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59章 【汉纪五十一】

第59章 【汉纪五十一】(1/2)

目录

时间范围:汉灵帝中平五年至初平元年

汉灵帝中平五年(戊辰年,公元188年)

春天,正月,丁酉日: 大赦天下。

二月: 彗星出现在紫微垣(象征皇宫的星区)。

黄巾余部再起: 黄巾军余部首领郭大等人在河西白波谷起兵,侵扰太原、河东二郡。

三月: 屠各胡人进攻并杀死并州刺史张懿。

刘焉建议设州牧: 太常、江夏人刘焉看到汉室多灾多难,向朝廷建议:“四方兵乱不断,是因为刺史权力太轻,既不能禁止叛乱,又用人不当,导致离心反叛。应该改设州牧,挑选清廉有名望的重臣担任此职。”刘焉内心是想谋求交趾牧的职位。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对刘焉说:“京城将要大乱,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气。”刘焉于是改变主意请求担任益州牧。恰逢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民怨沸腾的传言传到远方,而耿鄙、张懿又都被盗贼杀害,朝廷于是采纳了刘焉的建议,选拔列卿、尚书担任州牧,各以原官品级赴任。任命刘焉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人刘虞为幽州牧。州牧权力之重,从此开始。刘焉是鲁恭王的后代;刘虞是东海恭王的第五代孙。刘虞曾担任幽州刺史,百姓和少数民族都感念他的恩德信义,所以任用他。董扶和太仓令赵韪都弃官,跟随刘焉进入蜀地。

南匈奴内乱: 朝廷下诏征调南匈奴军队配合刘虞讨伐张纯,单于羌渠派左贤王率领骑兵前往幽州。南匈奴人害怕会没完没了地被征调出兵,于是右部笈杪浞磁眩与屠各胡人联合,共十多万人,攻杀了羌渠单于。匈奴人拥立羌渠的儿子右贤王於扶罗为持至尸逐侯单于。

夏天,四月: 太尉曹嵩被罢免。

五月: 任命永乐少府、南阳人樊陵为太尉。

六月: 樊陵被罢免。

益州叛乱与刘焉入蜀: 益州叛贼马相、赵祗等在绵竹起兵,自称黄巾军,杀死刺史郤俭,进击巴郡、犍为郡,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攻破三郡,拥有部众数万人,马相自称天子。州从事贾龙率领官吏百姓攻打马相等人,几天后将其击败赶走,益州境内恢复平静。贾龙于是挑选官吏士兵迎接刘焉。刘焉将州治所迁到绵竹,安抚接纳流离叛乱的人,推行宽大惠民的政策,以收揽人心。

七月: 七个郡国发生大水灾。

王芬谋废帝未遂: 前太傅陈蕃的儿子陈逸与术士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府上聚会,襄楷说:“天象对宦官不利,黄门、常侍(指宦官)真的要被灭族了。”陈逸很高兴。王芬说:“如果是这样,我愿意替天行道除掉他们!”于是与豪杰们互相联络招合,上书说黑山贼寇抢劫郡县,想以此为借口起兵。恰逢灵帝打算北巡河间旧居,王芬等人谋划用军队中途劫持灵帝,诛杀所有常侍、黄门宦官,然后废黜灵帝,拥立合肥侯,并将这个计划告诉了议郎曹操。曹操说:“废立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古人有权衡成败、计算轻重而行动成功的,是伊尹、霍光。伊尹、霍光都怀着至忠的诚心,占据宰相辅政的地位,凭借执政的重权,顺应众人的愿望,所以才能谋划成功。现在各位只看到过去的容易,没看到当今的困难,而要做出非常之举,希望必定成功,不是很危险吗!”王芬又叫来平原人华歆、陶丘洪共同商议。陶丘洪想去,华歆劝阻说:“废立皇帝是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格粗疏而不勇武,这事必定不成。”陶丘洪于是作罢。这时北方半夜出现赤色云气,从东到西横贯天空,太史上奏说:“北方有阴谋,陛下不宜北行。”灵帝于是作罢。命令王芬解散军队,不久又征召他。王芬害怕,丢弃官印逃亡,逃到平原时自杀。

秋天,七月: 任命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马日磾是马融的族孙。

八月: 首次设置西园八校尉:任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都归蹇硕统辖。灵帝自从黄巾起事,开始留意军事;蹇硕健壮勇武有谋略,灵帝信任他,即使是大将军何进也要受他节制。

