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齐纪二】(1/2)
(时间范围)从甲子年(永明二年,公元 484 年)到己巳年(永明七年,公元 489 年),共六年。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甲子年,公元 484 年)
春季正月乙亥日,齐朝任命后将军柳世隆为尚书右仆射;竟陵王萧子良为护军将军兼司徒,统领军队、设置属官,镇守西州。
萧子良年轻时就有清高的品行,尽心对待宾客,有才华的杰出人士都聚集在他门下。他开设西邸,收集了大量古代的器物服饰来充实其中。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人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人陆倕,都因文学才华突出,特别受到萧子良的亲近优待,号称 “八友”。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人孔休源,也参与其中。
萧琛是萧惠开的侄子;
柳恽是柳元景的侄孙;
王融是王僧达的孙子;
萧衍是萧顺之的儿子;
谢朓是谢述的孙子;
沈约是沈璞的儿子;
王僧孺是王雅的曾孙;
范缜是范云的堂兄。
萧子良虔诚信奉佛教,招请有名的僧人讲解谈论佛法。僧人和世俗人士聚集的盛况,是江东从未有过的。他有时还亲自为僧人们分食物、递茶水,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有失宰相的体面。
范缜极力主张 “无佛论”。萧子良问他:“您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为什么会有富贵和贫贱的区别呢?” 范缜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散:有的掠过门帘帷幕落在垫褥上,有的碰到篱笆围墙落在粪坑厕所里。落在垫褥上的,就是殿下您;落在粪坑厕所里的,就是我。贵贱虽然不同,因果报应又在哪里呢!” 萧子良无法反驳他。
范缜又撰写《神灭论》,认为:“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是形体的功能。精神对于形体,就像刀刃的锋利对于刀本身;没听说过刀不存在了而锋利还能留存,怎么能允许形体消亡了而精神还存在呢!” 这篇论写出后,朝廷内外一片哗然,人们纷纷反驳他,却始终不能让他屈服。
太原人王琰写文章讥讽范缜说:“唉呀范先生!竟然不知道自己祖先的神灵在哪里!” 想以此堵住范缜今后的反驳。范缜回应说:“唉呀王先生!知道自己祖先的神灵在哪里,却不能自杀去追随他们!”
萧子良派王融对范缜说:“凭您的才华,还担心做不到中书郎吗?却故意违背常理写这样的文章,太可惜了!应该赶紧毁掉它。” 范缜大笑说:“如果我范缜为了做官而出卖自己的理论,早就做到尚书令、仆射了,何止是中书郎呢!”
萧衍喜好谋略,有文武双全的才能,王俭非常器重他,认为他与众不同,说:“萧郎年过三十后,富贵将不可限量。”
