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 第29章 【汉纪二十一】

第29章 【汉纪二十一】(2/2)

目录

·

·

冬季,十一月:齐国、楚国地区发生地震,下大雪,树木折断,房屋毁坏。

·

汉元帝建昭三年(乙酉,公元前36年)

·

夏季,六月,甲辰日:扶阳共侯韦玄成去世。

·

·

秋季,七月:匡衡任丞相。

·

·

戊辰日:卫尉李延寿任御史大夫。

·

·

冬季:派遣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北地郡人)和副校尉陈汤(山阳郡人)共同率军前往康居,诛杀了匈奴郅支单于。

·

o

起初,郅支单于自恃强大:威名尊贵,又因战胜乌孙而骄横,不以礼对待康居王,愤怒地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及贵族、百姓数百人,有的肢解后投入都赖水中。他征发百姓筑城,每天征发五百人,历时两年才完工。又派使者责令阖苏(奄蔡)、大宛等国每年进贡,各国不敢不给。汉朝三次派使者到康居,要求归还谷吉等人的遗体(谷吉出使被杀),郅支单于困辱汉使,不肯奉诏;反而通过西域都护上书说:“我处境困窘,愿意归附强大的汉朝,打算派儿子入朝侍奉。”其骄横傲慢到如此地步。

o

o

陈汤为人沉着勇敢:有深谋远虑,多策略,喜欢建立奇功。他与甘延寿商议说:“夷狄畏惧服从强大的宗主,是其天性。西域本属匈奴,如今郅支单于威名远扬,侵凌乌孙、大宛,常为康居出谋划策,想降服此二国。如果让他得到乌孙、大宛,几年之内,有城郭的西域各国就危险了。况且郅支剽悍好战,屡次取胜,让他长期盘踞,必成西域大患。虽然他的地方极为偏远,但蛮夷没有坚固城池和强弓劲弩的防守。如果我们征发屯田官兵,再驱使乌孙军队,直指其城下,他逃跑无处可去,守城又难以自保,千载功业可一朝而成!”甘延寿也认为对,想上奏请示。陈汤说:“朝廷与公卿商议,如此重大的策略,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事情必定不被批准。”甘延寿犹豫不听。恰逢他久病不愈,陈汤便独自假传皇帝命令,征调西域各城邦的军队和车师戊己校尉属下的屯田官兵。甘延寿听说后,大惊而起,想阻止。陈汤大怒,手按剑柄呵斥甘延寿道:“大军已经集合,你小子想扰乱军心吗!”甘延寿于是服从。部署行军队列,汉兵及胡兵合计四万余人。甘延寿、陈汤上书自我弹劾假传命令之罪,同时陈述了军队部署情况,当天便率军分道出发,分为六校:其中三校走南道,越过葱岭,取道大宛;另外三校由都护甘延寿亲自率领,从温宿国出发,走北道,经赤谷城,过乌孙,进入康居国境,到达阗池西面。这时康居副王抱阗率领数千骑兵,侵掠赤谷城东面,杀害和掳掠大昆弥(乌孙王)部下千余人,抢走牲畜财物甚多。随后抱阗军从后面追上汉军,抢夺汉军辎重。陈汤命胡兵出击,杀敌四百六十人,夺回被掳掠的乌孙百姓四百七十人,交还大昆弥,夺回的马牛羊则用作军粮。又擒获抱阗手下的贵族伊奴毒。进入康居东界后,命令军队不得抢掠。并暗中召见康居贵人屠墨,向他宣示威信,与他饮酒结盟后,送他回去。大军径直前行,在离单于城约六十里处扎营。又捉到康居贵人贝色的儿子开牟(一作具色子男开牟)作为向导。开牟是屠墨的舅舅,他们都怨恨郅支单于,因此汉军得以详细了解郅支的情况。次日,大军前进,在离城三十里处扎营。

o

o

郅支单于派使者来问:“汉兵为何而来?”汉军答道:“单于您曾上书说处境困窘,愿意归附强大的汉朝,亲身入朝觐见。天子怜悯单于放弃大国(匈奴)的尊严,屈居康居,所以派都护将军来迎接单于的妻子儿女。恐怕惊动您的左右,所以没有直接到城下。”双方使者多次往来传话。甘延寿、陈汤趁机责备道:“我们为单于远道而来,至今没有名王、显贵来见将军接受命令(指接洽),为何单于忽视大事,失去主人待客之礼!军队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粮草将尽,恐怕无法自行返回,希望单于与大臣们仔细商议对策。”