九月: 司徒许相被罢免;任命司空丁宫为司徒,光禄勋、南阳人刘弘为司空。

任命卫尉、条侯董重为骠骑将军。 董重是灵帝母亲永乐太后的侄子。

冬天,十月: 青州、徐州的黄巾军再次起事,侵扰郡县。

灵帝阅兵与盖勋直言: 望气的术士认为京城将有大兵灾,两宫(皇宫、永乐宫)会流血。灵帝想用阅兵来压制,于是大规模征调四方军队,在平乐观下讲武。筑起大坛,坛上建十二层华盖(伞盖),高十丈。在大坛东北筑小坛,又建九层华盖,高九丈。排列步骑兵数万人,扎营布阵。

甲子日: 灵帝亲自出宫阅兵,驻于大华盖下,大将军何进驻于小华盖下。灵帝亲自披甲、给马披上护甲,自称“无上将军”,绕阵巡视三圈后返回,将军队指挥权交给何进。

灵帝问讨虏校尉盖勋:“我这样讲习武事,如何?”盖勋回答:“我听说古代圣明的君王显示恩德而不炫耀武力。如今贼寇在远方却在京城近旁大摆军阵,不足以显示果敢坚毅,只是穷兵黩武罢了!”灵帝说:“说得好!可惜见到你太晚了,群臣从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盖勋对袁绍说:“皇上很聪明,只是被左右宦官蒙蔽了。”便与袁绍密谋共同诛杀受宠的宦官。蹇硕害怕,将盖勋外调为京兆尹。

十一月: 叛军首领王国包围陈仓。朝廷下诏再次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率前将军董卓,合兵四万人抵御。

公孙瓒战败: 张纯与丘力居在青、徐、幽、冀四州劫掠;朝廷诏令骑都尉公孙瓒讨伐。公孙瓒在辽西属国石门与张纯等交战,张纯大败,丢弃妻儿,越过边塞逃跑;公孙瓒将被掠走的男女全部夺回。公孙瓒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反被丘力居等包围在辽西管子城,二百多天,粮食吃尽,军队溃散,士兵死亡十分之五六。

皇甫嵩论战: 董卓对皇甫嵩说:“陈仓危急,请赶快救援。”皇甫嵩说:“不对。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使敌人屈服。陈仓虽小,但城防坚固,守备严密,不容易攻破。王国虽然强大,攻不下陈仓,他的军队必然疲惫,乘其疲惫攻击,才是全胜之道,何必急着救援呢!”王国围攻陈仓八十多天,未能攻克。

汉灵帝中平六年(己巳年,公元189年)

春天,二月: 王国的部众疲惫不堪,解除包围撤走,皇甫嵩下令追击。董卓说:“不行。兵法上说,穷寇勿迫,归众勿追。”皇甫嵩说:“不对。先前我不攻击,是避开他们的锐气;现在攻击他们,是等他们衰弱;我们攻击的是疲惫之师,不是撤退归乡的军队;王国部众正在逃跑,没有斗志,用严整之师攻击混乱之众,不是追击穷寇。”于是单独率军追击,让董卓断后,连续作战,大败王国军,斩首一万多级。董卓大为羞惭愤恨,从此与皇甫嵩结下仇怨。韩遂等人共同废黜了王国,劫持前信都县令、汉阳人阎忠,让他统率各部。阎忠不久病死,韩遂等人逐渐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势力因此逐渐衰落。

刘虞安定幽州: 幽州牧刘虞到任,派遣使者到鲜卑部落,说明利害关系,责令他们送交张举、张纯的首级,并悬以重赏。丘力居等人听说刘虞到来,十分高兴,各自派遣翻译前来归顺。张举、张纯逃出塞外,其余人都投降或溃散。刘虞上奏请求撤掉所有驻军,只留下降虏校尉公孙瓒,率领步、骑兵一万人驻扎在右北平。

三月: 张纯的门客王政杀死张纯,将首级送给刘虞。公孙瓒一心想扫灭乌桓,而刘虞想用恩德信义招降他们,因此两人产生矛盾。

夏天,四月,丙子日(初一): 发生日食。

太尉马日磾被免职; 朝廷派使者到幽州就地任命州牧刘虞为太尉,封容丘侯。

蹇硕谋何进未果: 蹇硕忌惮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们一起劝说灵帝派何进西征讨伐韩遂;灵帝同意。何进暗中得知他们的阴谋,上奏请求派袁绍去徐州、兖州征调军队,要等袁绍回来再西进,以此拖延时间。