壬寅日,齐朝任命柳世隆为尚书左仆射,丹阳尹李安民为右仆射,王俭兼任丹阳尹。
夏季四月甲寅日,北魏主前往方山;戊午日,返回皇宫;庚申日,前往鸿池;丁卯日,返回皇宫。
五月甲申日,北魏派遣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前来齐朝访问。
六月壬寅日初一,中书舍人吴兴人茹法亮被封为望蔡男。当时有四位中书舍人,各自掌管一个部门,被称为 “四户”,由茹法亮和临海人吕文显等人担任。他们掌握重要权力,权势压倒朝廷大臣,地方长官频繁任免调动,各地馈赠的财物每年达几百万。茹法亮曾在众人中说:“何必去求地方官的俸禄!就在这一个部门里,每年就能弄到一百万。” 这大概是约略的说法。后来因天象出现异常,王俭极力上奏说 “吕文显等人专权谋私,上天显现异常,灾祸就源于‘四户’”。武帝亲手写诏书答复他,却没能改变这种局面。
北魏旧制度规定:每户缴纳的赋税为绢二匹、棉絮二斤、丝一斤、谷物二十斛;另外还要缴纳绢一匹二丈,交给州府仓库,用于支付赋税之外的费用;征收的物品根据各地出产而定。丁卯日,北魏主下诏说:“设置官员、发放俸禄,这种制度由来已久;自从中原战乱,这一制度就中断了。我依照旧有典章,开始恢复俸禄制度。每户增加征收绢三匹、谷物二斛九斗,作为官员的俸禄;另外再增加缴纳绢二匹(补充调外费用)。俸禄制度实行后,官员贪污满一匹绢的就处死。现在改变制度,应当重新开始,特大赦天下。”
秋季七月甲申日,齐朝立皇子萧子伦为巴陵王。
乙未日,北魏主前往武州山石窟寺。
九月,北魏下诏,俸禄从十月开始发放,按季度领取。旧法律规定:贪污枉法达十匹绢、接受不正当馈赠达二十匹绢,判处死刑;到这时,接受不正当馈赠达一匹绢,或贪污枉法无论数量多少,都判处死刑。北魏还分别派遣使者,审查弹劾地方长官中的贪污者。
秦、益二州刺史恒农人李洪之,因是外戚而显贵,治理地方贪婪残暴。俸禄制度实行后,李洪之第一个因贪污败露。北魏主下令将他用枷锁押送到平城,召集百官,亲自当面斥责他;又因他是大臣,允许他在家自杀。其余因贪污被处死的地方长官有四十多人。领取俸禄的官员无不谨慎恐惧,贿赂几乎断绝。但官吏百姓犯其他罪行的,北魏主大多宽恕,有疑问的案件上奏审议时,多减免死刑改为流放边疆,每年达上千人。京城判处死刑的,每年不超过五六人,各州镇也很少执行死刑。
过了很久,淮南王拓跋佗上奏请求恢复过去不发俸禄的制度,文明太后召集大臣商议。中书监高闾认为:“饥饿寒冷降临自身,即使是慈爱的母亲也保不住自己的孩子。现在发放俸禄,廉洁的人能不贪污,贪婪的人能被激励向善;不发俸禄,贪婪的人会肆意作恶,廉洁的人也无法自保。淮南王的建议,不是很荒谬吗!” 太后下诏采纳高闾的意见。
高闾又上奏表说:“北方的狄人强悍愚昧,和禽兽一样。他们擅长野外作战,不擅长攻城。如果用他们不擅长的攻城来克制其野战优势,即使他们人多也不能造成祸患,即使来犯也无法深入腹地。另外,狄人分散居住在荒野沼泽,追逐水草而居,作战时连同家业(牲畜)一起带来,逃跑时也带着牲畜逃走,不用携带粮食却能自给自足,因此历代都是边境祸患。北魏六镇兵力分散,敌人兵力加倍就无法抵抗,各镇互相被包围威胁,难以制服。请求依照秦汉旧例,在六镇以北修筑长城,选择险要之地多处开门,在城门旁建造小城派兵守卫。