o

o

次日:汉军前进到郅支城(单于城)所在的都赖水边,离城三里,扎营布阵。望见单于城上竖立五彩旗帜,数百人身披铠甲在城上守卫;又派百余骑兵在城下来往奔驰,百余步兵在城门两侧排成鱼鳞阵(鱼鳞陈),操演演习。城上守军还向汉军挑战呼喊:“来打啊!”百余骑兵冲向汉营,汉营将士张满弓弩指向他们,骑兵便退却了。汉军派弓箭手射击城门外的骑兵、步兵,骑兵、步兵都退入城内。

o

o

甘延寿、陈汤下令军队:“听到鼓声,都逼近城下,四面围城,各有分工,挖掘壕沟,堵塞城门,盾牌在前,戟弩在后,仰射城楼上的敌人。”城楼上的人退下。土城外还有一层木城,匈奴人从木城中射箭,杀伤了一些汉军。汉军放火烧木城。夜晚,数百匈奴骑兵想突围,汉军迎射,将他们杀死。

o

o

起初,郅支单于听说汉兵到来:想逃走,怀疑康居怨恨自己,会做汉军内应;又听说乌孙等国都派了兵,自感无处可逃。已经出城,又返回,说:“不如坚守。汉兵远来,不能久攻。”单于于是披甲在城楼上,他的数十位阏氏(妻妾)夫人都用弓箭射城外人。城外人射箭,射中了单于的鼻子,夫人们多有死伤;单于才下城楼。半夜过后,木城被攻破,匈奴人退入土城,登上城墙呐喊。这时康居的一万余骑兵,分为十余处,在四面环绕城池,也与城内守军互相呼应配合。夜晚,康居兵多次冲击汉营,不利,总是退却。天快亮时,四面火起,汉军将士振奋,乘势大喊,金鼓之声惊天动地。康居兵退却;汉军四面推动盾牌(卤楯),攻入土城中。郅支单于的男女百余人逃入内宫。汉军纵火,将士争先冲入,郅支单于受伤而死。军候假丞(代理丞)杜勋砍下单于首级。汉军搜得汉朝使者的符节二枚以及谷吉等所带的帛书。所有缴获的财物都分给参战的将士。此战共斩杀单于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一千余人,分配给参与发兵的西域十五个城邦的国王。

o

汉元帝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

春季,正月:郅支单于的首级被送到京师长安。甘延寿、陈汤上书说:“我们听说天下的大义在于统一。从前有唐尧、虞舜,如今有强大的汉朝。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臣作为北部藩属,只有郅支单于背叛抗拒,没有伏罪。他逃到大夏(西域以西)以西,以为强大的汉朝不能使他臣服。郅支单于对百姓残忍毒害,罪恶滔天。臣甘延寿、陈汤率领仁义之师,替天行道,仰赖陛下神灵保佑,阴阳调和,天气晴朗,冲锋陷阵,克敌制胜,斩杀郅支首级及名王以下。应将首级悬挂在槀街(长安蛮夷邸所在街)蛮夷的馆舍之间,以昭示万里之外:敢于冒犯强大汉朝的人,即使再远也必定诛杀!”丞相匡衡等人认为:“正值春季,是掩埋尸骨(掩骼埋胔)的时候,不应悬挂。”皇帝下诏悬挂十天,然后掩埋。并祭告天地宗庙,大赦天下。群臣向皇帝祝寿,置酒庆贺。

·

·

六月,甲申日:中山哀王刘竟去世。哀王是元帝的小弟弟,与太子一起读书长大。到哀王去世,太子前去吊唁。皇帝远远望见太子,想起哀王,悲痛不能自止。太子到了面前,却毫无哀伤的表情。皇帝非常恼恨地说:“哪有这样不仁慈的人,可以继承宗庙,做百姓父母的!”当时驸马都尉、侍中史丹是太子的监护人(护太子家),皇帝责备史丹,史丹脱下帽子谢罪说:“我确实看到陛下哀痛中山王,以至于感伤身体。刚才太子将要进见时,我私下告诫他不要流泪哭泣,以免感伤陛下。罪过在我,罪该万死!”皇帝认为有理,怒意才消解。

