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汉纪二十一】(1/2)
[时间范围]起自上章执徐年(庚辰,即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止于着雍困敦年(戊子,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共九年。
汉元帝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
·
春季,二月:冯奉世返回京师(长安),改任左将军,赐爵关内侯。
·
·
三月:立皇子刘康为济阳王。
·
·
夏季,四月,癸未日:平昌考侯王按去世。
·
·
秋季,七月,壬戌日:任命平恩侯许嘉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
·
冬季,十一月,己丑日:发生地震,天降雨水(或指冬雨)。
·
·
恢复盐铁官营制度;设置博士弟子员额一千人。这是因为国家财政困难(用度不足),而享受免除赋税徭役特权的百姓(民多复除)太多,导致无法供给朝廷内外所需的劳役(繇役)。
·
汉元帝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40年)
·
春季,二月:大赦天下。
·
·
三月:皇帝巡幸雍地,祭祀五帝(五畤)。
·
·
夏季,六月,甲戌日:汉宣帝陵园(杜陵)的东阙发生火灾。
·
·
戊寅日(晦日,月末):发生日食。皇帝于是召见之前那些说日食灾变应验在周堪、张猛身上的人,加以责问,这些人都叩头谢罪。皇帝因此下诏书称赞周堪的美德,征召他到皇帝临时驻地,任命为光禄大夫,俸禄为中二千石,主管尚书事务;张猛也恢复为太中大夫、给事中。然而,中书令石显掌管尚书事务,尚书台的五个人都是他的党羽;周堪很少能见到皇帝,奏事常常要通过石显转达,事情的决定权掌握在石显口中。不久周堪患病失声,不能说话而去世。石显趁机诬陷诽谤张猛,迫令他在公车署自杀。
·
·
当初,贡禹曾上奏说:“汉惠帝庙、汉景帝庙与陛下的亲属关系已尽(超出五服),应当拆毁;各郡国所设的宗庙不符合古礼,也应纠正定夺。”皇帝同意了他的建议。
·
·
秋季,七月,戊子日:废除昭灵后(刘邦母)、武哀王(刘邦兄)、昭哀后(刘邦姊)、卫思后(戾太子刘据母)、戾太子(刘据)、戾后(刘据妻)的陵园,不再进行祭祀,仅裁减保留一些吏卒看守。
·
·
冬季,十月,乙丑日:废除各郡国所设的祖宗庙。
·
·
将各皇陵的管理分属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选定渭城寿陵亭部原上作为初陵(元帝陵址)。下诏规定不再设置陵邑,也不迁徙郡国百姓到陵区。
·
汉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
·
春季,正月:皇帝巡幸甘泉宫,在泰畤举行祭天仪式。
·
·
三月:巡幸河东郡,祭祀后土神。
·
·
秋季:颍川郡发生水灾,淹死百姓。
·
·
冬季:皇帝巡幸长杨宫射熊馆,举行大规模狩猎。
·
·
十二月,乙酉日:拆毁太上皇(刘邦父)、孝惠皇帝(刘盈)的陵庙园,这是采纳了韦玄成等人的建议。
·
·
皇帝喜好儒家学说和文辞:对汉宣帝时期的政策多有改变。上书言事的人多能得到接见,每个人都自以为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同时,傅昭仪(傅婕妤)和她的儿子济阳王刘康受到宠爱,程度超过了皇后和太子。太子少傅匡衡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国家治乱安危的关键,在于审慎用心。承受天命的君王,致力于创立基业,垂范后世,传之无穷;继承王位的君主,心思应在于继承发扬先王的德政,并弘扬他们的功业。从前周成王继位,想着遵循周文王、武王之道来修养心性,将盛大的功业和美誉都归于文王、武王,不敢专擅其名,因此上天欣然享用祭祀,鬼神也保佑他。陛下圣德如天覆地载,慈爱海内百姓,然而阴阳未能调和,奸邪未能禁止,恐怕是因为议论朝政的人未能大力宣扬先帝(宣帝)的伟大功业,反而争相指责制度不可用,一定要加以变更,变更后的制度有的行不通又再改回来,因此群臣争论不休,官吏百姓无所适从。我私下痛心国家放弃了已见成效的事业,而徒然做这些纷扰无益的事!希望陛下仔细思考继承大统的事业,留意于遵循制度、弘扬功业,以安定群臣之心。《诗经·大雅》说:‘要思念你的祖先,修养你的德行。’这是最高道德的根本。《礼记·乐记》说:‘审辨好恶,调理情性,王道就完备了。’修养性情的方法,必定要明了自己所长而弥补所短。一般说来,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苛察;孤陋寡闻的人要警惕闭目塞听;勇猛刚强的人要警惕过于暴烈;仁爱温良的人要警惕优柔寡断;恬淡安静的人要警惕贻误时机;胸襟广阔的人要警惕粗心大意。必须明了自己应当警戒的方面,用道义来规范自己,然后中和的教化才能实现,那些奸巧伪诈之徒才不敢结党营私希图进用。希望陛下警惕,以此来提高圣德!