狄人既不能攻城,野外抢掠又无收获,水草耗尽就会逃走,最终定会受到惩戒。估计六镇东西跨度不超过一千里,一个人一个月能修筑三步长的城墙,强弱劳力搭配,不超过十万人,一个月就能完工。虽然有暂时的劳累,却能获得永久的安逸。修筑长城有五大好处:一是免除巡逻防守的辛苦;二是北方边境放牧没有被抢掠的祸患;三是登上城墙观察敌人,可养精蓄锐以逸待劳;四是停止无休止的防备;五是每年常规运输物资,永远不会匮乏。” 北魏主用褒奖的诏书答复他。
冬季十月丁巳日,齐朝任命南徐州刺史长沙王萧晃为中书监。起初,齐太祖临终时,把萧晃托付给武帝,让他留在京城附近或近畿藩地,不要远出,并说:“宋朝如果不是皇族骨肉互相残杀,别的家族怎能趁机夺权!你要深深引以为戒!” 旧制度规定:诸王在京城,只能设置四十名护卫随从。萧晃喜欢武备,卸任南徐州刺史后,私自装载几百件兵器返回建康,被负责治安的官员发觉,兵器全被扔进江里。武帝听说后大怒,准备依法惩处他。豫章王萧嶷叩头流泪说:“萧晃的罪过确实不值得宽恕,但陛下应当回忆先帝对他的疼爱。” 武帝也流下眼泪,最终没有加罪,但萧晃也不再受到亲近宠爱。议论的人说,武帝比魏文帝曹丕宽厚,却不如汉明帝刘庄严明。
武陵王萧晔有很多才艺,但性情疏懒任性,也不受武帝宠爱。他曾陪同武帝宴饮,喝醉后趴在地上,貂皮帽子沾上了肉汁。武帝笑着说:“肉汁弄脏了你的貂帽。” 萧晔回答:“陛下爱惜羽毛(比喻看重外物),却疏远骨肉亲情。” 武帝很不高兴。萧晔轻视财物、喜好施舍,因此没有积蓄;他把后堂的山命名为 “首阳”,大概是抱怨自己贫困浅薄。
高丽王高琏派遣使者向北魏进贡,也向齐朝进贡。当时高丽正强盛,北魏为各国使者设置馆舍,齐朝使者的馆舍排在第一,高丽的排在第二。
益州的大度獠人凭借险要地势骄横放纵,前后几任刺史都不能制服。等到陈显达担任刺史,派使者责令他们缴纳租税和财物。獠人首领说:“两只眼睛的刺史尚且不敢向我征收,何况一只眼睛的呢!” 于是杀死使者。陈显达部署将领官吏,声称出去打猎,夜里突袭獠人部落,无论男女老少全部斩杀。
从晋朝以来,益州刺史都由名将担任。十一月丁亥日,武帝首次任命始兴王萧鉴为督益、宁诸军事、益州刺史,征召陈显达回朝任中护军。此前,强盗首领韩武方聚集一千多人截断水流作乱,郡县无法禁止。萧鉴行进到上明时,韩武方出来投降,长史虞悰等人都请求杀死韩武方。萧鉴说:“杀了他会失信,也无法鼓励他人向善。” 于是上奏朝廷宽恕了他,巴西地区作乱的蛮夷从此都闻风投降归附。
萧鉴当时十四岁,行进到新城时,路上议论纷纷,说 “陈显达大规模挑选士兵马匹,不肯接受征召”。萧鉴于是在新城停留,派典签张昙皙前去观察形势。不久,陈显达派使者拜见萧鉴,众人都劝萧鉴逮捕使者。萧鉴说:“陈显达在本朝坚守节操,一定不会有这种事。” 过了两天,张昙皙返回,详细报告说 “陈显达已经把家迁出城,日夜盼望殿下到来”。萧鉴这才继续前进。萧鉴喜好文学,器物服饰像普通读书人一样,蜀地百姓很喜欢他。
乙未日,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前来齐朝访问。
