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136章 【齐纪二】

第136章 【齐纪二】(2/2)

目录

八月乙亥日,北魏赐给尚书省五等爵位以上官员红色礼服、玉佩、大小绶带。

九月辛卯日,北魏修建明堂(祭祀礼仪建筑)、辟雍(太学)。

冬季十一月,北魏议定地方官员按管辖户口数量发放俸禄。

十二月,柔然侵犯北魏边境。

这一年,北魏将中书学改称为国子学。重新划分州郡,共设三十八州,二十五州在黄河以南,十三州在黄河以北。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五年(丁卯年,公元 487 年)

春季正月丁亥日初一,北魏主下诏制定乐律乐章,不是雅乐的全部废除。

戊子日,齐朝任命豫章王萧嶷为大司马,章陵王萧子良为司徒,临川王萧映、卫将军王俭、中军将军王敬则都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萧子良上奏请求任命记室范云为郡守,武帝说:“听说范云常自我炫耀,朕不再追究他的罪责,应当宽恕他,让他去边远地区任职。” 萧子良说:“不是这样。范云时常规劝我,劝谏的书信都还在。” 于是取出书信上奏,共一百多封,言辞都恳切直率。武帝叹息,对萧子良说:“没想到范云能这样;正要让他辅佐你,怎能让他外任郡守!”

文惠太子萧长懋曾到东田观看收获,回头对众宾客说:“收割这些庄稼也真值得一看。” 众人都附和,只有范云说:“春、夏、秋三季的农事,实在是长期的辛劳。希望殿下了解耕种的艰难,不要追求一时的安逸享乐。”

流民桓天生自称是桓玄的同族,与雍州、司州的蛮族互相煽动,占据南阳旧城,向北魏请求援兵,准备入侵齐朝。丁酉日,齐朝下诏授予丹阳尹萧景先符节,统领步兵骑兵,直赴义阳,司州各路军队都受他指挥;又授予护军将军陈显达符节,率领征虏将军戴僧静等人的水军前往宛城、叶县,雍州、司州各路军队都受陈显达指挥,讨伐桓天生。

北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先后侍奉五位皇帝,在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任职,五十多年,从未受过谴责;冯太后和北魏主都很敬重他,常命宫中黄门苏兴寿搀扶侍奉。高允仁爱宽厚、简朴沉静,虽身居高位,性情却如同贫寒士人;手不释卷,日夜研读,教导他人向善,温和耐心不知疲倦;重视亲情、念及旧友,对谁都不遗弃。显祖(拓跋弘)平定青州、徐州时,将两地豪门望族都迁到代郡,这些人大多是高允的姻亲,流离失所、饥寒交迫;高允倾尽家产赈济,让他们都有安身之处,又根据他们的才能品行,向朝廷推荐。有人因这些人是新归附的而质疑,高允说:“任用贤能,不分新旧!如果真有才干,怎能因归附时间短而压制他们!” 高允一向无病,到这时稍有不适,仍起居如常,几天后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丧葬馈赠十分丰厚;北魏建国以来,无论生前死后获得赏赐的官员,都没有比得上他的。

桓天生带领北魏军队一万多人抵达沘阳,陈显达派戴僧静等人在深桥迎战,大败北魏军,杀死、俘获上万人。桓天生退守沘阳,戴僧静围攻,未能攻克,撤军返回。流民胡丘生在悬瓠起兵响应齐朝,北魏军队击败他,胡丘生逃奔齐朝。桓天生又带领北魏军队侵犯舞阴,舞阴戍主殷公愍抵抗,击败北魏军,杀死桓天生的副将张麒麟,桓天生受伤逃走。

三月丁未日,齐朝任命陈显达为雍州刺史。陈显达进军占据舞阳城。

夏季五月壬辰日,北魏主前往灵泉池。

癸巳日,北魏南平王拓跋浑去世。

甲午日,北魏主返回平城。下诏规定,皇家七庙的子孙以及外戚中服缌麻丧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指远亲)以上的亲属,一律免除赋税徭役。