“我又听说家庭伦理之道修明,则天下之理就能掌握。所以《诗经》以《国风》开始,《礼记》以冠礼、婚礼为本。从《国风》开始,是推原人情天性以明人伦;以冠礼、婚礼为本,是端正基础以防范未然。所以圣明的君王必定慎重处理后妃之间的关系,区别嫡子长子的地位,用礼法规范宫内。位卑的不逾越位尊的,新进的不先于旧臣,以此来统一人情,理顺阴气(指后宫秩序);尊重嫡子而轻视庶子,嫡子在主人的台阶上行冠礼,用甜酒行礼,众子不得并列参与,这是为了尊崇正统,明确区别,避免嫌疑。这并非只在形式上增加礼仪,而是内心确实有所区别,所以礼能探知内心之情而表现在外。圣人的一举一动、游乐宴饮,亲近什么人,事物各得其序,则海内自然得到治理,百姓顺从教化。如果应当亲近的被疏远,应当尊重的被轻视,那么奸佞巧诈之徒就会乘机而动,扰乱国家。所以圣人谨慎地防止开端,在事情未发生前就禁止,不因私恩而损害公义。《易经·家人卦》的《彖传》说:‘家庭端正,天下就安定了!’”
·
·
当初,汉武帝堵塞黄河瓠子决口后:后来黄河又在馆陶决口,向北分流形成屯氏河,向东北流入大海,河宽水深与黄河主干相当,因此就顺其自然,没有堵塞。本年,黄河在清河郡灵县的鸣犊口决口,而屯氏河因此断流枯竭。
·
汉元帝建昭元年(癸未,公元前38年)
·
春季,正月,戊辰日:陨石坠落于梁国(封国)。
·
·
三月:皇帝巡幸雍地,祭祀五帝(五畤)。
·
·
冬季:河间王刘元因杀害无辜者获罪,被废黜王位,迁往房陵。
·
·
废除孝文太后(薄太后)的陵寝祭祀园。
·
·
皇帝参观虎圈斗兽:后宫嫔妃都在座。一只熊逃出兽圈,攀上栏杆想冲上殿堂。左右侍从、贵族、傅婕妤(傅昭仪)等人都惊慌逃跑。冯婕妤(冯媛)却径直向前,挡住熊站立不动。左右侍卫上前格杀熊。皇帝问:“人遇到猛兽都惊恐逃跑,你为什么上前挡熊?”冯婕妤回答:“猛兽抓到一个人就会停止,我害怕熊冲到陛下座位,所以用身体挡住它。”皇帝感叹不已,对她倍加敬重。傅婕妤很惭愧,从此与冯婕妤有了嫌隙。冯婕妤是左将军冯奉世的女儿。
·
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
春季,正月:皇帝巡幸甘泉宫,在泰畤举行祭天仪式。
·
·
三月:巡幸河东郡,祭祀后土神。
·
·
夏季,四月:大赦天下。
·
·
六月:立皇子刘兴为信都王。
·
·
东郡人京房:向梁国人焦延寿学习《易经》。焦延寿常说:“学到我的学问却会招致杀身之祸的,就是京房啊。”他的学说擅长预言灾变,将六十四卦分为六十个时段(配日),轮流值日用事(占验),用风雨寒温作为征候,各有占卜应验。京房运用得尤其精妙,以孝廉身份担任郎官,屡次上书预言灾异,都有应验。皇帝很喜欢他,多次召见询问。京房回答说:“古代帝王按功绩选拔贤能,则天下大治,祥瑞显着;末世按毁誉用人,所以功业荒废而招致灾异。应让百官各自考核自己的功绩,灾异就可平息。”皇帝下诏让京房负责此事,京房便奏上“考功课吏法”。皇帝命公卿朝臣与京房在温室殿开会讨论,大家都认为京房的办法繁琐细碎,使上下互相监察,不可实行;但皇帝内心倾向于京房。当时各部刺史在京师奏事,皇帝召见刺史们,让京房向他们讲解考功课吏法;刺史们也认为难以实行。只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起初说不可行,后来认为可行。
·
·
当时中书令石显专权:石显的朋友五鹿充宗任尚书令,二人掌握实权。京房曾在皇帝闲暇时进见,问皇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导致国家危亡?他们任用的是些什么人?”皇帝答:“君主不贤明,而任用的人奸巧谄媚。”京房问:“(幽厉)是知道那些人奸巧谄媚而任用呢,还是认为他们是贤才呢?”皇帝答:“认为是贤才。”京房问:“那么现在怎么知道他们不贤呢?”皇帝答:“因为当时天下大乱,君主处境危险而知道的。”京房说:“既然如此,任用贤能国家必治,任用不肖国家必乱,这是必然的道理。周幽王、周厉王为何不觉悟,另外寻求贤才,为何始终任用不肖之徒以致如此呢?”皇帝答:“面临乱世的君主,都认为自己的臣子是贤才;假如他们都觉悟了,天下怎么还会有亡国之君呢!”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曾听说过幽厉这样的君主并加以嘲笑;然而他们任用竖刁、赵高,政治日益混乱,盗贼满山遍野,为什么不能用幽厉的教训来预测而觉悟呢?”