这一年,武帝下诏将豫章王萧嶷的封邑增加到四千户。南朝宋元嘉年间,诸王进入皇帝的书房楼阁,可穿白色便服、戴裙帽拜见君主;只有出宫到太极殿和四座祖庙时,才穿戴朝服。此后这一制度就废除了。武帝对萧嶷很友爱,在宫中举行私宴时,允许他依照元嘉旧制穿便服。萧嶷坚决推辞,不敢这样做,只有当武帝驾临他的府第时,才穿白色便服、戴乌纱帽陪同宴饮。至于衣服、器物的规格,萧嶷每次动用都要上奏请示,从没有擅自决定的事,还力求节俭。武帝都不允许。
萧嶷常担心权势过盛,请求辞去扬州刺史职务,把职位授给竟陵王萧子良。武帝最终不允许,说:“直到你去世,都不要再提这件事。” 萧嶷身高七尺八寸,善于修饰仪表,仪仗卫队的礼节规范在百官中最为庄重,每次出入宫廷官署,看到他的人无不恭敬。
交州刺史李叔献接受任命后,却截留外国的进贡物品。武帝想讨伐他。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三年(乙丑年,公元 485 年)
春季正月丙辰日,齐朝任命大司农刘楷为交州刺史,调发南康、庐陵、始兴三郡的军队讨伐李叔献。李叔献听到消息,派使者请求再延长几年任期,并献上十二副纯银头盔和孔雀羽毛装饰。武帝不允许。李叔献担心被刘楷袭击,从小路经湘川返回朝廷。
戊寅日,北魏下诏说:“图谶的兴起,出现在夏、商、周三代末年,既不是治国的典章,只是被妖邪之人利用。从今以后,图谶、秘纬之类书籍一律烧毁,保留者以死刑论处!” 又严厉禁止各种巫师和民间街巷中不符合儒家经典的占卜活动。
北魏冯太后撰写《皇诰》十八篇。癸未日,在太华殿大宴群臣,颁布《皇诰》。
辛卯日,武帝到南郊祭祀天神,实行大赦。
武帝下诏重新设立国学;祭祀先代儒师时采用上公的礼仪。
二月己亥日,北魏规定有封爵的皇子皇孙,每年的俸禄各有不同。
辛丑日,武帝到北郊祭祀地神。
三月丙申日,北魏封皇弟拓跋禧为咸阳王,拓跋干为河南王,拓跋羽为广陵王,拓跋雍为颍川王,拓跋勰为始平王,拓跋详为北海王。文明太后下令设立学馆,挑选师傅教导各位亲王。拓跋勰在兄弟中最贤能,聪慧好学、擅长写文章,北魏主特别器重喜爱他。
夏季四月癸丑日,北魏主前往方山;甲寅日,返回皇宫。
起初,南朝宋太宗设立总明观聚集学者,也叫东观。武帝因国学已经设立,五月乙未日,撤销总明观。当时王俭兼任国子祭酒,武帝下诏在王俭的府第开设学士馆,用总明观的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充实其中,又下诏让王俭把府第当作学士馆的官署。
自从南朝宋世祖喜好文章,士大夫都以文章互相推崇,没有以专门研究儒家经典为职业的人。王俭年轻时喜好《礼》学和《春秋》,言谈举止都符合儒家规范,因此士大夫一致改变风气,转而推崇儒术。王俭编撰朝廷礼仪、国家典章,从晋朝、南朝宋以来的旧事没有不熟悉的,因此在朝廷处理事务时,决断迅速如流水。每次广泛议论、引用典故,尚书省的八座、丞、郎都不能提出不同意见。令史前来请示事务的常常有几十人,宾客坐满席位,王俭接待解答,从无拖延积压,说话和写文章都有文采。
王俭每十天回国学监督测试学生,学生的巾帽书卷摆在庭院中,卫士、令史在场,仪式十分隆重。他梳着松散的发髻,斜插发簪,朝廷内外的人都仰慕他,互相效仿。王俭常对人说:“江东风流倜傥的宰相,只有谢安。” 意思是把自己比作谢安。武帝非常信任依靠他,士大夫的选拔任用,王俭上奏的没有不批准的。