灵帝驾崩与少帝即位: 当初,灵帝多次失去皇子,何皇后生下儿子刘辩,寄养在道人史子眇家,称为“史侯”。王美人生下儿子刘协,由董太后亲自抚养,称为“董侯”。群臣请求立太子。灵帝认为刘辩轻佻没有威仪,想立刘协,犹豫不决。恰逢灵帝病重,将刘协托付给蹇硕。

丙辰日: 灵帝在嘉德殿驾崩。蹇硕当时在宫内,想先杀何进再立刘协,派人去接何进,说要商议事情;何进即刻乘车前往。蹇硕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早有交情,迎接他时用眼神示意。何进大惊,急忙从小路驰车回营,率兵进驻百郡邸(各郡在京城的官邸),于是声称有病不入宫。

戊午日: 皇子刘辩即皇帝位,年十四岁。尊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临朝听政。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光熹。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刘协时年九岁。任命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主持尚书事务(参录尚书事)。

何进诛宦与反被杀害:

何进掌握朝政后,怨恨蹇硕曾图谋自己,暗中计划除掉他。袁绍通过何进的亲信门客张津,劝说何进将宦官全部诛杀。何进因袁家世代显贵受宠,而袁绍与其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都被豪杰所归附,信任并任用他们。又广泛征召智谋之士何颙、荀攸及河南人郑泰等二十多人,任命何颙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当作心腹。荀攸是荀爽的堂孙。

蹇硕疑虑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人说:“大将军兄弟把持朝政,现在与天下党人谋划诛杀先帝左右亲信,要消灭我们。只因我统领禁军,所以他们暂且犹豫。现在我们应该一起关闭宫门,赶快将何进逮捕杀掉。”中常侍郭胜是何进的同乡,何太后和何进的贵幸,郭胜出了大力,所以亲近何氏;他与赵忠等人商议,不听从蹇硕的计策,反而把蹇硕的信给何进看。

庚午日: 何进派黄门令逮捕蹇硕,将其处死,于是全部接管了蹇硕统领的禁军。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权势相争,宦官们倚仗董重作为党援。董太后每次想干预政事,何太后都加以阻止,董太后愤怒地骂道:“你现在如此嚣张跋扈,不过是仗着你哥哥何进罢了!我让骠骑将军砍下何进的头,易如反掌!”何太后听到后,告诉何进。

五月: 何进与三公共同上奏:“孝仁皇后(董太后)指使前中常侍夏恽等人勾结州郡官员,搜刮财利,全部送入永乐宫。依照旧制,藩国皇后(指非皇帝生母的皇后)不能留在京城;请将她迁回本国。”奏章被批准。

辛巳日: 何进发兵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董重,免除官职,董重自杀。

六月,辛亥日: 董太后又忧又怕,突然去世。民间因此不再亲附何氏。

辛酉日: 安葬孝灵皇帝于文陵。何进因警惕蹇硕的阴谋,称病不去陪丧,也不送葬。

发生大水灾。

秋天,七月: 改封渤海王刘协为陈留王。

司徒丁宫被罢免。

袁绍力主尽诛宦官与何进犹豫:

袁绍又劝说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宦官反而被害,只是因为言语泄露;五营兵士都敬畏宦官,而窦氏反而任用他们,自取灭亡。现在将军兄弟一同统领精锐军队,部下将吏都是英俊名士,乐于为您效命,事情全在掌握之中,这是上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一举为天下除害,垂名后世,不可错过!”何进于是向太后禀报,请求全部罢免中常侍以下的宦官,用三署郎(宫廷侍卫)替补他们的职位。太后不同意,说:“宦官统领皇宫,从古至今,都是汉朝旧制,不可废除。况且先帝刚刚去世,我怎能立刻衣冠楚楚地与士人相对议事呢!”何进难以违背太后心意,便打算只诛杀那些特别放纵的宦官。袁绍认为宦官亲近皇帝,传达号令,现在不全部废黜,以后必为祸患。而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及何进的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们的贿赂,得知何进想诛杀宦官,屡次向太后求情,为宦官提供庇护;又说:“大将军专杀左右近臣,擅权以削弱社稷。”太后怀疑何进确实如此。何进新近显贵,一向敬畏宦官,虽然外表仰慕诛宦的大名,但内心不能决断,因此事情久拖不决。

召外兵入京与反对之声:

袁绍等人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建议多召四方猛将及豪杰,让他们都领兵向京城进发,以此胁迫太后;何进同意了。

主簿、广陵人陈琳劝谏说:“俗话说‘掩目捕雀’,连小东西都不能靠欺骗得手,何况国家大事,怎能用欺诈手段来图谋呢!如今将军总揽皇家权威,手握兵权,如龙腾虎步,进退随心,对付宦官就像鼓风炉燎毛发一样容易。只应速发雷霆,当机立断,则天人顺服。反而放弃手中利器,去求外援,大军聚集,强者称雄,这就是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必定不能成功,只会成为祸乱的根源!”何进不听。