·

·

蓝田县发生地震:山体崩塌,堵塞了霸水;安陵县(惠帝陵)岸堤崩塌,堵塞了泾水,导致泾水倒流。

·

汉元帝建昭五年(丁亥,公元前34年)

·

春季,三月:大赦天下。

·

·

夏季,六月,庚申日:恢复戾太子陵园(戾园)的祭祀。

·

·

壬申日(晦日,月末):发生日食。

·

·

秋季,七月,庚子日:恢复太上皇寝庙园、原庙(高祖庙)、昭灵后(刘邦母)、武哀王(刘邦兄)、昭哀后(刘邦姊)、卫思后(戾太子母)陵园的祭祀。当时皇帝卧病在床,久治不愈,认为是祖宗神灵谴责发怒,所以全部恢复了这些陵园的祭祀;只有各郡国的宗庙从此被废除了。

·

·

本年:改封济阳王刘康为山阳王。

·

·

匈奴呼韩邪单于:听说郅支单于已被诛杀,又喜又惧;上书请求入朝觐见。

·

汉元帝竟宁元年(戊子,公元前33年)

·

春季,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见,自称愿意做汉家的女婿,以亲近汉朝。皇帝将后宫良家女子王嫱(字昭君)赐给单于。单于非常欢喜,上书说:“愿意为汉朝守卫从上谷郡以西直到敦煌郡的边塞,传之无穷。请求撤走汉朝边塞的守军吏卒,以便让天子的百姓休养生息。”皇帝把奏章交给有关部门讨论,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可行。郎中侯应熟悉边防事务,认为不能答应。皇帝问他理由,侯应说:

·

“周、秦以来,匈奴暴虐凶悍,不断侵扰边境;汉朝建立后,尤其深受其害。我听说北部边塞直到辽东,外有阴山,东西长一千多里,草木茂盛,禽兽众多,本是冒顿单于盘踞之地,在那里制造弓箭,出来侵扰,是他的天然苑囿。到武帝时代,出兵征伐,夺取此地,将匈奴驱逐到漠北,在那里建立要塞,修筑亭隧,建造外城,设置屯戍守卫,然后边境才稍得安宁。漠北地势平坦,草木稀少,多沙漠,匈奴前来侵扰,缺少隐蔽;从边塞以南,则山谷幽深,往来困难。边境长老说:‘匈奴失去阴山之后,每次经过那里没有不痛哭的。’如果撤走边塞守军,等于向夷狄显示巨大利益,这是第一条不可行的原因。

“如今圣德广布,覆盖匈奴,匈奴得以蒙受保全活命之恩,叩头称臣。但夷狄的性情,困窘时卑躬屈膝,强盛时骄横叛逆,是其天性使然。前些年已撤除外城(指武帝所筑塞外列城),裁减了望亭(亭隧)的数量,现在仅够了望,传递烽火而已。古人安不忘危,不能再撤除这些设施了,这是第二条原因。

“中原有礼义教化、刑罚惩处,愚民尚且违犯禁令;何况单于,怎能保证他的部众不违约呢?这是第三条原因。

“自中原尚且在关口、桥梁设防以控制诸侯,目的是杜绝臣下的非分之想。设置边塞、屯戍,并非只为防备匈奴,也是为各属国的降民考虑,他们本是匈奴人,恐怕他们怀念故土逃亡,这是第四条原因。

“近来西羌人守卫边塞,与汉人交往,有些官吏百姓贪图利益,侵夺他们的牲畜、妻子,因此引起怨恨,导致反叛。如今若撤除边塞守备,就会产生轻慢、纷争的苗头,这是第五条原因。