六月庚戌日,北魏晋升河南王度易侯为车骑将军,派遣给事中吴兴人丘冠先出使河南(吐谷浑),同时护送柔然使者返回。
辛亥日,北魏主前往方山;丁巳日,返回皇宫。
秋季七月癸未日,北魏派遣使者册封宕昌王梁弥机哥哥的儿子梁弥承为宕昌王。起初,梁弥机去世后,儿子梁弥博即位,被吐谷浑逼迫,逃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因梁弥机一向对北魏忠诚,怜悯他的国家灭亡;而梁弥博凶狠悖逆,部众都厌恶他;梁弥承被众人归附,穆亮上奏请求接纳梁弥承。北魏主下诏批准。穆亮率领三万骑兵在龙鹄驻军,击退吐谷浑,拥立梁弥承后返回。穆亮是穆崇的曾孙。
戊子日,北魏主前往鱼池,登上青原冈;甲午日,返回皇宫;八月己亥日,前往弥泽;甲寅日,登上牛头山;甲子日,返回皇宫。
北魏初年,百姓大多依附豪强;依附者不用服官府徭役,但豪强对他们的剥削比官府赋税还要重一倍。给事中李安世上奏说:“年成饥荒时百姓流离,田地大多被豪强侵占夺取;虽然井田制难以恢复,仍应重新丈量土地,让百姓的劳力与田产相称。此外,争夺的田产应限定年限判决,案情久远难以查清的,田产全归现在的占有者,以杜绝欺诈妄争。” 北魏主认为他说得对,从此开始商议均田制度。
冬季十月丁未日,北魏下诏派使者巡视各州郡,与州牧、太守一同分配天下土地:成年男子十五岁以上授予露田四十亩,女子二十亩,奴婢按成年男女的标准授田;每头牛授予三十亩,最多不超过四头牛。所授的田,通常加倍授予;需要三年轮作的土地,再加倍授予,以应对耕作和土地还授时的增减。百姓到了缴税年龄就授田,年老免役或去世后就归还田地。奴婢、耕牛根据有无来决定授田或还田。初次授田的男子,额外授予二十亩桑田,要求种植五十棵桑树;桑田均为世业田,终身不归还。始终根据现有人口统计,土地有多余的不授新田也不还田,土地不足的按规定补授,多余的土地可以出售。各地治理百姓的官员,按职位高低在任职地附近获得数量不等的公田,官员更替时移交;出售公田的按法律治罪。
辛酉日,北魏魏郡王陈建去世。
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前来齐朝访问。
十二月乙卯日,北魏任命侍中淮南王拓跋佗为司徒。
柔然侵犯北魏边境,北魏任城王拓跋澄率领部众抵抗,柔然撤军。拓跋澄是拓跋云的儿子。氐族、羌族反叛,北魏下诏任命拓跋澄为都督梁、益、荆三州诸军事、梁州刺史。拓跋澄到任后,讨伐反叛者、安抚归降者,氐族、羌族叛乱全部平定。
起初,齐太祖命令黄门郎虞玩之等人核查审定户籍(黄籍)。齐武帝即位后,另设校籍官,配置令史,限定每人每天查出若干件户籍造假案件。此事连年不止,百姓忧愁怨恨,不得安宁。外监会稽人吕文度上奏武帝,建议将户籍核查中被除名(却籍)的人全部发配到边远地区戍边,百姓大多逃亡避罪。富阳百姓唐寓之趁机用妖术迷惑众人发动叛乱,攻陷富阳,三吴地区被除名的百姓纷纷投奔他,部众达三万人。
吕文度与茹法亮、吕文显都因奸邪谄媚得到武帝宠信。吕文度担任外监,独掌兵权,领军将军只是虚有其位。茹法亮担任中书通事舍人,权势尤其显赫。王俭常说:“我虽然职位高,权势哪里比得上茹公呢!”