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道:“宦官制度,古今都有,但君主不应过分授予权力宠信,使他们到如此地步。既然要惩治他们的罪过,应当诛杀元凶,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纷纷召来外兵呢!想把他们全杀光,事情必然泄露,我看他要失败。”

董卓抗命:

当初,灵帝征召董卓为少府(九卿之一),董卓上书说:“我所统领的湟中义从和秦、胡士兵都对我说:‘军饷不发放,粮饷断绝,妻子儿女饥寒交迫。’拉着我的车子,使我不能动身。羌胡人性情急躁如狗,我无法禁止,只能顺从安抚。若有新的情况再上奏。”朝廷无法控制他。

等到灵帝病重,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命令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说:“我误蒙天恩,掌兵十年,士卒上下,相处日久,眷恋我的养育之恩,愿为我拼死效命,请求让我带他们去北州(并州),效力边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劝皇甫嵩说:“天下兵权,在大人您与董卓手中。如今仇怨已结,势不两存。董卓接到诏书要他交出兵权却上书自请带兵,这是违抗皇命。他以京城政局混乱为借口,所以敢徘徊观望,这是心怀奸诈。这两条都是大罪。况且他凶暴残忍,六亲不认,将士不亲附。大人您现在身为元帅,倚仗国威讨伐他,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没有不成功的。”皇甫嵩说:“违抗皇命固然有罪,但擅自诛杀大臣也有责任。不如公开上奏此事,让朝廷裁决。”于是上书报告。灵帝下诏责备董卓。董卓仍不奉诏,将军队驻扎在河东郡以观时变。

何进召董卓率军到京城。侍御史郑泰劝谏说:“董卓强横残忍,不讲道义,贪得无厌。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授予大权,必将放纵凶欲,危及朝廷。明公您以皇亲国戚的重任,掌握辅政大权,独断专行,诛除有罪之人,实在不该借助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延就会生变,殷鉴不远(指窦武事),应该速作决断。”尚书卢植也说不应召董卓,何进都不听。郑泰于是弃官离去,对荀攸说:“何公不容易辅佐。”何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派他们回故乡招募士兵;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驻成皋,派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犯河内郡,焚烧孟津渡口,火光映照洛阳城中,这些人都以诛杀宦官为名。董卓接到召令,立即上路,并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倚仗皇宠,扰乱天下。我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割疮虽然疼痛,胜过让它内烂。从前赵鞅发动晋阳之兵驱逐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也要鸣钟击鼓开往洛阳,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恶!”太后仍然不同意。何苗对何进说:“当初我们一起从南阳来,都因贫贱依靠宦官才获得富贵。国家大事,谈何容易。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应该深思,还是和宦官们和解吧。”董卓到达渑池,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劭(种暠之孙)宣布诏令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诏令,于是前进到河南;种劭出迎慰劳,并劝他退军。董卓怀疑有变,命令军士用兵器威胁种劭。种劭大怒,宣称有诏令,大声斥责他们,军士都散开,种劭上前质问董卓;董卓理屈词穷,只好退军到夕阳亭。

袁绍逼宫与宦官反扑:

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就威胁他说:“矛盾已经形成,形势已经暴露,将军还想等什么而不早作决断呢?事久生变,又要重演窦氏的悲剧了!”何进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授予符节,有专断权力;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派洛阳得力武吏监视宦官,并催促董卓等人派驿马飞驰上奏,扬言要进兵平乐观。太后这才害怕,将中常侍、小黄门全部罢免,遣送回各自乡里,只留下何进平素亲近的人守卫宫中。诸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谢罪,听凭处置。何进对他们说:“天下纷扰不宁,正是忧虑各位的缘故。如今董卓就要到了,各位为什么不早点各自返回封国!”袁绍劝何进就在此时下决心,再三劝说;何进不同意。袁绍又写信通知各州郡,假传何进的意思,让他们逮捕审问宦官的亲属。

何进的谋划拖延多日,有些泄露,宦官们恐惧而想反抗。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儿媳叩头说:“老臣我获罪,应当与儿媳一起回归乡里。只是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远离宫殿,心中恋恋不舍,希望能再进宫值班一次,得以暂时侍奉太后陛下,然后退归乡野,死而无憾!”儿媳转告舞阳君,舞阳君入宫禀告太后,于是下诏让所有常侍都重新入宫值班。