北魏南部尚书公孙邃、上谷公张儵率领部众与桓天生再次侵犯舞阴,殷公愍击败他们;桓天生逃回荒野。公孙邃是公孙表的孙子。

北魏春夏两季大旱,代郡地区尤其严重;加上牛瘟,百姓饿死很多。六月癸未日,北魏主下诏让朝廷内外大臣畅所欲言,不必隐瞒。齐州刺史韩麒麟上奏表说:“古代圣明君主,储备九年的粮食;到了中古时期,也重视粮食储备,缴纳粮食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同享爵位,努力种田的人与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同受赏赐。现在京城百姓,不种田的人很多,游手好闲的人占了三分之二。自从天下太平已久,连年丰收,百姓竞相炫耀,于是形成奢侈风气。富贵人家,奴婢穿着华丽衣服;工商之家,仆役吃着珍馐美味;而农夫连糟糠都吃不饱,养蚕妇女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因此种田的人日益减少,田地荒芜;仓库里的粮食布帛耗尽,集市上的珍宝货物充盈;百姓家中衣食匮乏,道路上华丽服饰随处可见。饥寒的根源,其实就在这里。臣认为所有珍奇奢侈品都应禁止,婚丧礼仪都应制定标准;鼓励农耕养蚕,严格实行赏罚。几年之内,必定会粮食充足。往年核查户籍,赋税较轻。臣管辖的齐州,缴纳的租粟仅够支付官员俸禄,几乎没有存入粮仓,虽然对百姓有利,却不能长久。如果发生战事,或遭遇天灾,恐怕没有办法供给。可减少绢布征收,增加粮食租税;丰收年份多储备,歉收年份拿出赈济。这就是把百姓的粮食寄存在官府,官府有储备,百姓就不会有荒年了。”

秋季七月己丑日,北魏主下诏让有关部门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允许百姓出关寻找食物。派遣使者登记户籍,分别安排留下或迁徙,沿途供给粮食,所到之处由三长负责赡养。

柔然伏名敦可汗残暴,大臣侯医垔石洛候多次劝谏阻止,还劝他与北魏和亲。伏名敦可汗发怒,将侯医垔石洛候灭族,从此部众离心离德。八月,柔然侵犯北魏边境,北魏任命尚书陆睿为都督,进攻柔然,大败柔然军。陆睿是陆丽的儿子。

起初,高车部落首领阿伏至罗有十几万部众,隶属于柔然。伏名敦可汗侵犯北魏时,阿伏至罗劝谏,伏名敦不听。阿伏至罗发怒,与堂弟穷奇率领部众向西逃走,抵达车师前部西北,自立为王。部众称他为 “候娄匐勒”,汉语意为 “天子”;称穷奇为 “候倍”,汉语意为 “太子”。两人关系十分和睦,分别统领部众,阿伏至罗居北,穷奇居南。伏名敦可汗追击他们,多次被阿伏至罗击败,于是率领部众向东迁徙。

九月辛未日,北魏主下诏停止工部(起部)没有益处的工程,放出宫中不从事纺织的宫女。冬季十月丁未日,又下诏撤销尚方(掌管宫廷器物制造)中负责织锦绣、绫罗的工匠;百姓若想织造,听任自由,不加禁止。当时,北魏长期无战事,国库充盈。北魏主下诏拿出宫廷府库中十分之八的衣服珍宝、太官的各种器物、太仆的车马用具、内库的弓箭刀铃,以及外府中不供国家使用的衣物、丝织品、丝绵,将其中大部分分赏给百官,下至工匠、商人、奴仆,包括六镇的边防士兵,京城附近的鳏夫、寡妇、孤儿、独老、穷人、残疾人,都有不同的赏赐。

北魏秘书令高佑、秘书丞李彪上奏请求将《国书》(北魏国史)从编年体改为纪、传、表、志体,北魏主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高佑是高允的堂弟。十二月,下诏命李彪与着作朗崔光修改撰写《国书》。崔光是崔道固的侄孙。

