正沐浴在灵脉能量灯下,叶片舒展,长势喜人。“这是去年从横断山区移栽来的幼苗,当时只有30厘米高,现在已经长到1米了。”保育园负责人赵研究员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叶片,“灵脉能量灯能模拟雨林中的灵脉波动,促进幼苗的基因修复,以前这种濒危植物的幼苗存活率只有30%,现在能达到85%——下个月,我们会把其中10株移栽回横断山区的原生环境,让它们在自然灵脉中生长。”

乐乐和岩温、玉罕围在幼苗旁,手里拿着便携监测仪,认真记录着叶片的长度和灵脉能量值。“赵爷爷,为什么有的幼苗叶子是深绿色,有的是浅绿色呀?”玉罕好奇地问。赵研究员笑着解释:“深绿色的叶片灵脉能量更足,光合作用效率高;浅绿色的还在适应阶段,等再过两周,它们的颜色就会慢慢变深。你们看,监测仪上的能量值是不是不一样?这就是植物在‘告诉’我们,它的生长状态。”

在保育园的动物区,一只成年的中华秋沙鸭正带着5只幼鸭在人工溪流里游动。“这只母鸭是2026年救助的,当时翅膀受了伤,无法迁徙。”饲养员王姐指着溪流旁的监测设备,“我们用灵脉能量帮它修复了翅膀,去年秋天它成功跟着迁徙群飞走了,今年春天居然带着幼鸭回来了——这说明它把这里当成了‘安全屋’,灵脉区域的安全感,让野生动物越来越愿意亲近人类。”

乐乐看着溪水里嬉戏的秋沙鸭,突然想起在南极看到的帝企鹅。“王姐,秋沙鸭和南极的企鹅一样,都需要干净的水和安全的栖息地对不对?”她问道。王姐点点头:“对呀,不管是在南极还是在我们这里,野生动物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只要我们给它们创造合适的环境,用灵脉能量守护好它们的家园,它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我们,比如这只秋沙鸭,它带回来的幼鸭,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肯定。”

2027年的夏天,灵脉教育基地迎来了“首届青少年灵脉科考夏令营”,来自全球23个国家的120名青少年齐聚这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科考活动。开营仪式上,林羽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充满朝气的脸庞,想起了三年前启动“全球脉和”计划时的场景——那时的他们,还在为北极的白鲸、南极的企鹅担忧,而现在,这些孩子正带着对自然的热爱,接过灵脉守护的接力棒。

“灵脉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民族的,它是属于所有生命的‘地球血脉’。”林羽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整个广场,“你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守护这颗蓝色星球。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你们会跟着科研人员去三江源监测藏羚羊,去青岛的海洋基地培育珊瑚,去西双版纳的雨林追踪亚洲象,我希望你们能把在这里学到的知识、感受到的热爱,带回自己的家乡,让更多人加入灵脉守护的行列。”

夏令营的第一站是三江源。当青少年科考队的车队抵达监测站时,卓玛站长带着牧民巡查队早已等候在门口。“欢迎你们,年轻的守护者!”卓玛笑着递给每个孩子一条哈达,“今天我们要去迁徙通道旁的草场,记录藏原羚的活动情况,还能看到黑颈鹤——不过要记住,我们要保持距离,不能打扰它们的生活。”

乐乐和岩温、玉罕分到了一组,他们跟着卓玛走进草场。远处的藏原羚正在悠闲地吃草,看到有人靠近,只是抬头看了一眼,又继续低头啃食。“以前藏原羚很怕人,看到我们就会跑。”卓玛解释道,“现在它们知道,我们是来保护它们的,所以不再害怕——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信任’,而灵脉能量,就是维系这份信任的纽带。”

乐乐拿着便携监测仪,小心翼翼地靠近藏原羚活动的区域,记录着周围植被的灵脉能量值。“岩温,你看这里的牧草能量值是4.5赫兹,比刚才我们在路边测的高0.3赫兹,难怪藏原羚都喜欢在这里吃草。”她指着监测仪上的数据说。岩温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我们村的茶园旁边,竹子的能量值也很高,亚洲象每次来都会吃那里的竹子——原来动物都能‘感知’到灵脉能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