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盒中秘辛与暗流涌动(1/2)
会议室里的气氛因为那条简短的加密信息而瞬间紧绷起来。胡老倔的异常举动,印证了陆野的判断——他们的林场之行,确实惊动了某些深藏在暗处的东西。
“通知跟踪小组,保持距离,绝对优先确保自身安全和隐蔽,宁可跟丢,也不能暴露!”陆野迅速下达指令,“我要知道他去了哪里,见了谁!”
命令被立刻传达下去。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仿佛能透过冰冷的无线电波,感受到大兴安岭深处那黑暗林海中正在上演的无声追逐。
暂时将胡老倔这边的情况放在一边,专案组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那个铁皮盒子上。时间紧迫,他们必须尽快从这些尘封的纸页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陆野将盒子里的所有物品都取了出来,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铺着白色证物布的长桌上。几本厚厚的工作笔记,一捆用麻绳系好的信件,还有几张夹在笔记本里的老照片。
“晓萌,陈凯,”陆野看向团队里的技术骨干,“这些工作笔记交给你俩,用最快的时间进行扫描和关键字检索,重点寻找与‘1970年’、‘边境’、‘任务’、‘事故’、‘伤亡’、‘保密’等相关的记录。注意笔记中可能存在的暗语、代号或者刻意涂改的地方。”
“明白!”赵晓萌和陈凯立刻行动起来,搬来高分辨率的扫描仪和便携式电脑,开始紧张的工作。笔记本的纸张脆弱,需要极其小心。
陆野、周婷和老陈则继续重点分析那些信件。除了之前看到的赵文芸的来信和冯劲松未寄出的回信,还有几封来自其他兵团战友的信件,时间跨度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
通过这些信件碎片,冯劲松的人生轨迹和内心挣扎被一点点拼凑出来,一个悲剧性的轮廓愈发清晰。
冯劲松,曾经是兵团里年轻有为的指导员,前途光明。与女知青赵文芸相恋,并有了孩子“小军”。然而,一切在1970年冬天的那次边境运输任务后彻底改变。
信件中对此事的描述始终讳莫如深,如同隔着厚厚的浓雾。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捕捉到一些令人不安的信息:
一位战友在信中提到:“……劲松,我知道你心里苦,那次‘断箭’行动,谁也没想到会……唉,都过去了,上面既然定了性,就别再钻牛角尖了……”
“断箭行动?”老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代号,“这听起来不像是一次普通的物资运输。”
周婷指着另一封信的一段:“你们看这里,冯劲松在给另一位战友的信里写道:‘……我一生最后悔的,不是别的,就是在那个岔路口,听了错误的判断,选择了那条通往地狱的路……我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这份罪,我会带到棺材里去……’ 错误的判断?通往地狱的路?这暗示那次任务中可能出现了重大的指挥失误或者决策错误,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陆野拿起一张夹在笔记本里的黑白合影照片。照片上,十几个穿着军便服的年轻人站在一片白雪皑皑的空地上,身后是几辆覆盖着帆布的卡车。每个人都意气风发,脸上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和昂扬。
陆野用放大镜仔细辨认,依稀能找出年轻时的冯劲松,站在中间靠左的位置,眉眼俊朗。他的旁边,站着一个同样年轻、面容坚毅的战士,两人肩膀靠得很近,关系似乎不错。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小字:“27团直属队赴边境任务前留念,1970.11.28”。
赴边境任务前!这张照片很可能就是在那个导致一切改变的“断箭行动”前夕拍摄的!
“把这张照片扫描,放大,清晰化处理!”陆野立刻吩咐赵晓萌,“重点识别照片上的每一个人,与我们现在掌握的受害者名单、以及原27团直属队已知人员名单进行交叉比对!”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张照片上的人,除了冯劲松,很可能还有其他人卷入了当前的连环命案,或者……就是凶手的下一个目标!
与此同时,对信件的解读还在继续。冯劲松在后续的信件中,精神状态明显越来越差,充满了自我谴责和厌世情绪。他多次提到自己“不配拥有家庭”、“是个带来厄运的人”,坚决地让赵文芸带着孩子离开,甚至说出“就当我已经死了”这样的话。
而赵文芸早期的信件从不理解和哀求,到后来也变成了绝望的控诉:“……冯劲松!你到底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连妻儿都不要了!孩子天天问爸爸在哪里,你让我怎么回答?!你说你犯了错,到底是什么错比骨肉分离还重要?!……”
可以想象,当年的赵文芸是如何在痛苦和困惑中,独自抚养着孩子。而那个叫“小军”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父亲,母亲又沉浸在怨恨和悲伤里,他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