“过去有很多从军的人流落匈奴未能回来,他们的子孙生活贫困,一旦逃亡出去,投奔他们的亲戚,这是第六条原因。

“再者,边境的奴婢愁苦不堪,想逃亡的很多,他们说:‘听说匈奴那边很快乐,无奈边塞监视太严!’但时常仍有逃亡出塞的人,这是第七条原因。

“盗贼凶悍狡猾,成群结伙犯法,如果处境窘迫,向北逃出塞外,就无法控制,这是第八条原因。

“自兴建边塞以来已一百多年,并非都用土墙,有的利用山岩、石头、树木、溪谷、水口,稍加整平而成,征发士卒和囚徒修筑,工程耗费巨大,难以计算。我担心提议者没有深谋远虑,想用一刀切的方式节省戍边徭役,十年之后,百年之内,一旦发生变故,边塞毁坏,亭隧灭绝,需要再调发屯卒修缮,几代人的功业不能立刻恢复,这是第九条原因。

“如果撤除戍卒,减少警戒,单于自以为替汉朝守边防御,必定对汉朝深感恩德,不断提出要求;稍有不满足他的心意,后果就难以预料。这是开启夷狄的野心,损害中国的稳固,是第十条原因。总之,这不是永保太平、威慑百蛮的长久之策!”

·

o

侯应奏对后:皇帝下诏:“不要再讨论撤除边塞的事了。”并派车骑将军许嘉(或指王嘉,但原文为车骑将军嘉)口头告知单于:“单于上书希望撤除北边守军,子孙世代守卫边塞,单于向往仰慕礼义,为百姓考虑十分周到。这是长久之策,朕非常赞赏。但中原四方都有关卡要塞,并非只用于防备塞外,也是防止中原奸邪放纵之人,出去为害,所以设立法度以统一民心。朕理解单于的好意,无疑虑之处。因为单于可能奇怪为何不撤守军,所以派许嘉(或王嘉)向单于说明。”单于道歉说:“我愚昧不知朝廷大计,幸蒙天子派大臣告知,恩德深厚!”

o

·

当初,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单于策划归附汉朝,最终使匈奴安定下来。后来有人进谗言,说左伊秩訾王自夸其功,常常心怀不满。呼韩邪单于对他产生怀疑。左伊秩訾王害怕被杀,率领部众一千余人投降汉朝。汉朝封他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让他佩戴原来的王爵印绶。等到呼韩邪单于来朝见,与左伊秩訾王相见,向他道歉说:“大王为我谋划甚厚,使匈奴至今安宁,这都是大王的力量,恩德岂能忘记!是我误解了大王的意思,使大王离开,不再顾念留下,都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想禀告天子,请大王回匈奴王庭。”左伊秩訾王说:“单于赖上天之命,自愿归附汉朝,得以安宁,这是单于神明,天子保佑,我哪里出过什么力!既已投降汉朝,又回匈奴,就是怀有二心。我愿做单于的使者留在汉朝,不敢听从回匈奴之命!”单于坚决请求,未能说服他,只好自己返回。

·

·

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王昭君生下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后来成为右日逐王。

·

·

皇太子(刘骜)举行加冠礼。

·

·

二月:御史大夫李延寿去世。

·

·

起初,石显见冯奉世父子:身为公卿,名望很高,女儿又是宫中昭仪(冯昭仪),便想依附他们,于是向皇帝推荐说:“冯昭仪的哥哥谒者(官名)冯逡品行端正,适宜在宫中侍奉。”皇帝召见冯逡,想任命他为侍中。冯逡请求单独面谈。皇帝听到冯逡说的是石显专权的事,大怒,罢免了冯逡侍中的任命,让他回去做郎官。后来御史大夫职位空缺,朝臣大多推荐冯逡的哥哥大鸿胪冯野王;皇帝命尚书在俸禄中二千石的官员中排列名次,冯野王品行才能名列第一。皇帝征求石显意见,石显说:“九卿之中没有比冯野王更贤能的。然而冯野王是冯昭仪的亲哥哥,我担心后世必定认为陛下超越众多贤才,偏私后宫亲属而任命为三公。”皇帝说:“好,我没有想到这点!”于是对群臣说:“我若用冯野王为三公,后世必说我偏私后宫亲属,拿冯野王做例子。”三月,丙寅日,下诏说:“刚强坚固,确然无欲,大鸿胪冯野王正是这样的人。心思明辨善于言辞,可以出使四方,少府五鹿充宗正是这样的人。廉洁节俭,太子少傅张谭正是这样的人。任命太子少傅张谭为御史大夫。”(石显成功阻止了冯野王,并让五鹿充宗得到称赞)。