北魏主问高佑:“怎样才能制止盗贼?” 高佑回答:“过去宋均推行德政,猛虎渡过黄河离开;卓茂实行教化,蝗虫不入其境。何况盗贼是人,如果地方官任用得当,治理教化有方,制止盗贼很容易。” 高佑又上奏说:“现在的选拔制度,不看治理才能的优劣,只看任职年限和功劳多少,这不能说是人尽其才。应废除这种注重年限功劳的浅陋标准,只凭才能选拔,这样官员队伍才能清明。此外,功勋旧臣,虽然任职时间长、功劳可嘉,但没有治理百姓才能的,可给予爵位赏赐,不应任命为地方长官,这就是所谓‘君主可把财物赏赐给亲信,却不能把官职授予亲信’。” 北魏主认为他说得对。

高佑出任西兖州刺史,镇守滑台。他认为郡、国虽然设有学校,县、党也应该有学校,于是下令各县设立讲学(县一级学校),各党设立小学(党一级学校)。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六年(戊辰年,公元 488 年)

春季正月乙未日,北魏下诏:“犯死刑的人,如果父母、祖父母年老,再没有成年子孙,身边也没有服丧一年的亲属(期亲),要详细呈报情况。”

起初,皇子右卫将军萧子响过继给豫章王萧嶷;后来萧嶷有了亲生儿子,就上奏请求留下萧子响作为自己的世子。萧子响每次入朝,因车马服饰与其他亲王不同,常常用拳头击打车厢壁。武帝听说后,下诏让他的车马服饰与其他皇子一致。于是有关部门上奏,认为萧子响应回归本宗(恢复皇子身份)。三月己亥日,武帝立萧子响为巴东王。

角城戍将张蒲,趁大雾乘船进入清水流域砍柴,暗中接纳北魏士兵。戍主皇甫仲贤察觉后,率领部众在城门内抵抗,勉强击退北魏兵。此时北魏三千多名步兵骑兵已抵达壕沟外,淮阴军主王僧庆等人领兵救援,北魏军队才撤退。

夏季四月,桓天生再次带领北魏军队占据隔城,齐武帝下诏命游击将军下邳人曹虎统领各路军队讨伐他。辅国将军朱公恩领兵设伏,遇到桓天生的巡逻部队,交战并击败他们,于是进军包围隔城。桓天生带领一万多名北魏步兵骑兵前来迎战,曹虎奋勇出击,大败北魏军,俘获、斩杀两千多人。第二天,攻克隔城,杀死北魏襄城太守帛乌祝,又俘获、斩杀两千多人。桓天生放弃平氏城逃走。

陈显达侵犯北魏;甲寅日,北魏派遣豫州刺史拓跋斤领兵抵抗。

甲子日,北魏实行大赦。

乙丑日,北魏主前往灵泉池;丁卯日,前往方山;己巳日,返回皇宫。

北魏在醴阳筑城,陈显达攻克该城,进而进攻沘阳。沘阳城中将士都想出战,镇将韦珍说:“敌军刚到,士气旺盛,不能与他们硬拼,暂且一起坚守,等他们全力进攻疲惫后,再反击。” 于是据城抵抗,十二天后,韦珍趁夜打开城门突袭,陈显达撤军返回。

五月甲午日,齐朝任命宕昌王梁弥承为河、凉二州刺史。

秋季七月己丑日,北魏主前往灵泉池,随后前往方山;己亥日,返回皇宫。

九月壬寅日,齐武帝前往琅邪城检阅军队。

癸卯日,北魏淮南靖王拓跋佗去世。当时北魏主正在祭祀宗庙,刚献上祭品,听到消息后,停止祭祀,亲自前往拓跋佗家中哀悼痛哭。

冬季十月庚申日,立冬,齐武帝首次亲临太极殿宣读按季节制定的政令(时令)。

闰十月辛酉日,齐朝任命尚书仆射王奂为领军将军。

辛未日,北魏主前往灵泉池;癸酉日,返回皇宫。

十二月,柔然伊吾戍主高羔子率领三千部众献城归附北魏。

齐武帝因朝廷内外粮食布帛价格极低,采纳尚书右丞江夏人李珪之的建议,拿出皇宫府库的五千万钱以及各州的钱款,都用来收购粮食布帛。

西陵戍主杜元懿上奏建议:“吴兴郡今年没有收成,会稽郡丰收,商人往来比往年多一倍。西陵牛埭(用牛拉船过坝的税卡)的税收,官府规定每天三千五百钱;依我看,每天可以增加一倍。连同浦阳南北津、柳浦的四个税卡,请求让我负责管理一年,除常规税收外,还能多收四百多万钱。西陵戍之前的税收检查,不会妨碍戍守事务;其余三个税卡,我会自行安排亲信管理。”

