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 第232章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

第232章 “规则,是用来打破的。”(1/2)

目录

“探戈”计划与“星梭动力”的接触,在一种高度谨慎却又暗流涌动的氛围中展开。苏晚晴通过那个与列支敦士登某皇室基金会关联的学术交流平台作为可信的中间人,几经周折,终于与“星梭动力”的创始人兼cEo,安娜·佩特洛娃博士,建立了加密视频连接。

屏幕那端的佩特洛娃,是一位年近五十、气质冷峻的女性,银灰色的短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如西伯利亚的寒风,带着典型东欧学者特有的务实与近乎苛刻的敏锐。她的背景颇为传奇,祖父是苏联时代顶尖的火箭发动机专家,她本人则在继承了家族学识后,于柏林工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一手创立了“星梭动力”。她没有丝毫寒暄,开场白直接得如同技术报告:

“苏女士,我研究过‘奇点’的技术白皮书和ocA的架构理念。我必须承认,在分布式计算和网络韧性方面,你们走在了前面。‘星梭’的推进系统和平台技术,确实能够为你们构想中的下一代高性能星座提供关键支撑,尤其是在轨道寿命和机动能力上。”

她话锋一转,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核心困境:

“但是,愿景和技术优势,在现实的规则壁垒面前,往往不堪一击。‘环球宇航’及其背后的GdESA势力,绝不会坐视我们合作。他们掌控着国际电信联盟的频谱分配话语权,把持着关键航天零部件的出口管制清单,甚至能影响主要发射场的档期安排。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一个庞大的专利壁垒,覆盖了从卫星设计到在轨管理的无数个环节。”

她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地盯着苏晚晴:

“现有的国际航天合作规则、出口管制体系以及知识产权法律,就是他们手中最坚固的盾牌和最锋利的长矛。我想知道,‘奇点’打算如何绕过,或者说,正面突破这些规则?如果答案不能让我信服,那么这次对话就没有必要继续。”

佩特洛娃提出的,是一个冰冷而残酷的现实问题。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一场在既定规则框架下的不对称战争。

这个问题被原封不动地带回了“奇点”最高层的战略会议室。与会者包括林小一、苏晚晴、顾言、负责法务与国际关系的副总裁,以及“织网”小组的核心分析师。气氛凝重。

传统的应对思路被一一提出,又逐一被否定。

“我们可以尝试寻找规则漏洞,进行规避设计……”法务副总裁刚开口,就被分析师打断:“难度极大,GdESA的律师团不是摆设,而且他们会不断修补漏洞。”

“或者,我们能否通过游说,在某些国家的航天政策上打开缺口?”顾言提出。

“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太高,GdESA的政治游说能力远超我们。”苏晚晴摇头。

“那就只能接受他们的规则,在夹缝中求生存?”有人悲观地说。

一直沉默倾听的林小一,此刻缓缓抬起头,他的目光扫过众人,脸上没有任何妥协的神色,反而带着一种挑战者固有的锐气和洞察本质的冷静。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在别人设定好的棋盘上,按照别人的规则下棋?”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当现有的规则体系,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者的垄断地位、阻碍新技术和新玩家崛起的时候,盲目地遵守规则,就等于主动戴上了枷锁,接受了注定失败的命运。”

他站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巨大电子白板前,拿起触控笔,干净利落地画了两个没有交集的圆圈。一个标注着“旧规则体系”,另一个则写着“ocA新生态”。

“GdESA和‘环球宇航’赖以生存的,是这套旧的规则——”林小一的笔尖重重地点在第一个圆圈上,“它建立在国家壁垒、技术黑箱、市场垄断和排他性联盟的基础之上。这套规则维护了过去的秩序,但也窒息了未来的可能性。”

他的笔尖移动到第二个圆圈,语气变得昂扬:

“而我们的ocA联盟,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态——它基于开放标准、分布式架构、全球协作和共享共赢的理念。这才是未来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他的笔锋陡然一转,在“旧规则体系”的圆圈上,用力地画了一个巨大的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