·

·

河南太守九江人召信臣:被任命为少府。召信臣先前任南阳太守,后来调任河南太守,治绩考核常列第一。他视民如子,喜欢为百姓兴办福利事业,亲自鼓励农耕,开凿沟渠,使户口倍增。官吏百姓都爱戴他,称他为“召父”。

·

·

癸未日:恢复孝惠皇帝寝庙园、孝文太后(薄太后)、孝昭太后(钩弋夫人)陵寝园的祭祀。

·

·

起初,中书令石显:曾想把自己的姐姐嫁给甘延寿,甘延寿不娶。等到甘延寿、陈汤斩杀郅支单于归来,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也厌恶他们假传命令,都不赞同为甘延寿等叙功。陈汤一向贪婪,这次把缴获的财物带回塞内,有很多不法行为。司隶校尉发公文,命沿途官府逮捕陈汤的部下官兵,立案审查。陈汤上书说:“我和官兵们共同诛灭郅支单于,幸得凯旋,万里班师,应有使者在路上迎接慰劳。如今司隶校尉反而逮捕官兵审问,这是替郅支单于报仇啊!”皇帝立即下令释放官兵,命沿途各县备办酒食慰劳路过的军队。回京后,评定功劳时,石显、匡衡认为:“甘延寿、陈汤擅自发兵,假传命令,侥幸未被诛杀已是万幸;如果再封爵赐土,那么以后奉命出使的人就会争着冒险求取侥幸,在蛮夷中生事,为国家招致灾难。”皇帝内心赞赏甘延寿、陈汤的功劳,但又难以否决匡衡、石显的意见,此事拖延很久不能决定。

·

o

前任宗正刘向上书说:“郅支单于囚禁杀害汉使及官兵数以百计,此事在外国广为流传,严重损害了汉朝的威望和尊严,群臣无不痛心。陛下怒欲诛之,心意未尝忘记。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秉承圣意,倚仗神灵,统率百蛮的君主,指挥各城邦的军队,出生入死,深入绝域,终于踏平康居,攻破五重内城(屠三重城),拔取敌酋歙侯之旗,斩下郅支之首,悬首万里之外,扬威于昆仑山之西,洗刷了谷吉被害的耻辱,建立了显赫的功勋,万夷慑服,无不震恐。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死,又喜又惧,向往教化,奔驰归义,叩首朝见,情愿守卫北部藩篱,世代称臣。建立千年之功,奠定万世之安,群臣的勋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从前周朝大夫方叔、吉甫为周宣王诛灭猃狁(匈奴前身)而使百蛮归顺,《诗经》赞道:‘军容盛大,声势如雷霆。诚信方叔,征伐猃狁,蛮荆畏服。’《易经》说:‘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意思是赞美诛杀首恶,而其余不顺服的人都来归顺。如今甘延寿、陈汤的诛杀和震慑之功,即使《易经》的‘折首’,《诗经》的‘雷霆’,也不能相比。评定大功者不计较小过,推崇大美者不挑剔小瑕。《司马法》说:‘军功赏赐不超过一个月,’是希望百姓迅速得到为善的好处。这是急于表彰武功,重视用人。吉甫凯旋,周朝厚赏,《诗经》说:‘吉甫宴饮欢喜,受福甚多。从镐地归来,路途遥远。’从千里的镐地归来还觉得远,何况万里之外,其辛劳至极了。甘延寿、陈汤未获封赏的回报,反捐弃了舍命建立的功勋,长久受制于刀笔吏(指司法官吏)面前,这不是勉励有功、激励将士的做法。从前齐桓公前有尊周之功,后有灭项(小国)之罪,君子认为功大于过就替他隐讳。贰师将军李广利,损失五万军队,耗费亿万资财,经四年辛劳,仅获大宛汗血马三十匹,虽斩宛王母寡之首,仍不足抵偿损失,他个人的罪恶很多;但武帝认为万里征伐,不计较他的过失,于是封赏两位侯爵(李广利海西侯、赵弟新畤侯)、三位九卿(上官桀等)、二千石官员一百余人。如今康居国比大宛强大,郅支单于的名号比宛王重要,杀害使者的罪过超过留马不献。而甘延寿、陈汤不动用中原士卒,不耗费国家粮饷,比起贰师将军,功德超过百倍。况且常惠(随乌孙击匈奴)、郑吉(迎降日逐王)那样的功劳,尚且得到封侯赐土。所以说甘、陈的威武勤劳,大于方叔、吉甫;论功掩过,优于齐桓公、贰师将军;近世功绩,高于安远侯郑吉、长罗侯常惠。然而如此大功未得表彰,小小过失却广为传布,我深感痛心!应立刻释放(解除审查),恢复自由(通籍),赦免其过不予追究,给予尊贵的爵位,以勉励有功之人。”