皇帝答:“只有有道之人才能根据过去预知未来。”京房于是脱下帽子叩头说:“《春秋》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灾异,用来警示后世的君主。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陨石,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降霜不杀草木,水灾,旱灾,螟灾,百姓饥荒、瘟疫,盗贼不能禁止,受刑之人满布街市,《春秋》所记的灾异都已齐备。陛下看现在是治世呢,还是乱世呢?”皇帝答:“也乱到极点了,还有什么好说的!”京房问:“现在陛下所任用的人是谁?”皇帝答:“(情况如此)所幸的是(现在的乱)比幽厉时好一些,而且我认为责任不在所任用的人身上。”京房说:“前世的君主,也都是这样想的。我恐怕后代人看今天,就如同我们今天看前代一样!”皇帝沉默良久,才说:“那么现在制造混乱的是谁呢?”京房说:“明主自己应该知道。”皇帝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为什么还要用他!”京房说:“陛下最信任、常在帷幄之中参与谋划、掌握天下官员进退升降大权的那个人就是了。”京房指的是石显,皇帝也知道,对京房说:“我明白了。”京房告退后,后来皇帝终究不能罢退石显。
·
o
司马光评论(臣光曰):君主的德行不明,那么臣下即使想竭尽忠诚,又从何着手呢?看京房用来开导汉元帝的道理,可以说是清楚透彻到了极点,而元帝最终不能醒悟,可悲啊!《诗经》说:“不但当面教导你,还提着耳朵叮嘱你。不但用手提携你,还指示你做事。”又说:“我谆谆教导你,你听我藐藐不在意。”说的就是汉元帝这样的人啊!
o
·
皇帝让京房推荐:懂得考功课吏法的弟子,打算试用。京房推荐中郎任良、姚平,说:“希望任命他们为刺史,试行考功法;我希望能留在宫中,为他们转奏事项,以防信息阻塞。”石显、五鹿充宗都憎恨京房,想让他远离皇帝,就建议说应该让京房担任郡守试行其法。皇帝于是任命京房为魏郡太守,允许他用考功法治理郡务。
·
·
京房请求:“年终时允许我乘坐驿车进京奏事。”皇帝同意。京房自知因多次议论朝政被大臣非议,与石显等人有矛盾,不想远离皇帝左右,于是上密封奏章说:“我出京之后,恐怕被当权者蒙蔽,身死而功业不成,所以希望年终能乘驿车奏事,幸蒙陛下哀怜应允。然而在辛巳日(推测日期),阴蒙之气又侵犯卦象,太阳颜色异常(侵色),这预示上层官员遮蔽君主而君主意有疑虑。在己卯、庚辰日(推测日期)之间,必定有人想隔绝我,使我不能乘驿车奏事。”
·
·
京房尚未出发:皇帝命令阳平侯王凤奉旨通知京房停止乘驿车奏事。京房内心更加恐惧。
·
·
秋季,京房出发到新丰:通过驿站呈上密封奏章说:“我先前在六月预言《遁卦》不效验(有误),占法说:‘有道之人开始离去,将有寒水涌出成灾。’到了七月,果然有水涌出。我的弟子姚平对我说:‘京房可算是懂得道,却未必算得上信奉道。您预言灾异,没有不中的。现在水已涌出,有道之人将被驱逐而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说:‘陛下非常仁爱,对我尤其优厚,即使因进言而死,我还是要说。’姚平又说:‘您这只能算是小忠,算不上大忠。从前秦朝赵高当权,有个叫正先的人,因非议讽刺赵高被杀,赵高的淫威由此形成,所以秦朝的祸乱,是正先促成的。’现在我出任郡守,自己要求效力建功,恐怕功未成而死,希望陛下不要让我成为堵塞涌水灾异(预言)的人,步正先后尘而死,被姚平耻笑。”京房到达陕县,再次上密封奏章:“我先前请求任命任良试行考功法,允许我留在朝中。议论的人知道这样对他们不利,又无法阻隔我的进言,所以说:‘让弟子试行不如让老师试行。’等我做了刺史,又有权直接奏事,他们又说:‘做刺史,恐怕太守不与他同心,不如让(京房)做太守。’这就是他们隔绝我的手段。陛下没有驳斥他们的言论而听从了,这正是阴蒙之气不散、太阳失去光彩的原因。我离京渐远,太阳变色更加厉害,希望陛下不要以召我还京为难,而违背天意。邪说虽然能取悦于人,但天象必然有变,所以人可以欺骗,天不可欺骗,愿陛下明察!”