武帝把这件事交给会稽郡处理,会稽行事吴郡人顾宪之议论说:“当初设立牛埭,不是为了强迫征税,而是因为江中风浪凶险,为了应急、方便百姓出行和货物运输。后来管理税卡的人不明白本意,各自追求功绩,有的禁止其他通道,有的对空船航行也征税。吴兴郡连年歉收,今年尤其严重,百姓离开吴兴前往会稽,是因为会稽丰收,而吴兴田地因饥荒荒芜。税卡官员按规定收税,不肯减免,旧规定的减免政策还没商议落实,却要在常规之外加倍征税,用什么办法实现呢!皇上慈爱体恤百姓,打开粮仓赈济、免除赋税;而杜元懿却趁灾牟利,加重百姓困苦,做人没有仁爱之心,古今都痛恨这种人!如果实际情况与他所说不符,他担心被谴责,定会用各种手段侵害百姓,给朝廷招来怨恨。杜元懿本性苛刻,过去的行为已经显现;让他管理地方税卡,就像让狼带领羊,他要安排的亲信,也会是披着人衣的老虎。《尚书》说:‘与其有聚敛钱财的臣子,不如有偷窃国库的臣子。’这是说偷窃国库的危害还小,搜刮百姓的危害更大。我认为‘有利的建议’,应该是对官府有利、对百姓适宜的。近来所谓的‘有利建议’,大多不能在百姓负担之外利用天时地利,反而当下对百姓不适宜,将来对官府也不利,名实相反,违背治国之道。凡是这类情况,实在应该深入考察。” 武帝采纳了顾宪之的意见,停止了杜元懿的提议。

北魏主向大臣们询问安抚百姓的办法。秘书丞李彪呈上密封奏章,认为:

限制豪贵奢僭:豪门权贵之家,奢侈逾越等级的情况太严重,宅第、车马、服饰应制定等级标准。

重视太子教育:国家兴亡,在于太子的善恶;太子的善恶,在于教育的得失。高宗文成皇帝曾对大臣说:“我开始学习时,年纪尚小,不能专心;后来主持朝政,没时间温习。现在回想,这不只是我的过错,也是师傅不够勤勉的缘故。” 当时尚书李讠斤摘下官帽请罪。这是近期可借鉴的事例。我认为应依照古代制度设立太子师傅,教导太子。

设立常平仓:汉朝设立常平仓来救济粮食匮乏。去年京城歉收,迁移百姓到丰收地区,既荒废了百姓的生计,又让他们困苦后才到达,对国家体制也有损害。不如预先储备粮仓粮食,安稳地供给百姓,这难道不比驱赶老弱百姓到千里之外谋生更好吗!应拿出各州郡常规赋税的九分之二,以及京城财政年度支出的结余,分别设立机构,丰收年份收购粮食储存,歉收年份加价百分之二十卖给百姓。这样,百姓定会努力种田来换取官府的绢帛,积累钱财来购买官府的粮食。丰收年份常积粮,歉收年份直接供给,几年之内,粮食积累、百姓富足,即使遇到灾害也不会困苦。

擢用河表人才:应在黄河以南七州百姓中,选拔有门第、有才能的人,召他们到京城,依照中原官员的标准,根据能力安排职位。这样一来,可彰显朝廷对新归附与旧臣一视同仁的道义,二来可安抚长江、汉水流域百姓归附有道君主的心意。

