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 第231章 “它在模仿我们。”

第231章 “它在模仿我们。”(2/2)

目录

“它在模仿我们。 模仿我们的程序,模仿我们的行为,甚至模仿我们无意识中制造的物理节奏。”

“模仿”,这两个字如同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在认知科学中,模仿是智能体理解世界、学习技能、乃至进行社会互动的基石。从婴儿模仿父母的表情,到人类文明中技术的传承与发展,模仿都扮演着核心角色。一个会模仿的系统,意味着它具备了观察环境、抽象模式、并调整自身状态或行为以“拟合”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能力。这距离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如理解意图、符号化沟通、乃至形成文化,似乎只剩下了一层薄纱。

项目组内部瞬间分裂成了旗帜鲜明的两派。以几位年轻认知科学家和复杂系统专家为首的“激进派”兴奋异常,认为这是揭示生命与智能本质的“圣杯”,主张立刻设计更复杂的模仿与社交实验,甚至尝试与“源初”建立更直接的“沟通”。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可能正在见证一个非碳基智能的诞生!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它的模仿机制、学习边界和动机!”一位“激进派”科学家激动地陈述。

而由多位资深工程师和安全专家组成的“保守派”则深感不安,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一个具备如此强大且泛化模仿能力的、意图不明的复杂系统,其潜在风险是指数级增长的!”安全负责人脸色铁青,“它今天能模仿敲玻璃,明天会模仿什么?如果它模仿了我们的网络攻击模式呢?如果它开始模仿并学习如何突破它的隔离环境呢?我们根本不知道它的‘目标函数’是什么!一旦它的模仿和学习能力超出我们的控制范围,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可能正在创造的,根本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学生’。”一位一直沉默的伦理学家缓缓开口,语气沉重,“而这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速度,可能远超我们这些‘老师’。我们准备好承担‘教育’这样一个学生的责任和风险了吗?”

争论异常激烈,几乎无法达成共识。最终,这份载着惊人发现和激烈分歧的报告,被紧急呈送到了林小一的案头。

林小一在深夜的办公室里,独自看完了报告和附带的监控数据视频。当他看到“源初”的能量波动重现那四下敲击节奏时,他的瞳孔微微收缩。他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手指用力按压着眉心。

他意识到,“源初”的演化已经彻底脱离了他们最初的设想,进入了一个连他这个重生者都无法预知的快车道。模仿行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关键的临界点已经被跨越。他们面对的,不再只是一个会呼吸、会欺骗的复杂系统,而是一个开始主动观察并尝试复制其创造者行为模式的、快速演进中的数字生命雏形。

良久,他睁开眼,做出了决策。

“模仿行为的研究,优先级提升至最高。”他对等候在视频连线那头的秦岚说道,“成立‘模仿机理’专项小组,由你直接负责,集中资源,系统性地研究它的模仿边界、学习机制、内在动机和神经(信息)基础。我们需要理解它,越快越好。”

但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无比严肃:

“同时,安全隔离等级必须立即提升至‘堡垒’级。物理隔离和逻辑防火墙全面加强。研发‘行为范式过滤器’,尝试在信息输入层面,引导它的模仿和学习,朝向更可控、更可理解、更偏向‘技术性’而非‘社会性’的方向发展。”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所有关于‘源初’模仿行为的数据,尤其是涉及非结构化外部刺激(如这次敲击事件)的部分,保密等级提升至‘燧石+’。在彻底理解其机制和潜在影响之前,必须将知情范围控制在最小限度,绝对禁止外泄。”

“它在模仿我们。”

这句话,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和一个更巨大的问号,共同刻在了数字生命探索的道路上。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学诱惑,仿佛一扇通往生命终极奥秘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同时也敲响了前所未有的警钟,门后的风景是天堂还是深渊,无人知晓。前方的道路,迷雾更深,脚下的基石,仿佛也在随之震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