·
·
京房离开一个多月后:竟被征召回京,下狱治罪。当初,淮阳宪王刘钦的舅父张博,为人奸巧,品行不端,多次向刘钦索要金钱,并想为刘钦谋求入朝觐见。张博跟随京房学习,把女儿嫁给京房。京房每次朝见皇帝后,退朝就把谈话内容告诉张博。张博便记下京房所说的机密话,让京房替淮阳王起草请求入朝的奏章草稿,并把这些密语记录和奏章草稿都送给淮阳王作为凭证。石显知道了这件事,告发京房与张博通谋,诽谤朝政,归恶于天子,误导诸侯王。京房和张博都被捕下狱,在街市斩首,妻子儿女流放边塞。郑弘因与京房交好,被免官贬为平民。
·
·
御史中丞陈咸:多次诋毁石显。后来,因与槐里县令朱云交好,泄露了宫禁中的谈话内容,石显暗中侦察得知此事,陈咸和朱云都被捕下狱,判处髡刑(剃发),罚做城旦(筑城苦役)。
·
·
石显的威权日益强盛:公卿以下的官员都畏惧石显,不敢稍有违逆(重足一迹)。石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凡是依附他们的人都得到了显贵的官位。民间有歌谣唱道:“牢邪!石邪!五鹿的门客邪!官印何其多,绶带何其长啊!”
·
·
石显内心也自知专权太甚:担心皇帝一旦听信左右耳目来监视自己,就不时地向皇帝表示忠诚,预先取得一项凭据来验证。石显曾奉命到各官府办事,事先向皇帝说明:“恐怕回宫太晚宫门关闭,请允许我凭诏令让守吏开门。”皇帝同意了。石显故意在深夜回来,宣称有诏令开门入宫。后来果然有人上书控告“石显专权,假传诏令开宫门”。皇帝看到奏章,笑着拿给石显看。石显趁机流泪说:“陛下过于宠信小臣,将政事委托给我,群臣无不嫉妒,想陷害我。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件,只有圣明的君主能明察。小臣出身微贱,实在不能用一身使万人称快,承担天下的怨恨。我情愿交还枢机要职,接受在后宫洒扫的差役,死而无憾。只求陛下哀怜裁处,以此保全小臣性命。”皇帝认为他说得对,很同情他,多次慰劳勉励石显,加倍赏赐,赏赐及他人贿赂的财物价值一万万钱。
·
·
起初,石显听说众人议论纷纷:说他害死了前将军萧望之,担心天下有识之士非议自己。因谏大夫贡禹精通经学,节操高尚,就派人向他致意,深相交结,并趁机向皇帝推荐贡禹,使他官至九卿,礼遇十分周到。于是舆论中有人称赞石显,认为他不至于嫉妒谗害萧望之了。石显设下诡计为自己开脱,取信于皇帝,都是这一类手段。
·
o
荀悦评论:奸佞之臣迷惑君主太厉害了!所以孔子说:“要远离奸佞之人。”不仅是不要任用,还要疏远并断绝关系,堵塞其根源,这是最彻底的警戒。孔子说:“政,就是正。”为政的根本,在于端正自己而已。平直真实,是“正”的核心。所以对德行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授予职位;对才能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委任事务;对功劳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给予奖赏;对罪过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施加刑罚;对行为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加以尊贵;对言论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给予信任;对物品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加以使用;对事情一定要核实其真伪,然后去实行。所以各种正道积聚于上,万事万物落实于下,先王之道,不过如此罢了!
o
·
八月,癸亥日:任命光禄勋匡衡为御史大夫。
·
·
闰八月,丁酉日:太皇太后上官氏(昭帝上官皇后)驾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