规范亲属连坐礼仪:父子兄弟,虽身体不同但血脉相连;罪名不牵连亲属,是君主的厚恩。但忧惧之情相互关联,本是自然常理。无情之人,父兄入狱,子弟没有悲痛的神情;子弟逃刑,父兄没有愧疚的神色,仍安享荣华官位,照常交游,车马服饰华丽依旧,骨肉恩情难道该这样吗!我认为父兄犯罪,应让子弟穿素服、袒露上身,到皇宫请罪;子弟犯罪,应让父兄上奏表承担过错,请求解除职务;如果职位重要,不宜批准辞职,就下诏安慰挽留。这样足以督促轻薄之人,让他们知道羞耻。

完善亲丧服制:朝臣遭遇父母丧事,守丧期满后回任,穿着锦绣衣服、乘坐轩车,参与郊外祭祀和宗庙祭祀;佩戴玉饰、系着丝带,参加庆贺赏赐的宴会,这伤害了为人子女的道义,违背了天地间的常道。我认为凡遭遇祖父母、父母丧事的人,都应允许守满三年丧期;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接替,职位空缺,就下诏书安慰劝喻,征召他们任职,但只让他们负责文书收发、上奏事务,国家的吉庆活动,一概不让参与。如果有军事紧急情况,允许他们穿丧服从军,虽然不符合礼仪,却是实际需要。

北魏主全部采纳了这些建议。从此朝廷和民间都富足,即使偶尔有水旱灾害,百姓也不会困苦。

北魏派兵进攻百济,被百济击败。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七年(己巳年,公元 489 年)

春季正月辛亥日,齐武帝到南郊祭祀天神,实行大赦。

北魏主到南郊祭祀天神,首次配备帝王的仪仗(大驾)。

壬戌日,临川献王萧映去世。

起初,武帝担任镇西长史时,主簿王晏因谄媚奉承得到武帝亲近,从此常在武帝府中任职。武帝做太子时,王晏任中庶子。武帝曾被太祖(萧道成)责备,王晏就称病疏远武帝。等到武帝即位,任命王晏为丹阳尹,对他的信任如旧,王晏早晚都能入宫拜见,参与议论朝政;即使是豫章王萧嶷和王俭,都对他屈意相待。二月壬寅日,王晏出京任江州刺史;他不愿外任,又被留任为吏部尚书。

三月甲寅日,齐武帝立皇子萧子岳为临贺王,萧子峻为广汉王,萧子琳为宣城王,萧子珉为义安王。

夏季四月丁丑日,北魏主下诏:“过去登上城楼散发财物赏赐百姓,导致人马拥挤踩踏,很多人受伤;从今以后停止这种做法,把原本用于散发的财物,赏赐给年老、患病、贫穷、孤独的人。”

丁亥日,北魏主前往灵泉池,随后前往方山;己丑日,返回皇宫。

齐武帝对南昌文宪公王俭礼遇优厚,下诏允许他每三天入朝一次,尚书令史可出宫到他府中请示事务。后来武帝仍觉得往来频繁,又下诏让王俭留在尚书省官署,每月允许他出宫十天。王俭坚决请求辞去官员选拔的职务,武帝下诏改任他为中书监,仍参与掌管官员选拔事务。

五月乙巳日,王俭去世。王晏掌管官员选拔后,在尚书省专权,与王俭一向不和。礼官想依照王导的谥号,给王俭定谥号为 “文献”。王晏上奏武帝说:“王导才能得到这个谥号;但自南朝宋以来,异姓大臣从未有过这个谥号。” 王晏出宫后,对亲信说:“‘平头宪’(指谥号 “宪”,无 “文” 字,“平” 指去掉 “文” 字的头部)的事已经办成了。”

徐湛之被杀时,他的孙子徐孝嗣因母亲怀孕得以幸免。徐孝嗣八岁时,继承枝江县公的爵位,娶南朝宋康乐公主为妻。等到武帝即位,徐孝嗣任御史中丞,风度端庄、举止简约。王俭对人说:“徐孝嗣将来必定会做宰相。” 武帝曾问王俭:“谁能接替你?” 王俭说:“我去世之后,大概就是徐孝嗣了!” 王俭去世时,徐孝嗣任吴兴太守,被征召为五兵尚书。