这一年,柔然部真可汗去世,儿子豆仑即位,号称伏名敦可汗,改年号为太平。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四年(丙寅年,公元 486 年)
春季正月癸亥日初一,北魏高祖(孝文帝)举行朝会,首次穿戴衮龙礼服和礼帽(帝王礼服)。
壬午日,柔然侵犯北魏边境。
唐寓之攻陷钱塘,吴郡各县县令大多弃城逃走。唐寓之在钱塘称帝,立太子,设置百官;派遣部将高道度等人攻陷东阳,杀死东阳太守萧崇之。萧崇之是齐太祖的族弟。唐寓之又派部将孙泓侵犯山阴,抵达浦阳江时,浃口戍主汤休武击败孙泓。武帝调发宫廷禁兵几千人、战马几百匹,向东讨伐唐寓之。朝廷军队抵达钱塘,唐寓之的部众是乌合之众,畏惧骑兵,一战即溃,朝廷军队擒杀唐寓之,进而平定各郡县。
朝廷军队乘胜追击时,大肆劫掠。撤军后,武帝得知此事,丁酉日,将军主前军将军陈天福斩首示众;左军将军刘明彻被免官、削爵,关押到东冶(官府冶炼作坊,兼作监狱)。陈天福是武帝宠信的将领,他被处死之后,朝廷内外无不震惊敬畏。武帝派通事舍人丹阳人刘系宗随军慰问安抚,走遍遭受叛军侵扰的郡县,被叛军逼迫参与叛乱的百姓一概不予追究。
闰正月癸巳日,齐朝立皇子萧子贞为邵陵王,皇孙萧昭文为临汝公。
氐王杨后起去世。丁未日,齐朝下诏任命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杨集始是杨文弘的儿子。杨后起的弟弟杨后明担任白水太守。北魏也任命杨集始为武都王。杨集始向北魏入朝,北魏任命他为南秦州刺史。
辛亥日,齐武帝举行籍田礼(帝王亲耕仪式)。
二月己未日,齐朝立皇弟萧钅求(qiu)为晋熙王,萧铉为河东王。
北魏没有乡里基层组织制度,只设立宗主督护(豪强担任,统领宗族);百姓大多隐瞒户口,三四十家才登记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奏说:“应依照古代制度:五家设邻长,五邻设里长,五里设党长,选拔乡中强壮谨慎的人担任。邻长免除一人徭役,里长免除两人徭役,党长免除三人徭役;任职三年无过错,就升一级。百姓的赋税,一对成年夫妇缴纳一匹绢、两石粟。大致十匹绢上交国库,两匹作为额外费用,三匹作为官员俸禄。此外还有杂税。百姓八十岁以上,允许一个儿子不服徭役。孤儿、独老、重病者、贫穷无法自存的人,由三长轮流供养。” 奏书呈上后,北魏主下诏让百官共同商议。中书令郑羲等人都认为不可行。太尉拓跋丕说:“臣认为此法若推行,对官府和百姓都有益。但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核查户口,百姓定会劳累怨恨。请等今年秋天过后,到冬季再派使者推行,这样更合适。” 李冲说:“‘百姓可以让他们照着做,不能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做。’如果不趁征收赋税时推行,百姓只知道设立三长、核查户口的辛苦,看不到徭役均平、赋税减免的好处,定会心生怨恨。应趁征收赋税的月份推行,让百姓知道赋税均平,既了解制度,又得到实惠,推行起来更容易。” 群臣大多说:“九品差役赋税制度,实行已久,突然改变,恐怕会引发混乱。” 文明太后说:“设立三长,赋税徭役就有了固定标准,依附豪强的户口能脱离控制,投机取巧的人能被制止,为什么不可行!”
甲戌日,北魏开始设立党长、里长、邻长(三长制),核定百姓户籍。百姓起初都愁苦不满,豪强尤其不愿。不久后,赋税徭役的费用减少了十几倍,朝廷和百姓都安定下来。
三月丙申日,柔然派遣使者牟提前往北魏。当时敕勒部落反叛柔然,柔然伏名敦可汗亲自率军讨伐,追击到西部沙漠。北魏左仆射穆亮等人请求趁柔然空虚进攻,中书监高闾说:“秦汉时期,天下统一,所以能远征匈奴。现在南方有齐朝这个敌寇,怎能放弃南方深入柔然腹地!” 北魏主说:“‘兵器是凶险的器物,圣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使用。’先帝多次出征,是因为有未臣服的敌寇。现在我继承太平基业,怎能无故发动战争!” 于是用厚礼接待柔然使者,送他返回。
夏季四月辛酉日初一,北魏开始制定五等爵位的礼服;甲子日,首次穿戴礼服、乘坐御辇祭祀西郊。
癸酉日,北魏主前往灵泉池;戊寅日,返回皇宫。
湘州蛮族反叛,刺史吕安国有病无法讨伐;丁亥日,齐朝任命尚书左仆射柳世隆为湘州刺史,平定叛乱。
六月辛酉日,北魏主前往方山。
己卯日,北魏文明太后给皇子元恂取名,实行大赦。
秋季七月戊戌日,北魏主前往方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