o

o

于是皇帝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的罪过,不予追究。命公卿商议封赏事宜。参与商议的人认为应按照军法捕杀单于令(军法规定捕斩单于者封侯)封赏。匡衡、石显认为“郅支本是逃亡失国的流寇,在绝域窃用单于名号,不是真正的单于”。皇帝想参照安远侯郑吉(迎降日逐王封千户)的旧例,封千户侯;匡衡、石显又争辩反对。夏季,四月,戊辰日,皇帝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关内侯爵位,各食邑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任命甘延寿为长水校尉,陈汤为射声校尉。于是杜钦上书追述冯奉世从前击破莎车国的功劳。皇帝认为那是先帝(宣帝)时事,不再封赏。杜钦是前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儿子。

o

§

荀悦评论:成就的功勋和道义足以封赏,追叙前事也是可以的。《春秋》的原则是:拆毁泉台则加以贬斥(非礼),撤销中军则加以褒扬(合礼),各因其是否适宜而定。假传命令这种事,是先王所慎重的,不得已才做。如果假传的命令事关重大而功劳微小,可以治罪;如果假传的命令事小但功劳巨大,可以封赏;功过相当,像这样处理就可以了。权衡事情的轻重而制定适宜的办法。

§

·

起初,太子(刘骜)少年时喜好经书:宽厚博学,谨慎稳重;后来却贪恋酒色,喜好宴饮作乐,皇帝认为他没有才能。而山阳王刘康有才干技艺,其母傅昭仪又受宠爱,皇帝因此常有意想立山阳王为继承人。皇帝晚年多病,不亲自处理政事,沉迷于音乐;有时在殿下放置鼙鼓,皇帝自己在楼上栏杆旁,向下抛掷铜丸击鼓,鼓声紧密符合节拍(严鼓之节)。后宫嫔妃及左右侍从懂得音乐的人都做不到,而山阳王刘康也能做到,皇帝多次称赞他的才能。史丹进谏说:“所谓才能,指的是聪敏好学,温故知新,皇太子正是这样的人。如果以演奏乐器的能力衡量人才,那么陈惠、李微(着名乐师)比匡衡还高明,可以担任丞相了!”皇帝听了沉默不语(嘿然)而笑。

·

·

等到皇帝病重卧床:傅昭仪和山阳王刘康常在左右侍奉,而皇后(王皇后)、太子(刘骜)却很少能进见。皇帝病情加重,心神恍惚,情绪烦躁不安,多次向尚书询问汉景帝废太子刘荣、立胶东王刘彻(武帝)为太子的旧例(暗示有废立之意)。这时太子的大舅阳平侯王凤任卫尉、侍中,和皇后、太子都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史丹作为皇帝亲近的大臣得以侍奉探病,等到皇帝独自躺着休息时,史丹径直进入寝宫,跪伏在青蒲(青色席子)上,叩头流泪说:“皇太子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储君,已有十多年,名号深入人心,天下无不归心拥戴。臣见山阳王一向受陛下宠爱,如今外面流言四起,为国家社稷担忧,认为太子地位有动摇的议论。如果确实如此,公卿以下大臣必定以死抗争,不奉诏命。臣愿陛下先赐我死,以警示群臣!”皇帝素来仁厚,不忍心见史丹哭泣,言辞又恳切至诚,深受感动而醒悟,长叹一声说:“我近来精力不济,而太子和两个弟弟(淮阳王刘钦、中山王刘宇)年纪尚小,我心中眷恋,怎能不想念他们(指考虑身后事)!然而没有废立太子的想法。况且皇后谨慎,先帝(宣帝)又喜爱太子,我怎能违背先帝之意!驸马都尉(史丹)从哪里听来这种话?”史丹立即后退,叩头说:“愚臣妄听谣言,罪该万死!”皇帝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对史丹说:“我的病日渐沉重,恐怕不能痊愈了,你要好好辅佐开导太子,不要违背我的心意。”史丹抽泣着起身告退。太子由此得以确定为继承人。而右将军、光禄大夫王商,中书令石显也都拥护太子,出了不少力。