八月,戊辰日: 何进进入长乐宫,禀告太后,请求诛杀所有常侍。中常侍张让、段珪商议说:“大将军称病不参加先帝丧礼,又不送葬,现在突然进宫,想干什么?难道窦武的事又要重演吗?”派人偷听,完全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于是率领党羽数十人手持兵器偷偷从侧门进入,埋伏在殿门边。何进出来,宦官们假传太后诏令召何进,何进又入宫坐在省阁(尚书省官署)。张让等人责问何进:“天下混乱,也不全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先帝曾与太后不快,几乎废黜太后,是我们流泪解救,各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才使先帝回心转意,只是想依托你们何氏门户而已。现在你竟想灭我全族,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在嘉德殿前杀死何进。张让、段珪等人伪造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接到诏书,怀疑有假,说:“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中黄门将何进的头颅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被处死了!”

宦官劫帝出逃与董卓迎驾: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在宫外,听说何进被害,想率兵入宫,宫门已关闭。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吴匡共同攻打宫门,中黄门宦官手持兵器守卫阁道。时值黄昏,袁术于是放火焚烧南宫青琐门,想以此胁迫张让等人出来。张让等人入内禀告太后,说大将军的士兵造反,焚烧宫殿,攻打尚书门,趁机劫持太后、少帝及陈留王刘协,裹挟宫内官员,从复道逃往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窗下,仰头斥责段珪;段珪害怕,于是释放了太后,太后从阁道跳下,得以逃脱。

袁绍与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樊陵、许相,将他们斩首。袁绍与何苗率兵驻扎在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人,处斩。吴匡等人一向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又怀疑他与宦官勾结,于是号令军中:“杀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将士们都流泪说:“愿拼死效力!”吴匡于是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攻杀了何苗,将他的尸体丢弃在御苑中。袁绍于是关闭北宫门,派兵搜捕所有宦官,不论老少一律处死,共两千多人,有些没长胡须的人也被误杀。袁绍乘势进兵冲击宫禁,有的士兵登上端门屋(宫门楼),攻打宫内。

庚午日: 张让、段珪等人被困,于是挟持少帝与陈留王刘协等数十人步行逃出谷门(洛阳北门),夜里到达小平津。六玺(皇帝印玺)没有带在身边,公卿大臣无人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连夜追到黄河边。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人,并说:“现在不快点自尽,我就要杀你们了!”于是亲手用剑斩杀数人。张让等人惊恐,拱手再拜,叩头向少帝诀别说:“臣等死了,请陛下自爱!”于是投河自尽。

闵贡扶着少帝与陈留王夜里借着萤火虫的光向南步行,想回宫,走了几里路,得到百姓一辆露车(无帷盖车),一起乘坐,到雒舍休息。

辛未日: 少帝独自骑一匹马,陈留王与闵贡共骑一匹马,从雒舍南行,公卿大臣陆续有人赶到。

董卓率军抵达显阳苑,远远望见洛阳城中起火,知道发生变故,率军急速前进;天未亮,到达城西,听说少帝在北边,于是与大臣们前往北邙阪下奉迎少帝。少帝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到来,恐惧哭泣。大臣们对董卓说:“有诏令命你退兵。”董卓说:“你们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辅佐王室,致使国家流离失所,有什么退兵可言!”董卓与少帝说话,少帝语无伦次;于是改问陈留王刘协祸乱起因,陈留王对答,自始至终,条理清楚。董卓大喜,认为陈留王贤能,而且是由董太后抚养,董卓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于是产生了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的想法。

当天,少帝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年号光熹为昭宁。传国玉玺丢失,其他玉玺都找到了。任命丁原为执金吾。骑都尉鲍信从泰山郡募兵刚回来,劝袁绍说:“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心,现在不早图谋,必被他所制;趁他刚到,军队疲劳,袭击他,可以生擒!”袁绍畏惧董卓,不敢行动。鲍信于是率兵返回泰山。

董卓掌权:

董卓初入洛阳时,步兵骑兵不过三千人,自己嫌兵力少,担心不被远近慑服,便每隔四五天就趁夜色将军队悄悄派出军营,第二天早上,再大张旗鼓地回来,让人以为凉州兵马又来了,洛阳城中无人知晓。不久,何进及其弟弟何苗的部队都归附了董卓,董卓又暗中指使丁原的部将、五原人吕布杀死丁原吞并了他的部众,董卓的兵力因此非常强盛。

于是暗示朝廷,以久雨不晴为由,下诏罢免司空刘弘,由董卓自己接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