庚戌日,北魏主祭祀地神(方泽)。

武帝想任用领军将军王奂为尚书令,征求王晏的意见。王晏与王奂不和,回答说:“柳世隆有功劳和声望,恐怕不应排在王奂之后。” 甲子日,武帝任命尚书左仆射柳世隆为尚书令,王奂为左仆射。

六月丁亥日,武帝前往琅邪城。

北魏怀朔镇将汝阴灵王拓跋天赐,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南安惠王拓跋桢,都因贪污获罪,应处死刑。冯太后和北魏主亲临皇信堂,召见王公大臣,太后下令说:“你们认为应当顾念亲情而破坏法令,还是应当大义灭亲来严明法令?” 群臣都说:“两位亲王是景穆皇帝的儿子,应当得到怜悯宽恕。” 太后没有回应。北魏主于是下诏,称:“两位亲王的罪行难以宽恕,但太皇太后追念高宗(景穆皇帝)兄弟间的恩情;且南安王侍奉母亲孝顺恭谨,朝廷内外都知道,特赦免他们的死罪,削夺官职爵位,终身监禁。”

起初,北魏朝廷听说拓跋桢贪婪残暴,派遣中散闾文祖到长安调查,闾文祖接受拓跋桢的贿赂,为他隐瞒;事情败露后,闾文祖也被治罪。冯太后对大臣们说:“闾文祖以前自称廉洁,现在竟然犯法。由此可见,人心实在难以知晓!” 北魏主说:“古代有等待被罢官的臣子。你们自己审视,如果不能克制贪心,允许辞职回家。” 宰官、中散慕容契进言说:“小人的心思变化无常,而帝王的法令固定不变;用变化无常的心思遵守固定不变的法令,难以胜任,请求辞职。” 北魏主说:“慕容契知道心思会变化,就知道贪心可恶了,何必请求辞职!” 升任他为宰官令。慕容契是慕容白曜弟弟的儿子。

秋季七月丙寅日,北魏主前往灵泉池。

北魏主让大臣们商议:“我国与齐朝断绝往来已久,现在想派遣使者通好,怎么样?” 尚书游明根说:“朝廷没有先派使者,又在醴阳筑城深入齐朝境内,过错都在萧赜(齐武帝)。我们不再主动派使者,不也可以吗!” 北魏主采纳了他的意见。八月乙亥日,北魏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人前来齐朝访问。

九月,北魏放出宫女,赏赐给北方各镇没有妻子的贫苦百姓。

冬季十一月己未日,北魏安丰匡王拓跋猛去世。

十二月丙子日,北魏河东王苟颓去世。

齐朝平南参军颜幼明等人出使北魏。

北魏任命尚书令尉元为司徒,左仆射穆亮为司空。

豫章王萧嶷因自己地位尊贵,深怀退隐之心,这一年,上奏请求返回府第;武帝让他的世子萧子廉代替他镇守东府。

太子詹事张绪兼任扬州中正,长沙王萧晃托付他任用吴兴人闻人邕为州议曹,张绪不同意。萧晃派书佐一再请求,张绪神情严肃地说:“这是我家乡的州府官职,殿下怎能逼迫我!”

侍中江斅任都官尚书。中书舍人纪僧真得到武帝宠信,仪表有士大夫风度,他向武帝请求说:“我出身本县武官,恰逢圣明时代,才得到现在的荣华;为儿子娶了荀昭光的女儿,现在没有其他需求,只请求陛下让我成为士大夫。” 武帝说:“这事由江斅、谢瀹决定,我不能干预,你可以自己去见他们。”

纪僧真奉命去见江斅,刚登上坐榻坐定,江斅就回头吩咐左右侍从:“把我的坐榻移远,避开客人!” 纪僧真垂头丧气地退出来,告诉武帝说:“士大夫原来不是天子能任命的!” 江斅是江湛之的孙子;谢瀹是谢朏的弟弟。

柔然另一位首领叱吕勤率领部众投降北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