·

·

夏季,五月,壬辰日:汉元帝在未央宫驾崩。

·

o

班彪评论(赞曰):我外祖父的兄弟(金敞)曾任元帝侍中,告诉我说:“元帝多才多艺,擅长史书(文字书法),鼓琴瑟,吹洞箫,自己谱曲,配歌演唱,能精确把握节奏,穷极其精妙。少年时喜好儒学,即位后,征用儒生,委以政事,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相继担任宰相。然而元帝拘泥于儒家经义的文辞,优柔寡断,致使汉宣帝的基业开始衰败。但他待人宽厚,礼贤下士,出于恭谨节俭,号令温和典雅,有古代贤王的风范气度。”

o

·

匡衡上奏说:“先前因为陛下身体不适,所以恢复了所有被废除的祭祀,最终并未蒙受福佑。据考察,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与陛下的亲属关系未尽(未出五服)。孝惠帝、孝景帝庙,亲属关系已尽(出五服),应当拆毁。至于太上皇、孝文太后(薄太后)、孝昭太后(钩弋夫人)、昭灵后(刘邦母)、昭哀后(刘邦姊)、武哀王(刘邦兄)的祠庙,请全部废除,不再祭祀。”皇帝批准。

·

·

六月,己未日:太子刘骜即皇帝位(汉成帝),拜谒高祖庙。尊皇太后(元帝王皇后)为太皇太后,皇后(元帝傅皇后?或成帝母王皇后?此处指王政君)为皇太后。任命太后的长兄侍中、卫尉、阳平侯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掌实权)。

·

·

秋季,七月,丙戌日:将孝元皇帝安葬于渭陵。

·

·

大赦天下。

·

·

丞相匡衡上书说:“陛下天性至孝,哀伤思念(先帝),心情不能平静,从未有游乐射猎的宴享,这确实是慎终追远,孝思无穷的表现。但我私下希望陛下即使天性如此,还要更加用心!《诗经》说:‘茕茕在疚’(孤孤单单在忧病中),说的是周成王丧期已满,思慕之情未能平复。这正是他能继承文王、武王功业,光大教化根本的原因。我又听老师说过:‘夫妻婚配,是人伦的开始,万福的根源。婚姻之礼端正,然后万物有序,天命得以保全。’孔子论《诗经》,以《关雎》为第一篇,这是纲常法纪的首要,王者教化的开端。自上古以来,三代兴衰,无不由此而生。愿陛下详察历代得失盛衰的经验教训,以奠定大业根基,选择有德行的女子,戒除声色之好,亲近严肃恭敬之人,疏远技艺佞巧之辈。我听说《六经》是圣人用来统御天地之心,明辨善恶归宿,区分吉凶界限,贯通人间正道,使人不违背其本性的典籍。至于《论语》、《孝经》,更是圣人言行的精要,应深入探究其意旨。我又听说圣王的自我修养,一举一动,事奉上天,孝敬父母,临朝治理臣下,处事都有礼仪规范,以彰明人伦。大抵恭敬谨慎戒惧,是事奉上天的态度;温和恭敬谦逊,是奉养父母的礼节;端正严肃庄重,是统御臣下的仪容;施恩惠和悦色,是善待臣下的容颜。举止动作,都遵循礼仪规范,所以其形象体现仁义,行为成为法则。如今正月初一(岁首),陛下驾临正殿(路寝),接受朝贺,设酒宴款待四方。《春秋左传》说:‘君子慎始。’愿陛下留意举止的规范,使臣下得以瞻仰盛德的光辉,为国家奠定基石,天下幸甚!”成帝恭敬地采纳了他的意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